李釗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市 2 00235)
多跨拱梁組合橋設計研究
李釗
(上海市隧道工程軌道交通設計研究院,上海市 2 00235)
介紹了一座跨海大橋的設計過程,該橋是一座連接人工海島與陸地的跨海車行橋,橋梁結構采用了五跨連拱的拱梁組合體系,橋梁結構復雜,拱肋高低起伏,造型優(yōu)美。
拱梁組合體系;提籃拱;錨固架;顫振失穩(wěn);渦激振動
1.1 項目背景
該景觀橋位于海南省某海灣內(nèi),是一座連接人工島與陸地的車行橋。人工島由三個島串聯(lián)組成,其中一號島(381 hm2)規(guī)劃為綜合服務區(qū),主要有風情酒店、商務會議、健康運動、溫泉、飲食、酒吧等旅游配套服務;二號島(248 hm2)、三號島(154 hm2)規(guī)劃為配套旅游地產(chǎn)。根據(jù)人工島整體規(guī)劃及城市建設計劃,人工島有三條進島通道,其中一號島通道為主要通道,包括:跨海段車行橋、人行橋、接線引橋、接線匝道等部分。本橋為一號島通道的跨海段車行橋部分。
該景觀橋是人工島連接陸地側濱海大道的一條主要通道,其中跨海段長度約為500 m,橋梁入島后通過主線引橋和上下橋匝道與島上的交通樞紐相聯(lián)系。橋梁方案前后經(jīng)過多輪招標和修改,最終確定跨海段主橋方案為-五跨連拱的拱梁組合體系橋,見圖1。
圖1 橋梁效果圖
1.2 技術標準
(1)道路等級:城市次干路;
(2)設計車速:40 km/h;
(3)設計荷載:城-B級[1];
(4)設計凈空:機動車道4.5 m;
(5)設計基準期:100 a;
設計安全等級:一級,γ0=1.1[2];
(6)橋面鋪裝:8 cm混凝土+10 cm瀝青;
(7)常水位標高:1.50 m;河床底:-3.0 m;
(8)通航凈空:6.5 m;通航凈寬:30 m;
(9)橋梁縱坡:最大3.0%,最小0.3%;
(10)橋梁橫坡:2%;
(11)環(huán)境類別:Ⅲ類(海水環(huán)境)[2];
(12)基本風速:40.4 m/s(百年一遇);
(13)設計斷面:1 m(索區(qū))+1.75 m(檢修道)+15 m(車行道)+1.75 m(檢修道)+1 m(索區(qū))=20.5 m;
(14)抗震等級: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g(基本烈度7度)。
2.1 總體設計
本橋采用了“索輔梁”的設計概念,結構受力主體為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拱肋作為輔助受力結構和裝飾性構件,僅承擔部分恒載和活載。設計中,吊桿承擔約18%恒載,20%活載。
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為3聯(lián),跨徑布置為4× 40 m+(60 m+80 m+60 m)+4×40 m=520 m。其中60 m+80 m+60 m主橋為變高度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4×40 m引橋為等高度預應力連續(xù)梁,橋梁為雙向四車道。
橋拱采用五跨連拱結構,跨徑布置為82 m+ 80 m+200m+80 m+83 m=525 m,每跨由兩片拱肋組成。主拱、邊拱均采用提籃拱的結構形式,拱肋由拱腳至拱頂向內(nèi)側傾斜,拱軸線與水平面夾角呈78.1°,拱腳中心線橫橋向水平距離31.0 m,見圖2。
圖2 橋梁總體布置圖(單位:m)
梁和拱的基礎均采用承臺+鉆孔灌注樁的形式,梁、拱基礎分離設置。引橋橋墩和主橋邊墩樁徑為1.5 m;拱肋主拱基礎樁徑為2.0 m,其余為1.5 m。橋臺采用重力式橋臺,橋臺承臺厚1.5 m,樁徑為1.0 m。
橋墩采用單柱空心開花墩,墩底橫橋向寬3.2 m,墩頂展開至 7.4 m,以便于上部結構支座的布置。
本橋拱腳采用了反力錨固架的形式,錨固架利用螺栓與承壓鋼板和承臺混凝土結合,傳遞拱腳上部荷載??紤]到拱肋錨固架的布置拱腳承臺設置了二承臺。
2.2 施工過程
(1)新建臨時土圍堰,排除圍堰內(nèi)海水,清淤,整平;施工車行橋和拱肋基礎;鋼拱肋工廠預制,定位拱腳反力架;
(2)搭設支架,預壓,現(xiàn)澆混凝土箱梁;拆除支架,搭設少支架,進行拱肋安裝;
(3)拆除少支架,橋面系施工;灌注拱腳壓重混凝土,張拉吊桿;
(4)箱梁、拱肋涂裝,拆除臨時土圍堰;施工橋下親水平臺、填島;竣工通車。
3.1 4×40 m預應力混凝土車行橋
引橋跨中和支點斷面見圖3、圖4。
引橋為4×40 m跨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結構縱、橫向均按部分預應力A類構件設計,橋面板按鋼筋混凝土構件設計。梁中心高2.3 m,寬20.5 m,橋梁采用單箱五室箱形斷面,頂板設置2%雙向橫坡,底板水平。標準段頂、底板厚250 mm,腹板厚450 mm,支點處底板加厚至550 mm,腹板加厚至700 mm。箱梁端橫梁寬1.5 m,中橫梁寬2.5 m。
圖3 引橋跨中斷面(單位:cm)
圖4 引橋支點斷面(單位:cm)
每聯(lián)引橋設置8對吊桿,吊桿間距8 m,吊桿位置處設置250 mm厚橫隔板。結構計算時,隔板僅作為集中力考慮,不考慮其剛度。
3.2 60 m+80 m+60 m預應力混凝土車行橋
主橋為60 m+80 m+60 m三跨變高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箱梁結構,結構縱、橫向均按部分預應力A類構件設計,橋面板按鋼筋混凝土構件設計。梁中支點梁高4.8 m,邊支點及跨中梁高2.3 m,梁底按照二次拋物線過渡,橋寬20.5 m。標準橫斷面頂?shù)装搴?50 mm,腹板厚450 mm;支點處底板加厚至550 mm,腹板加厚至700 mm。頂板設置雙向2%橫坡,底板水平。箱梁端橫梁寬1.5 m,中橫梁寬2.8 m,見圖5。
圖5 主橋立面圖(單位:cm)
主橋共設置18對吊桿,吊桿間距8m,吊桿位置處設置250 mm厚橫隔板。
箱梁總長200 m,考慮到腹板束過長,預應力損失過大,鋼束易拉斷,在中跨跨中設置2 m后澆段,腹板束在后澆段端面錨固。為便于腹板束張拉,在中跨跨中處設置一段8.5 m長腹板加厚段,腹板由450 mm加厚至1 050 mm。
4.1 拱肋構造
(1)200 m主拱
主拱跨徑200 m,拱平面內(nèi)矢高62.859 m,線形為拋物線。拱肋板厚為16~24 mm。拱頂截面為2.5 m×2.5 m,拱底截面為3.0 m×6.3 m,截面高度沿拱軸線呈二次拋物線變化。吊桿間距8 m,拱肋中在吊桿對應位置設置豎向隔板,其他位置隔板按一定間距布置。拱腳10 m范圍內(nèi)填充C30微膨脹壓重混凝土,見圖6。
圖6 主拱肋拱頂斷面、隔板斷面、風撐斷面(單位:mm)
(2)82 m(83 m)邊拱
82 m(83 m)邊拱為不對稱結構,拱平面內(nèi)矢高26.574 m,線形為拋物線,一側拱腳與80 m邊拱拱腳相接,另一側與陸地相接。拱頂截面為2.0 m× 2.0 m,拱底截面為3.0 m×5.7 m,截面高度沿拱軸線呈二次拋物線變化。拱肋板厚為16~20 mm。吊桿間距8 m,拱肋中在吊桿對應位置設置豎向隔板,其他位置隔板按一定間距布置??堪兑粋裙澳_5.2 m范圍內(nèi)填充C30微膨脹壓重混凝土,另一側填充8.2 m。
(3)80 m邊拱
80 m邊拱為對稱結構,拱平面內(nèi)矢高29.641 m,線形為拋物線,一側與79 m邊拱拱腳相接,另一側與200 m主拱拱腳相接。拱頂截面為2.0 m× 2.0 m,拱底截面為3.0 m×6.2 m。截面高度沿拱軸線呈二次拋物線變化。拱肋板厚為16~20 mm。吊桿間距8 m,拱肋內(nèi)在吊桿對應位置設置豎向隔板,其他位置隔板按一定間距布置。在拱腳12.4 m范圍內(nèi)填充C30微膨脹壓重混凝土。
拱肋采用帶圓倒角的八角形的鋼箱斷面,在截面角點處以5 mm厚的鋼板做圓弧過渡,圓弧半徑為300 mm。該斷面線條柔和,避免了多邊形截面棱邊帶來的突兀感,與人工島的整體景觀相協(xié)調(diào);截面風阻系數(shù)較小,可改善結構在橫橋向風荷載作用下的力學性能。
4.2 拱腳設計
鑒于傳統(tǒng)的鋼混結合段拱腳構造復雜,鋼筋沖突嚴重,定位困難,鋼混結合面容易出現(xiàn)應力集中等現(xiàn)象,本橋拱腳采用剛性柱腳錨固架的設計,利用螺栓和承壓鋼板與承臺混凝土結合,傳遞拱上荷載。拱壁鋼板進入承臺頂面0.8 m處截斷,設置上下承壓板,將拱壁直接焊接在承壓板上,并在上下承壓板間設置與拱壁對應的加勁板與肋板,形成拱腳處剛性區(qū)域。在承臺以下設置型鋼錨固架,作為錨桿錨固結構;上下承壓板設置螺栓孔,螺桿從螺栓孔穿過錨固在上承壓板上頂面,見圖7。
4.3 吊桿的設計
圖7 拱腳三維圖
吊桿間距8 m,邊拱各設6對吊桿,主拱設18對吊桿,全橋共計42對吊桿,吊桿長26.46~201.91 m。拱腳與承臺均為固結。
吊桿索體采用環(huán)氧涂層鋼絲雙層HDPE的PES.E(FD)5-37低應力防腐索體,鋼絲強度1670 MPa,鋼絲性能滿足GB/T25835-2010《纜索用環(huán)氧涂層鋼絲》的要求,吊桿兩端采用冷鑄錨。吊桿的安全系數(shù)K=3,即設計索力不大于破斷力的0.333倍。
吊桿配套錨具為:拱端為LZM5-37叉耳式固定端錨具,梁端為LZM5-37調(diào)節(jié)端錨具。
橋梁位于海水環(huán)境內(nèi),設計環(huán)境類別為Ⅲ類,且橋梁鋼構件較多,耐久性設計需專門設計。主要采取的耐久性措施有:
5.1 混凝土構件
混凝土主要采用:控制混凝土的澆筑質(zhì)量;控制混凝土的保護層厚度;添加適量的混凝土外加劑;混凝土箱梁外表面采用表面涂層保護。
5.2 預應力構件
預應力筋采用材料表面處理、預應力套管、套管填充、混凝土保護層和構造措施等措施保證。預應力錨固端,采用無收縮高性能混凝土封錨,并對新老混凝土連接面進行防水處理。采取構造措施,防止水直接作用錨固封堵端的外表面。
5.3 鋼構件
鋼結構設計中主要采用涂裝體系對鋼結構進行防腐。鋼拱肋外表面和預埋件外表面(防腐年限15 a):無機富鋅底漆1道75 μm;環(huán)氧封閉漆1道25 μm;環(huán)氧(云鐵)漆2道150 μm;丙烯酸脂肪族聚氨酯面漆/氟碳樹脂漆1道40 μm;氟碳面漆1道40 μm,合計330 μm。鋼拱肋內(nèi)表面(防腐年限25 a)可少一層面漆。
5.4 浪濺區(qū)橋墩防腐
浪濺區(qū)橋墩的腐蝕等級為Ⅲ-F,防腐要求高,主要采取的防腐措施有:墩身采用海工混凝土;混凝土中摻入阻銹劑;墩身受力主筋采用環(huán)氧涂層鋼筋。
5.5 吊桿防腐蝕
吊桿索體采用環(huán)氧涂層鋼絲雙層HDPE的PES.E(FD)5-37低應力防腐索體。拉索錨具為冷鑄錨,外露表面須在施工完成后立即做二次防腐,防腐要求與拱肋鋼箱梁外表面防腐要求相同。使用中定期檢查吊桿拉索及錨頭的腐蝕情況,吊桿的使用年限為15 a。
6.1 研究目的
1940年美國塔科馬懸索橋風毀事故之后,橋梁的風致響應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大跨度橋梁風致響應問題主要有:顫振失穩(wěn)、靜力發(fā)散、隨機抖振、渦激振動和馳振失穩(wěn)。
本橋中的大跨度鋼箱拱結構,由于自身剛度小、自振頻率低、阻尼小等原因,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抖振效應。抖振除會使人感到不適影響行車安全外,還會引起結構的局部疲勞損傷,嚴重的會導致結構破壞。因此,專題立項對跨海大橋進行風致抖振分析和渦振響應分析。
6.2 研究結論
通過研究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通過特征值分析,拱肋動力特性參數(shù)見表1。
表1 拱肋動力特性值
(2)拱肋抖振響應分析結果見表2、表3。
表2 拱肋抖振分析最大位移
表3 拱肋抖振分析最大應力幅
風致抖振位移較??;吊桿橋面位置抖振產(chǎn)生轉角較??;拱肋最大應力幅在允許范圍內(nèi),風致抖振響應不控制設計。
(3)吊桿風致抖振響應:三跨拱吊桿的最大應力幅均發(fā)生在最短吊桿處,數(shù)值分別為47.9 MPa、137.3 MPa和207 MPa,應力幅較大,應適當減小短吊桿的截面剛度。
(4)渦振響應分析:渦振風速區(qū)域內(nèi),氣動力的數(shù)值相對較小,難以激起主拱結構較大的振幅。渦振響應不控制橋梁設計。
2015年10月本橋已進入施工階段,橋梁建成后,將會改善海島與大陸的交通聯(lián)系,也會為海灣增添一道亮麗的風景。該橋建造環(huán)境為海洋環(huán)境,臺風多發(fā)區(qū),建設條件惡劣,橋梁結構復雜,拱肋高低起伏,造型優(yōu)美,具有較大的設計難度,本橋的設計經(jīng)驗和科研結論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1]CJJ 11-2011,城市橋梁設計規(guī)范[S].
[2]JTG D60-2015,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S].
[3]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guī)范[S].
[4]JTG D64-2015,公路鋼結構橋梁設計規(guī)范[S].
U448.21+6
B
1009-7716(2017)01-0047-04
10.16799/j.cnki.csdqyfh.2017.01.013
2016-10-27
李釗(1983-),男,湖北孝感人,工程師,從事橋梁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