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青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蘇南京 210003)
“預設”是“生成”的基礎,“生成”是“預設”的提高,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在動態(tài)的教學互動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學生無法“生成”教師“預設”的情況。本文通過以下幾個實例來展開說明。
師:“詩中的竹有什么特點?”生:“堅韌。”師:“由哪個詞可以看出?”生:“堅勁?!苯處熝a充:“不只是堅韌,還有執(zhí)著,還有意氣風發(fā)?!彪S后,教師一邊總結(jié)一邊板書:景物形象及其特點:竹——堅韌、執(zhí)著、意氣風發(fā)。
這個《竹石》的教學片段中,教師對“竹的特點”的預設是:堅韌、執(zhí)著、意氣風發(fā)。但學生只生成出了“堅韌”,教師便對生成做出簡單肯定之后而“告知”:“還有執(zhí)著、意氣風發(fā)?!?/p>
當生成與預設事與愿違,學生尚未來得及繼續(xù)生成,為了達成預設,教師迫不及待選擇直接告知——這種越俎代庖在課堂教學中屢見不鮮。
教師在講述歌頌母愛的小說《小巷深處》時,用唐詩《游子吟》做課前導入。朗誦詩歌后,教師提問:“《游子吟》歌頌了怎樣的情感?”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有游子思鄉(xiāng)之情、有母愛無私、有平凡而偉大的親情、有子女感恩之心等等。而教師手持粉筆,卻遲遲不肯下筆,似乎對學生的答案都不滿意。他繼續(xù)引導:“同學們,有沒有覺得這首詩表達了母愛的偉大呢?”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是!”這時,教師“滿意地”落筆板書——母愛的偉大。至此,導入部分結(jié)束。
見到本節(jié)課的教案后,人們恍然大悟。教師的課前預設是:教師先提問,然后學生回答:“《游子吟》表現(xiàn)了母愛的偉大,由此引出小說《小巷深處》?!?/p>
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當學生的生成與預設存在一定距離時,教師固守預設,選擇忽略學生的生成,最后只能用“有沒有”這一選擇問句,才將學生“頑強”地引導至預設的“母愛的偉大”。
《竹石》的課堂中,面對學生的生成——“堅韌”,教師做出了肯定:一方面引領學生貼近文本并復述“不只是堅韌”,同時板書“堅韌”,這說明此生成完成了教師的預設,教師的肯定也是對學生主體性的尊重。這種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屬性是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自主建構(gòu)的辯證統(tǒng)一。教師之所以會“越俎代庖”,學生觀落后、沒有定位好教師角色是原因之一。教師下意識地仍舊以自我為中心,學生依舊沒有擺脫被動接受的角色,沒有成為學習的主人[1]。
《小巷深處》的導入中,同樣如是。教師一味引導學生達到課前預設,忽略學生的精彩生成,這也說明了教師的學生觀亟待更新。
《竹石》直接告知學生竹的另外兩個特點“執(zhí)著”與“意氣風發(fā)”,看似教師完成了“教學任務”,完成了竹的特點的預設,但是,“執(zhí)著”與“意氣風發(fā)”的相關結(jié)論是怎么得出的呢?文本依據(jù)何在?課堂上完全沒有分析,更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苯處煹摹敖獭倍紤摶趯W生的“學”,為了學生的“學”。但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完成課前的預設、課堂的任務,為了趕時間、趕進度,而忽視最重要的學生主體。
教師教學活動是否有效取決于學生是否有效的學習。教師越俎代庖直接告知結(jié)論,只是“把我對教材的理解交給學生”,而不是“把我理解教材的方式交給學生”。學生也就沒有得以自主建構(gòu)知識——學生沒有實現(xiàn)有效的學習,教師也就沒有真正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被壓制,其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也就成為空談。
《小巷深處》的教學中,教師過分依賴課前預設,當學生的生成與預設不吻合時,教師選擇了忽略與等待:忽略學生的精彩生成,焦急地引導課前預設的出現(xiàn)。
一味地強調(diào)預設,而不能很好地利用生成資源的課堂,往往會缺失人文關懷和創(chuàng)造靈性,也更加不利于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fā)展。
《小巷深處》的教學中,教師缺乏利用生成資源的機智;而學生的生成得不到認可與尊重,難免會失去參與的主動性,導致原本鮮活靈動、充滿情趣的課堂變得異常沉悶、機械與僵化。當“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的時候,最初的自主生成,變成了對教師意圖的揣摩或簡單被動的附和,學習主體弱化為教師完成“預設”的配角甚或工具。這種看似成功的“生成”的背后,隱藏著侵占學生獨立思考空間和權力、忽視甚至扼殺學生主動性與主體性的危險。
教學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教師的“教”基于并為了學生的“學”,學生的“學”依賴于并促進教師的“教”。二者交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tài)的教學過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師不再是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而應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參與者、合作者乃至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開發(fā)者;學生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的自主建構(gòu)者[2]。
《竹石》的教學中,關于竹的特點,師生已經(jīng)完成了“堅韌”的生成。竹其余的特點,教師完全可以引導學生在品讀詩歌中自主發(fā)現(xiàn)、互助合作,進而完成自主建構(gòu),最終互動生成出教師的課前預設,甚至可能還有其他創(chuàng)新的發(fā)現(xiàn),如正直、剛正不阿、堅強不屈、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風傲骨等。
教學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敖虒W就是教師引起、維持、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p>
因此,我們必須明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是教師的“教”的出發(fā)點,也是“教”的歸宿。教師要思考的應該是:為了讓學生獲得這一知識,為了讓學生掌握獲得這一知識的方法和能力,教師應該怎樣“教”,也就是“以學定教”。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是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捕捉一些有價值的細節(jié),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之中做出相應的調(diào)整和變動?!?/p>
課前預設與課堂教學的動態(tài)生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教學的預設促進了有效生成,有效的生成離不開精心的預設。只有充分的課前預設,才能為課堂教學提供清晰的思路;但再充分的課前預設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中的全部細節(jié),因此,預設要留有靈活和彈性的空間。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依據(jù)課前預設開展教學,還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對預設進行靈活調(diào)整甚至放棄,智慧地生成新的教學策略。
面對課堂教學中的動態(tài)生成與課前預設的“事與愿違”,只有立足學生主體,以學定教,收放有致,方能真正把握好課堂中動態(tài)的“生成”,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真正實現(xiàn)“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作用,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
[1] 周仕龍.課堂教學失誤片段診斷、矯正及反思[J].語文學習, 2009(z1):15-17.
[2] 蘇鴻.高效課堂: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