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芬
關于媽祖信仰傳入閩北地區(qū)的時間,學術界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元代。目前,閩北地區(qū)可以確認的媽祖宮廟有1座。羅小平曾撰文:“南平安豐媽祖廟建于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占地面積700多平方米,是閩北最早的媽祖廟?!盵1]資料來源尚不清楚,有兩件史實可以證明。其一,《天妃顯圣錄》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載有天歷二年(1329年)元文宗敕撰的一篇《辛丑祭延平廟》,文曰:“劍之水兮潺湲,渺長溪兮汪洋。峙靈宮兮在上,鎮(zhèn)海岳兮瑤壇,繽紛兮羽旄,絪缊兮天香。海不揚波兮安流,飄祥飚兮引舟。徼大惠兮罔極,濟我漕兮無憂。望白云兮天際,乘彩鸞兮悠悠。獻瓊觴兮式歌且舞,作神主兮永鎮(zhèn)千秋?!盵2]對此,虞集在《送祠天妃兩使者序》一文中記載:“或曰:‘有神曰天妃,廟食海上,舟師委輸吏必禱焉,有奇應。將祀事有弗虔者與?宜往祠。’有敕:翰林直學士本雅錫理、藝文太監(jiān)宋本其行?!盵3]可見,天歷二年(1329年),元文宗派了兩位使者到包括延平廟在內的各地天妃廟代祀天妃。其二,后代宋裘在《燕石集》卷十一中收錄了《天妃廟代祀祝文六道》(癸元酉統(tǒng))(1333年)祭文,第五段祭文為:“神靈孔昭,相我漕事。惟閩諸郡,列祠有年。蒞政之初,遣使代祀。式陳菲薦,庸答神庥。延平、福州、泉州、漳州并同?!盵4]這里的“延平”即延平天妃宮。作為代祀者的宋褧在《平江天妃廟題名記》也提到:“上持香致敬,其方授臣床兀兒偕翰林修撰臣褧奉命代祀。乃八月十七日啟行,九月八日昧爽率漕運臣薩迪密實等行禮竣事。”[5]可見,元代至順四年(即元統(tǒng)元年,1333年),元文宗派宋裘為使者南下祭祀各地天妃宮,也曾經(jīng)祭祀延平天妃宮。從以上史料雖無法確定延平天妃宮的具體方位,但它出現(xiàn)在元代天歷年之間,并位于延平府的閩江邊是可以肯定的。
明代可以確定的媽祖宮廟有1座,有學者推測在延平府另有1座。1座位于石岐山左,舊名靈慈宮,嘉靖《邵武府志》載:“府·天妃宮:舊名靈慈宮,在石岐山左。”[6]此外,有學者推測:“明代延平府城應有天妃宮”,“明代的延平知府曾經(jīng)搗毀過境內的‘淫祀’,按其所列‘淫祀’的名單,天妃宮也在其中?!盵7]其依據(jù)是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三祠祀志所載。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三祠祀志的原文是:“尤溪縣……應毀者:天妃廟、應仙廟、丙靈將軍廟、利澤廟……”,也就是說,“應毀”的天妃廟位于尤溪縣,并非延平府城。因此,延平府城是否也有天妃廟還有待進一步證明。
此外,筆者還另有發(fā)現(xiàn),乾隆二年《福建通志》卷八·橋梁記載了光澤縣有一座天妃橋,建于明萬歷四十年,位于縣西。這是把“天妃”之名用于橋梁名稱中,很可能是寄托了人們希望媽祖保佑從這座橋上走過或居住在此橋附近的人們平平安安的愿望。雖然后人無法推測這里是否曾經(jīng)建有天妃廟,但是這里亦是媽祖信仰波及的地區(qū)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否則人們不會用“天妃”一詞為橋梁命名,并鄭重地收錄于方志之中。
從這兩座較早的天妃廟和一座較早的天妃橋發(fā)韌,閩北地區(qū)的媽祖宮廟開始在閩北傳播開來。劉福鑄在《閩北南平的媽祖信仰》[8]中列舉了閩北(含建寧縣)各府縣志等文獻史料中記載過的40座天后宮的地點,因建寧縣已劃歸三明地區(qū),放在閩西部分談,本節(jié)不計在內,所以以38座計。筆者通過補充性的文獻調查和梳理,就目前掌握的文獻看,閩北地區(qū)歷代天后宮數(shù)量為:元代1座,明代1座,清代39座,民國39座,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后35座。深挖這些天后宮的創(chuàng)建原因和形成年代,試圖進一步發(fā)現(xiàn)媽祖信仰在閩北的傳播方式、途徑和路線。
從總體上看,按照傳播主體的不同的接納感受區(qū)分,可以在一般的文化傳播分類基礎上,把媽祖信仰在閩北的傳播方式細分為三種:
一是外引式遷移擴散傳播方式。由各地商幫或船民帶來,以同鄉(xiāng)同業(yè)會館的形式遷移擴散到閩北各地。天后宮或會館成為了外來客商、船民凝聚鄉(xiāng)情、共敘發(fā)展的場所。這是一種外引式的遷移擴散傳播方式,即媽祖宮廟的創(chuàng)建者是外地人,媽祖信仰的祖地也是外地莆田,外來人員與外來信仰都在這里生根發(fā)芽,實屬難得。地方志中有過一些明確記載。如嘉慶《浦城縣志》卷十三·壇廟祠祀記載:位于南浦門外水南的一處官祀天后宮創(chuàng)建于康熙三十年,就在乾隆年間由“士商鳩資重建”。而民祀的天后宮中,有一座天后宮位于西關外磡頭,就是乾隆年間由“柘西商人”(即寧德商人)購址營建的。此后的光緒《續(xù)修浦城縣志記》中也記載了這兩座天后宮。乾隆《光澤縣志》卷七·建置志·壇廟記載:“天后宮:在城西洪濟坊。雍正年間三山鹽館商人眾建。”又如,邵武市的興安會館由莆仙商人所建,武夷山五夫子里也有莆仙人所建的會館天后宮;浦城縣和邵武市的三山會館這里既是會館也是天后宮都是福州商人所建,建甌市曾建造于通仙門附近的天后宮(即現(xiàn)在的雨傘廠)也是由福州商人所建;建甌市曾建造于寧江門附近的天后宮由閩南商人所建。武夷山市的天上宮即是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由閩西客家商人集資建成的汀州會館,五夫子里(現(xiàn)在的五夫鎮(zhèn))的三市也有“汀州會館”。這是汀州的客家人所建。順昌洋口鎮(zhèn)天后宮則是由當時福州“十邑”(閩縣、侯官、閩清、古田、永泰、 福清、長樂、連江、羅源、屏南)的船民興建??腿藥砹丝偷氐男叛?,但卻在閩北這樣一個看似閉塞的山區(qū)傳播開來,這與當?shù)厝嗣駥Χ嘣幕L期包容與接納息息相關。
二是內化式滲透擴散傳播方式。由本地村民興建媽祖宮廟,將從莆仙傳來的媽祖信仰內化為自身的需要,在募資、捐資、興建、祭祀、慶典等過程中,并將媽祖信仰滲透到族人鄉(xiāng)親當中,使媽祖信仰得到族群認可。這種傳播方式是在媽祖信仰在閩北地區(qū)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群眾基礎的情況下產生的,即媽祖宮廟的創(chuàng)建者是閩北本地人,媽祖信仰的祖地卻在外地莆田,本地人員因為聽說媽祖靈驗而自愿接受外來信仰,并主動傳播外來信仰。這就是一種內化式的滲透擴散傳播方式。地方志中對此也有明確記載。如乾隆《光澤縣志》卷七·建置志·壇廟記載:“四都天后宮:在水口。乾隆四年里人募建,二十二年重建。”嘉慶《浦城縣志》卷十三·壇廟祠祀提到民祀天后宮時有云:“東鄉(xiāng)□□里大□□,國初建,光緒四年圮,五年范培源、吳松青等募緣復建”,“南鄉(xiāng)清湖里石壁后,光緒二年里人劉邦勛、尹芳椿、章階、湯伊相、孫承露等倡捐鼎建”,“南鄉(xiāng)總章里,舊館同治元年里人歐陽文煥等捐貲鼎建”,“北鄉(xiāng)安樂里吳墩,乾隆十四年建,咸豐八年毀于寇,光緒四年蘇德□等倡捐重建”。可見,這些民祀天后宮的修建、重建也有閩北本地人民的貢獻。修建天后宮的這些村民,有當?shù)赜绣X的鄉(xiāng)紳,有閩北船工及其家人,有外出經(jīng)商者及其家人,也有只在本地經(jīng)營的“坐商”。如劉邦勛、尹芳椿、應該就是當?shù)氐妮^富裕的鄉(xiāng)紳,有史料記載:“在清湖里臨江。同治七年(1868年)鄉(xiāng)紳章階、尹芳椿、劉邦勛、張映北等倡捐正學膏火資。”[9]此外,民國《政和縣志》則記載了先由官府修建后由商民重建天后宮一事。文中記述道:“政邑立廟始于乾隆四年知縣戴永樸倡建,其廟舊逼通衢,囂塵湫隘,戲臺在門外跨城臨溪。同治十一年首事倪履亨、倪上祥、葉文翔、邱國梁等協(xié)同茶商募捐重建,規(guī)模宏敞,頓改舊觀?!边@說明當?shù)乜h府、當?shù)匕傩张c茶商在媽祖信仰上已達成一致,也說明了內化式滲透擴散傳播方式的強大力量。
三是自上而下推送式擴散方式。這主要是指清代朝廷自上而上下文要求各地修建天后宮,用這種方式傳播媽祖信仰。這種方式與歷代賜予媽祖封號還是有一定的區(qū)別的。“褒封”是皇帝的一種嘉許,敕建就是直接要求了。地方志中關于奉文敕建天后宮之事較多,如道光《建陽縣志》卷七·典禮志、道光《政和縣志》卷五·典禮、民國《政和縣志》卷二十二·祠祀志、乾隆《邵武府志》卷十一·秩祀等多處地方志書中都記載了:“祭天后禮:雍正十二年奉文各府州縣一體建廟奉祀”。除了奉文敕建外,皇帝還對媽祖祭禮下文做了統(tǒng)一規(guī)定。如上述地方志中還常發(fā)現(xiàn)“乾隆三年又奉文通行春秋二祭”此類語句以及具體的祭儀要求。 雍正十一年(1733)六月二十七日時任福建總督的郝玉麟、福建巡撫的趙國麟上奏:“臣等不揣冒昧,懇求圣恩俯照湄洲等處,并頒御書匾額,敕令春秋祭祀,照依龍神之例,督撫依期主祭。臣等更有請者:伏惟天后,凡在江海處所靈應感昭如響,其各省會地方如曾建有祠宇而未經(jīng)設立祀典之處,并請降旨,一例舉行,則崇德酬功之令典昭垂萬祀,而各省商賈兵民仰戴帝德神庥永永無極矣?!盵10]禮部尚書三泰等在收到地方官員奏本的一個多月后,即擬制了相關的題本,文曰:“今據(jù)該督郝玉麟等奏請御書匾額并春秋祭祀等語,應如該督等所請,福建省城南臺地方舊有天后神祠,亦照湄州等處并頒御書匾額,俟命下之日交與翰林院撰擬匾額字樣進呈,恭候欽定,行令該督等敬謹刊刻懸掛。其春秋祭祀應照致祭龍神之例,令該督撫主祭,至凡江海處所俱受天后庇護弘施。其建有祠宇而未設祀典之處亦應如該督等所請,行令督撫照例春秋致祭。但各省天后祠宇不皆在省城之內,如省城舊有天后祠宇,應照例令督撫主祭;如省城未曾建有天后祠宇,應令查明所屬府州縣原建天后祠宇,擇其規(guī)模弘敞之處,令地方官修葺,照例春秋致祭?!鳖}奏均得到雍正皇帝的同意。此后雍正十二年即1734年,各地府縣奉文敕建天后宮。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在要求各地敕建天后宮的第四年,朝廷又下文要求進行春秋二祭,足見清廷對媽祖信仰的推動力度。在清廷的這次推動下,閩北各地掀起了一次興建天后宮的高潮,其中浦城縣最多。
通過外引式遷移、內化式滲透和自上而下推送三種方式,媽祖信仰在閩北地區(qū)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主要靠人際傳播,傳播途徑大體有船工、商人、航海者、官員、其他民眾五種,其中,船工和商人是最大的傳播主體,官府是最有力的傳播主體,航海者是較特殊的一支傳播主體。
一是船工。船工是閩北媽祖信仰傳播的主要力量,頻繁而危險的江上航運活動使他們對媽祖信仰有了心靈上的需求,早期的媽祖信仰就是因為他們的需要而傳來的。對于目前史料上記載最早的元代延平天妃宮的傳播途徑,徐曉望認為:”延平(南平)為閩江中游的水陸要津,往來船只汲多,該地的天妃宮,應是水手們創(chuàng)建的。”[11]前文已述閩北“一江八溪”的山川情況,無論是在溪間或江上,險灘激流、暗礁難料,船工行舟多有不便,與海上航行有著類似的艱難險阻,神亦有神職,船工們認為,奉航海保護神媽祖為江何航運保護神最為直接。如浦城縣前洋村天后宮的來歷就與此直接相關,當?shù)厝苏f:“有個叫釣魚飛的險灘時常會發(fā)生事故,所以才有了媽祖崇拜?!盵12]閩北船工在江船上設置神龕以便遇難時隨時祈禱、行船時隨時呼救;在碼頭附近修建媽祖廟宇,以便行前祈愿、平安歸來時感謝。媽祖成為他們行船平安的心靈寄托。
二是商人。商人包括閩北本地經(jīng)商者和外來經(jīng)商者。歷史上,富屯江、建溪、閩江航運繁忙、商貿發(fā)達。在這里,閩江上游的貨物通過船只順流而下到銷往福州,或再繼續(xù)銷往沿海各地,或再換海船,運往海外各地。與此同時,福建沿海各地的物產也通過閩江運到閩北,再由閩北北三條出省通道銷往全國各地。這種山海商品流通的互動,促進了閩北商業(yè)的發(fā)展,也促使外地商人和閩北商人都必須頻繁出入閩北。而往來于閩北的各地商人和南來北往的商品在水上行走時,人財物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商人們?yōu)榱似砬笕素斘锲桨?,在靠岸的碼頭、聚居的村中修建媽祖廟也就不難理解了。例如:光澤縣洪濟坊是該縣裝卸貨物最多的碼頭,歷史上就有洪濟坊天后宮,順昌的洋口天后宮與是座落在客商貨物集中的碼頭。又如:光澤的水口天后宮位處富屯溪發(fā)源地西溪和止馬溪交匯處,是閩北贛東邊境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清末至民國時期,店鋪林立、船只密集,熱鬧的街上,連抬轎子的都過不去,還特設“女界道”,專供婦女行走,民間還流傳著“東走西走,不如水口”、“賣不完的漢口,運不完的水口”的民謠。上文的外引式遷移和內化式滲透兩種方式中都涉及了由商人或商幫興建的媽祖宮廟,這里不再贅述。而這些商人的生意也是相當豐富的:木材商、竹商、茶商、紙商、鹽商都來興建天后宮。如歷史上政和縣折桂坊天后宮同治十一年由首事倪履亨、倪上祥、葉文翔、邱國梁等協(xié)同茶商募捐重建;歷史上光澤縣的洪濟坊天后宮就是由鹽商興建的;今和平鎮(zhèn)天后宮,亦即福州會館,是由紙商廖健順和李行升兩個家族在清朝咸豐年間重修的。
三是航海者。閩北雖地處山區(qū),卻也有出外航海的年輕人。明嘉靖《邵武府志》第十卷·祀典載:“府·天妃宮:舊名靈慈宮,在石岐山左。神姓林,世居莆陽湄洲嶼,巡檢林孚第六女也。生宋元佑,少能知人禍福,室處幾三十年而卒,后鄉(xiāng)人見之于海上,乃立廟江口以祀之,至今海上精靈明著。宋、今朝皆有封號。民言永樂間邵武衛(wèi)官軍從征西洋,舟楫顛危,賴神以濟,歸因立廟于此。嘉靖十六年令葉樸重建,祭無時(按宮在南京者,《會典》以歲正月十五日、三月二十三日祭)?!蔽闹刑岬降摹吧畚湫l(wèi)官軍從征西洋”,就是邵武參與鄭和下西洋的航海者。當?shù)亓鱾髦粋€關于當時這些“從征西洋”的“邵武衛(wèi)官軍”的傳說:“和平有8名壯丁隨鄭和出征西洋。鄉(xiāng)人和他們的家人都 認定這些人此去必定尸骨無還,沒料到他們竟全部安然返回,說是在海上航行時得到了媽祖娘娘的庇佑,故人們在當?shù)亓R以祀。”[13]這就是明代邵武天妃宮的來歷。在從明嘉靖的《邵武府志》到民國的《重修邵武縣志》都記錄了這個天后宮。這種傳播方式在閩北算是較為特殊的一種。
四是文武官員。閩北媽祖宮廟在清雍正十二年后的一段時間因奉文敕建有過一次建設高潮。這其中有大量民祀的宮廟。但也有不少文武官員組織興建的。如乾隆二十六年知府傅爾泰、副將李如筠、知縣趙愛各捐俸倡率紳士重修南平縣(即現(xiàn)在的延平區(qū))位于城東縣前嶺下的天后宮(乾隆《延平府志》卷十二·壇廟)傅爾泰,滿州人,亦是組織編修乾隆《延平府志》;清道光丁亥年(1827)知縣尚連城改建建陽縣城西街天后宮(道光《建陽縣志》卷三·壇廟);清乾隆四年(1739)政和天后廟由知縣戴永樸倡建。(民國《政和縣志》卷二十二·祠祀)戴永樸,字素岑,是雍正元年(1723)癸卯舉人,在政和任知縣期間,有惠政,邑賢為作《登稼堂記》,士民爭頌。光緒二十二年知府徐兆豐、參將林傳榜首倡捐俸并飭文武員弁捐資修理邵武天后宮正殿及兩回廊,宮門樓閣一律完固。(光緒《重纂邵武府志》卷之十一·典禮)徐兆豐,字乃秋,號癯道人,有歷史上有名的書畫家,江蘇江都人(今揚州),同治十二年(1873)進士,在任福建邵武知府期間,光緒二十四年(1898)曾與王琛等一起修纂的《重纂邵武府志》。官員組織修建媽祖宮廟有朝廷推動的原因,也有自身信奉媽祖的原因。
五是其他民眾。閩北地區(qū)一些民祀的媽祖宮廟,除了部分是由商人修建,也有部分是由其他民眾集資所建。這些民眾有當?shù)匕傩眨缂螒c《浦城縣志》卷十三·壇廟祠祀記載的:“東鄉(xiāng)□□里大□□,國初建,光緒四年圮,五年范培源、吳松青等募緣復建”“南鄉(xiāng)總章里,舊館同治元年里人歐陽文煥等捐貲鼎建”,其中范培源、吳松青、歐陽文煥就只是普通民眾;也有外來移民,如邵武洪墩鎮(zhèn)橋頭村天后宮據(jù)說都是康熙年間從沿海移民過來的,來自七省十八個縣,帶來了他們原來的信仰。[14]順昌洋口天后宮始建者無法考證,但1995年祖籍福州的移民子孫重建該廟卻是事實。[15]
媽祖宮廟主要是閩北人民為祈愿航行平安而建的,所以,在閩北這樣的崇山峻嶺之中因為有了溪流的存在,才有百姓建廟祀奉媽祖,也有了媽祖信仰。
媽祖信仰在閩北的主要傳播路線為:由下游溯沿閩江而上,元代在閩江畔的延平修建了第一座媽祖宮廟(延平天妃廟),明清時期,分別向東北沿建溪、南浦溪、松溪及它們的支流而上,向西北沿富屯溪及其支流而上,媽祖宮廟大多散布在碼頭、通衢和村莊聚居區(qū),媽祖信仰人群也分布在附近。
媽祖信仰在閩北是沿江河溪流傳播的。南平的延平區(qū)所在地元代延平府有天妃廟,臨近閩江。從南平延平區(qū)向東北的溪流是建溪,建溪與支流松溪的交匯口就是建甌,歷史上有通仙門天后宮、寧江門天后宮。建溪再往北,往西北是崇陽溪,往東北是南浦溪。崇陽溪從南到北:南部建陽市,歷史上有東濠棟天后宮;北部武夷山市,歷史上是崇陽縣,有星村天上宮等7座媽祖宮廟,星村就在崇陽溪的支流上;南浦溪從南到北:南部建陽市,現(xiàn)有回龍鄉(xiāng)馬嵐村天后宮就在溪流附近;北部浦城縣支流密布,因此歷史上和現(xiàn)在都屬于閩北媽祖宮廟最多的縣,如縣城河濱路的三山會館、水北街觀前村歷史上曾是碼頭有過天后宮今重修、南浦溪往北附近歷史上有漁梁驛天后宮;東北部有支流松溪,該流域有政和縣和松溪縣,歷史上有2座天后宮。
從南平延平區(qū)向西北的主要溪流是富屯溪,富屯溪屬于閩江上游。沿溪從南往北:順昌縣,歷史上和現(xiàn)在有洋口天后宮、大干鎮(zhèn)天后宮等;邵武市,歷史上有常豐倉天后宮,今有3座天后宮;光澤縣,歷史上有3座天后宮,水口天后宮香火存續(xù)至今。
從南平延平區(qū)向西南的主要溪流是沙溪,往三明方向。2000年延平區(qū)西芹鎮(zhèn)重建的天后宮就在這條溪流附近。
近年來,由于媽祖信仰影響力的擴大,公路、鐵路交通的發(fā)展,閩北的交通狀況大為改善,水運不再是貨物運輸?shù)闹饕绞剑叵睾拥木用袢匀幌M麐屪婺芙o他們保平安,修建媽祖宮廟的文化傳統(tǒng)也就保留了下來。
[1]羅小平. 閩北與臺灣文化習俗[M]. 海風出版社,2001:53.
[2][元]文宗.《天歷二年諭祭文》(十五篇)《天妃顯圣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轉引自:蔣維錟,周金琰. 媽祖文獻資料匯編(第二輯),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9:81.
[3][元]虞集.《送祠天妃兩使者序》,《道園學古錄》卷六.
[4][元]宋褧.天妃廟代祀祝文六道[M]//燕石集(卷十一).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4-16.
[5][元]宋褧.平江天妃廟題名記[M]//燕石集(卷十二).欽定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26-28.
[6][明]邢址修,陳讓. 嘉靖邵武府志(第十卷·祀典)[M].《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影印嘉靖二十二年修刻本.
[7]徐曉望. 閩澳媽祖廟調查[M].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2008:143.
[8]劉福鑄. 閩北南平的媽祖信仰[J]. 中華媽祖,2015(5):49-51.
[9]縣地方志編輯委員會. 浦城古代書院[J]. 浦城縱橫,1989(4-6):12.
[10]郝玉麟,趙國麟. 為請頒閩省南臺匾額并立祀典事奏折. 轉引自蔣維錟,楊永占:《清代媽祖檔案史料匯編[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3: 43-44.
[11][15]徐曉望.福建民間信仰源流[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313,133.
[12]雷影,徐強. 大山里的媽祖文化[J].閩北日報,2015-05-21:4.
[13]傅喚民. 和平天后宮與紙業(yè)貿易[M]//熙春邵武編委會.熙春邵武:中國閩北千年古縣邵武歷史文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 43-44.
[14]傅喚民. 獨具特色的興安會館[M]//熙春邵武編委會.熙春邵武:中國閩北千年古縣邵武歷史文化.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