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在敘利亞,味在阿勒頗?在倫敦偶然看到一本菜譜,老記者不禁回想起中東“魚米之鄉(xiāng)”曾經(jīng)擁有、已經(jīng)失去的那些美好。
看本菜譜居然還哭了?這樣的事并不經(jīng)常發(fā)生。事實上,這樣的事從來不曾發(fā)生在我身上,除非是看著菜譜切洋蔥……
敘利亞曾是魚米之鄉(xiāng)
不過,這都是從前了。不久前一天,我在BBC倫敦的演播室談阿勒頗近況。這個月我還沒有去過敘利亞,因為眼下我沒有簽證。走出演播室時,我看到門外桌子上一大堆電子玩意兒中躺著一本很精致的書,書名是“#為敘利亞烹飪”(#Cook For Syria)。
我拿起來翻了翻。菜譜是為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敘利亞兒童基金”籌款的,其中的照片、菜譜、書的美術(shù)設(shè)計等等都是捐贈的。一些非常著名的廚師親自做了自己版本的敘利亞美食。書相當棒,后來我自己也買了一本。
我做記者已經(jīng)30多年了,我不是鐵石心腸,見過的一切也給我心里留下了磨損。見多了真正的痛苦長什么樣,為什么一本菜譜還能讓我動容到落淚呢?
這本書好像是敘利亞美食的一首贊歌。中東食品在英國并不是一向有名,近幾年人氣才越來越高。像扎塔爾、蘇馬克這樣的調(diào)味香料,原來我要從黎巴嫩、敘利亞或者耶路撒冷的市場買了帶回來,現(xiàn)在在我家門口的超市就能買到。還有石榴糖蜜。好多年,我一直把石榴糖蜜看作我下廚的秘密武器,星期日吃英國傳統(tǒng)的烤肉,我甚至也曾在肉汁中加上幾滴!
街邊小吃印象深刻
中東新聞的不可預(yù)見性意味著我們的報道小組經(jīng)常要靠街邊小吃加油。記得近30年前,有一次在喀布爾,幾個略有神經(jīng)質(zhì)的同事勸我不要嘗某種阿富汗小吃,我真沒吃,這個決定讓我一直遺憾。自那以后,我總是盡最大努力、什么都去嘗一嘗。
我承認,有一次在黎巴嫩的賽達,腌羊脊髓配大餅確實超越了我的紅色底線。但是,我給自己的托辭是,那天報道了整整一天以色列和真主黨的戰(zhàn)爭,累死了、餓死了,還有,那家店的雞肉卷餅確實相當有名。
我在社交媒體上發(fā)過許多中東街邊小吃的照片。有人甚至把這些照片攢在一起、在網(wǎng)上做了一個圖集,標題很正式,令我欽佩:杰拉米·鮑文餓了。
記得我曾經(jīng)很大膽地在報道中說過,盡管發(fā)生了這一切,敘利亞人仍然在吃、我還和他們一起大吃呢。就為這個,我在社交媒體上遭到一頓臭罵。
我的回答是,理解別人。包括那些卷入中東災(zāi)難的人的最好方式是,看看他們?nèi)绾位钪?,而不單單是如何死去?/p>
敘利亞還是“吃貨天堂”
最近一些年我到中東去過無數(shù)次,其中許多都是報道死人的。我喜歡看到還活著的敘利亞人享受他們愛吃的、好吃的。
悲慘的是,戰(zhàn)爭讓許多敘利亞人流離失所。但是,敘利亞人不愿意被沒完沒了地描繪成受害者、依賴別人的施舍活著,即便對很多人來說事實確實如此。
敘利亞人以敘利亞美食為驕傲,他們還在夢想著重回過去的生活。巧合的是,就連聯(lián)合國糧食計劃署都努力迎合當?shù)厝说目谖?。在人們更愛吃大米的地方,?lián)合國糧食署把救援的小麥換成大米。敘利亞美食中一些最好吃的菜肴出自阿勒頗。對于大肚漢來說,阿勒頗真是天堂。
所以,當我拿起那本"#為敘利亞烹調(diào)"時,我控制不住,眼淚了。部分原因是,我想起了敘利亞曾經(jīng)擁有、已經(jīng)失去的那些美好。你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到的敘利亞人,在冰天雪地、泥濘的小路上掙扎著逃離阿勒頗的人,曾經(jīng)也是一大家子聚在一起,痛快地吃喝、快樂地過節(jié);還有,那個在公交車站等著被送往寒冷、齷齪的難民營的老婦,她也曾在自己溫暖的廚房中忙碌幾個小時,就是為了想給家人把飯做到最好,不僅最好、還要最多!
另外讓我感動的一點是,那些對菜譜做出貢獻的人對敘利亞和阿勒頗—這個經(jīng)常被輕描淡寫地稱為殘忍之地的城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方面給予的尊重。
敘利亞歷史悠久、文化多樣,敘利亞人依然盡其可能地熱情好客。這個城市和國家發(fā)生了可怕的事,但是,這不能成為把她的過去和未來統(tǒng)統(tǒng)抹殺的原因。?笏(摘自英國廣播公司新聞網(wǎng))(編輯/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