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婷婷
(江蘇省如東縣馬塘中學,江蘇如東 226401)
教師的任何教學行為,都會受到教者自身理念的影響。教師的教學理念有外顯的,有內(nèi)隱的,對于一線教師而言,更多地屬于后者。教師教學理念常常受自身所受過教育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會表現(xiàn)出受眾的特征。對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來說,這種影響具有雙重的特征。它既可以讓教師迅速地進入工作狀態(tài),同時又會制約教師的課程理解與教學理解。而要改變其中的不足,必須引入新的教學理念。初中物理作為學生自然學科學習的入門學科,在建構知識的同時,還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審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本文選擇了以“活動”為關鍵詞的思路,建立了初中物理教學活動視域,并對此進行研究。
活動在教學中的地位,其實早有界定。物理學的先驅(qū)亞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活動”這一概念,而將活動轉(zhuǎn)變?yōu)榛顒永碚摚墙逃揖S果斯基的功勞。在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對于物理這樣的自然科學學科,由于“做中學”等理念的影響,活動迅速被一線物理教師所認同,活動視域也就在成為初中物理教學的一種新的視角[1]。
將物理教學置于活動視域之下,筆者以為有兩點基本理解:第一,學生的課堂學習將圍繞活動主線展開。初中生的物理學習特點之一,就是喜歡在活動的過程中生成知識。他們對機械的理論講授不感興趣,哪怕是最簡單的知識,在純粹的講授中,總是難以形成深刻的印象。而到了活動當中,他們的物理學習天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就會在活動中生成認知。第二,教師的教學努力應當服務于學生的活動開展。既然學生喜歡在活動中學習,物理教學就應當充分地給學生提供、設計活動,以讓物理教學真正具有一種活動的視域。以此理解,來分析學生的物理學習過程,可以有效地實現(xiàn)教學重心向?qū)W生的轉(zhuǎn)移。
以“物態(tài)變化”的教學為例,相當一部分學生之所以在物態(tài)變化的判斷過程中表現(xiàn)出一些“錯亂”,表面上看是因為學生對物質(zhì)狀態(tài)缺少直接認識,對物態(tài)變化缺少良好的判斷直覺,根本原因其實是學生經(jīng)驗的缺失。而對于學生學習來說,經(jīng)驗的形成不可能依賴生活,因此活動成為幫助學生積累經(jīng)驗的唯一有效途徑。筆者的研究表明,活動有效的前提,是教師精心進行教學設計。
實踐研究表明,基于“活動”主線來設計教學,要遵循三個關鍵步驟?,F(xiàn)以“蒸發(fā)”的教學設計為例來說明。
本著為學生增加液、氣狀態(tài)以及汽化、液化經(jīng)驗積累的思路,筆者的設計是這樣的:每組發(fā)一小瓶酒精,然后讓學生搖動瓶中的酒精,以感知其液態(tài)形態(tài);然后,將酒精瓶口靠近鼻子旁邊,嗅其味道,并就“為什么能夠聞到味道”這一問題進行討論,以判斷其為液態(tài)。
設計思路:讓學生自己去看、聞、思、答。教師精心引導組織這四個過程,可以讓活動要素充分體現(xiàn)出來??吹臅r候,要結(jié)合液態(tài)的形狀與體積特征去感知液態(tài),看到液體的流動性,比如可以讓學生將一些水倒出杯子,或者由一個杯子倒入另一個杯子,或者是從一個形狀的容器倒入另一個形狀的容器。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生成的液體特性的認識,顯然要超越語言描述的“流動性、形狀、體積不固定”等。聞的時候,讓學生認識到所聞到的是氣態(tài)的酒精。這里需要在聞的動作的基礎上進行邏輯推理——聞到味道,說明有酒精進入人的鼻子,并沒有看到液體狀態(tài)的酒精出來。因此,只可能是氣態(tài)的酒精,這就說明有了液態(tài)酒精變成氣態(tài)酒精的情形。通過這樣的邏輯推理,并形成直覺,此即所謂思。答是將活動中形成的經(jīng)驗進行語言表述,是用抽象的語言表示形象的活動生成的感覺的過程,是將感性認識變成理性認識的過程。答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因為活動所生成的經(jīng)驗常常是粗糙、模糊的,只要通過物理語言的描述,才能變成學生的物理認識。
汽化這一物態(tài)變化過程的學習難點,在于氣態(tài)的不可觀察,使得汽化過程難以直接感知。因此,這里需要設計學生的活動。筆者的設計是這樣的:最后將酒精用棉簽涂在手臂上,通過觸覺感知吸放熱的情況,同時觀察酒精慢慢變少,直到消失。實際上,這個過程與剛才學生聞酒精味道的過程是一樣的,但教學重心不同。這里是通過觀察手臂上酒精的變少,感受酒精正在發(fā)生的汽化過程。而學生是很容易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液態(tài)酒精變少的觀察過程中的。事實上,還有學生嫌蒸發(fā)慢,而用筆尖或棉簽將酒精涂開(更大面積),或用嘴巴吹的情形。這種在活動中自然生成的現(xiàn)象,為后面研究蒸發(fā)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
設計思路:由于汽化過程不可直接觀察,需要在活動中體驗,而經(jīng)驗的形成與蒸發(fā)過程的認知構建,需要通過思考來催化活動過程中積累的經(jīng)驗。因此,看似常規(guī)的手臂涂酒精的活動,實際上需要細致地圍繞學生看得到的液態(tài)酒精、看不到的氣態(tài)酒精進行分析,尤其是進行蒸發(fā)過程的認知構建。
筆者的設計是這樣的:蒸發(fā)是蘇教版物理教材六種物態(tài)變化學習的第一個,且涉及無法直接觀察的氣態(tài)。因此,這一內(nèi)容的學習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對活動過程的總結(jié)是必要的。筆者讓學生圍繞蒸發(fā)的認知過程的構建展開反思,從而思考自己是怎樣在活動中形成形象的蒸發(fā)認識的。一旦這一問題得到解決,就可為后面的學習奠定非常堅實的基礎。
研究表明,在初中物理教學中選擇活動作為教學主線,進而形成活動視域,對于物理教學來說,幾乎是一種天然契合的選擇。
近代科學物理以伽利略的實驗科學范式為分界,而實驗對于初中學生的物理學習來說,其內(nèi)涵或許需要擴大。也就是說,實驗其實包括活動,而且是隱藏了目的的活動。對于相當多的物理知識構建來說,它更具積累經(jīng)驗的作用。因此,初中物理教學必須高度重視學生活動,尤其是要重視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認知,以便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物理概念與規(guī)律的學習[2]。
將實驗理解為活動,還有一個基本認識,就是實驗對于學生來說,不再是根據(jù)實驗步驟進行一步步地機械操作。這種教學模式早就受到有些科學課程教育研究者的批評。他們認為這種模式中,學生相當于機器人,實驗步驟相當于操作指令。將實驗理解為活動,意味著學生的自主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意味著學生在實驗中可以有更多的屬于自己的活動,實驗就會豐滿起來。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不僅可以高效地完成原來規(guī)定的內(nèi)容,還可以加入自己想做的內(nèi)容。從這個角度看初中物理實驗,就可以坦率地接納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所謂的“不按要求做”的現(xiàn)象。當然,對于基本實驗操作規(guī)范,還是要嚴格要求的,這與筆者的觀點并沒有沖突。
活動視域下的初中物理教學,須以活動為主線,以活動過程的分析作為教學的切入點,如此就可以保證物理高效教學的實現(xiàn)。物理教師要以初中學生物理學習中的特點為教學設計的出發(fā)點,真正設計出讓學生喜歡的活動,可以提高物理教學效益。
[1] 徐瑞榮.基于活動的初中物理問題設計[J].中學教學參考,2010,(29):81.
[2] 石桂彬.新課程視域下初中物理課堂教學設計[J].中學物理,2014,32(22):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