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科(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中國民間音樂在高等音樂院校課堂教學中的新構想
——以四川音樂學院為例
董 科(四川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是全國各大音樂專業(yè)院校音樂專業(yè)學生的理論必修課。同時,也是全國綜合類院校大多文科方向的公共選修課。中國歷史文化悠久,民族民間音樂種類繁多,內容豐富,許多經典的歌曲、器樂或曲種或劇種都被列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對象。作為一名音樂學院長期在一線教學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的教師,通過多年的教學,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如何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進行改革,使學生對我國的民間音樂文化感興趣,怎樣實現中國民間音樂的不斷傳承,是當前我們民族音樂理論研究的一大課題。在這里,筆者先結合多年工作經驗以及對于近期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教學的現狀,談談對該課程怎樣進行改革等一系列新構想。
當今人類社會全球經濟一體化,也帶來了文化多元化的發(fā)展,我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傳承和保護本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應該是專業(yè)音樂院校音樂教育的重要責任之一。作為當代具有較高文化層次的大學生,對于傳承人類優(yōu)秀文化藝術遺產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作為西南專業(yè)音樂院校之一的四川音樂學院,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是面對音樂學院本科音樂表演和理論專業(yè)的基礎必修課程,也是本科教學中的主要課程之一。學習的時間設立為一個學年,一共包含72個學時,教學對象是本科大一、大二的學生。設立該課程的初衷是使學生從整體上了解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民間音樂中的民歌、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以及民族器樂中的傳統(tǒng)音樂元素。同時,學生還可以通過民族民間音樂課程的學習中找到一些可以深入研究的方向、課題以及解決這些問題的方式方法等??梢赃@么說,通過一年對中國民間音樂概論課程的學習,學生有關于音樂方面的綜合素質可以得到相應的提高,更多的當然是使學生具備獨立從事音樂表演和研究的綜合能力。
四川音樂學院的民族音樂概論課程授課方式絕大多數還是沿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授課內容60%以上為純理論講述內容,其余內容大概包括音頻、視頻的賞析內容以及少部分的課堂實踐,包括學唱具有代表性的民歌或者名家名段。從目前教學的情況來看,僅僅以老師在講臺上講授理論知識,學生吸收為教學主要手段的方式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進行,學生對理論課早已乏味,不感興趣,所以我們的教學過程也進行得困難重重。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也使得教師在上課過程中重復、機械的教授,如此惡性循環(huán)只會加深教學與吸收的矛盾,這也就與高校課堂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目標大相徑庭。
1.當代大學生對新音樂的熟悉程度相對要高于民間音樂
我們漫步在川音的校園中,你會發(fā)現,不論是校園廣播中播放的音樂,還是同學們手機里存儲的音樂,聽得最多的首先是流行歌曲,其次就是現代的音樂作品,結合了西方作曲手法的一些大型交響音樂,比如說《梁祝》,還有就是近代耳熟能詳的器樂作品《二泉映月》等,學生相對比較熟悉。造成這些原因,相信所有的音樂院校教師都很清楚,當下多元化的信息發(fā)展渠道使得大學生的文化視野非常開闊,他們可接觸到的音樂種類非常的多。所以,對于音樂專業(yè)院校的學生來說,對現代音樂的風格偏好更重,也更能走進大部分學生的內心。那么對于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樂曲,例如:《梅花三弄》,或者是著名的表演藝術家,例如:京劇的四大名旦,尤其是作為已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古琴,更何況古琴在我們四川還有一個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了解它們的同學并不占多數。
這里需要重點提到的一點就是對于四川音樂學院這種高等音樂院校來說,每年都有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地方的學生,但他們對自己家鄉(xiāng)的民間音樂、家鄉(xiāng)的民歌掌握情況也是不容樂觀。在我每年大一新生的第一堂課,都會讓同學在課堂上給我們大家演唱一首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小調,有將近一半的學生會告訴我不知道自己家鄉(xiāng)有什么傳統(tǒng)的民歌小調,另外還有一部分的同學也只是對家鄉(xiāng)或者其他地方知名的民歌小調知道一點點,但并不會唱。當然,每年或多或少會有極個別的學生,這些學生往往是少數民族,他們會用本民族的語言演唱自己家鄉(xiāng)的民歌,這點也算是比較欣慰的。
隨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和各種現代交通工具的飛速發(fā)展,國際交往日益頻繁便利。面對當今經濟迅猛發(fā)展的新時代,作為思維開闊的四川音樂學院的本科專業(yè)學生,思想活躍、善于表達、注重實際,在民族民間音樂概論教學中,無實例,且與實踐相脫離的傳統(tǒng)音樂已經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了。同時受當代日常生活中的主流音樂媒體影響,流行的音樂自然會占據學生心中的主導地位。由此也導致了他們對本民族音樂文化知之甚少,也使得他們在價值觀上就主觀的認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是落后的、過時的,在觀念和情感上不認同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對民間音樂陌生而疏遠。
筆者在民族音樂概論課程教學崗位工作近13年,教學對象為本校表演和理論專業(yè)大一、大二的學生,通過多年的教學發(fā)現,這是中國音樂類高校里面普遍存在的現象。作為以音樂表演與教育為主的專業(yè)音樂院校,在校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的了解和認知狀況并不樂觀,或者說中國民間音樂并沒有成為校園的“流行音樂”,反而成為一種古老的,非主流的音樂類型而存在。
2.面對民間音樂的內容選擇時,當代大學生更偏好與日常生活相對接近的民歌和器樂曲
在四川音樂學院日常的民族音樂概論課程教學中,民間音樂會按照分類的五個部分進行講解。但對于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對文化氣息濃郁,跟我們日常生活相對接近的民歌小調和器樂曲比較熟悉,這應該是與他們的知識層次和審美能力有最直接的聯(lián)系,同時也跟我們民歌和民間器樂在群眾的根基相對較深有關。畢竟我們當代日常的音樂生活中,民歌和器樂曲其實還是時常圍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以新民歌或新民樂的出現,還是由當代表演藝術家加以重新詮釋和演繹,融入當代音樂元素進行改編和配器,使得視聽效果更加能適應當代大眾的審美。但對于說唱藝術和戲曲藝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能接觸到的機會少之又少,更別說著名的表演藝術家和經典作品?,F代化社會生活中,已經被商業(yè)化了的主流媒體的劇場表演中,包含說唱藝術和戲曲藝術的劇作并不是很多。雖然,我們學校每年都會組織和安排相應的經典劇作的專場演出,但數量上遠遠不夠。
當代大學生處于一個多元化文化與現代藝術繁榮的時代,可以迅速的接觸到更感興趣、更適合當代審美的舞臺藝術。對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戲曲和曲藝,由于主流媒體的影響和客觀存在的問題,他們更愿意走進電影院或者劇院去觀看一場電影或者舞臺劇,也不愿意花時間去看一場中國傳統(tǒng)的戲曲或曲藝劇目。因此,我認為我們學校的民間音樂概論教育也可以根據這一現狀尋找更多合適的方式,找到學生最感興趣的點和不足之處,更有目的和傾向性的進行教學。
3.互聯(lián)網逐漸成為當代大學生了解和接觸民間音樂的又一重要途徑
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教育是以理論為主的,也是我們專業(yè)音樂院校的學生們了解中國民間音樂的最主要途徑。除此之外,在報刊雜志,出版的音響制品中查閱、欣賞民間音樂資料也成為專業(yè)音樂院校了解民間音樂的重要渠道。但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忽然發(fā)現,互聯(lián)網的如此迅猛的發(fā)展,我們每一個人每天都會花很多時間通過互聯(lián)網去了解和學習最新的資訊。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它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作為90后的當代大學生,自然也需要與時俱進,開始通過互聯(lián)網去了解和學習中國民間音樂。每年在我們學校民族音樂概論課程的教學中,會有適當的課后作業(yè)和預習的內容。這些學生在課后一般都是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相關理論知識、音響和視頻資料,這也可以快捷的讓大部分不能身臨其境感受民間音樂的大學生很迅速的通過互聯(lián)網搜索到資料,通過音頻和視頻最直接的去了解這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所以,這個途徑在高等教育中發(fā)揮的作用不可小覷。由最早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到今天與互聯(lián)網相結合的新模式,如何更好地利用這個資源普及和發(fā)揚和中國的民間音樂,應該是我們當代民間音樂工作者必須面臨的一個新的挑戰(zhàn),也是我們要把握住的一個非常好的機遇。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這種方法適合基本理論知識技能的講解,但并不完全適合音樂這一可聽、可感、可唱及實踐性較強的課程。過度依賴這一教學方式,勢必引起教學的枯燥乏味,影響教學效果。民族民間音樂具有鮮活的生命力,與普通百姓的勞動、生產、生活有著方方面面的聯(lián)系,僅靠理論性單邊式的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需要。因此,改變音樂專業(yè)院校的民族民間音樂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勢在必行。作為音樂院校教學的一份子,筆者認為改革的重心應該突出高校教育自主和靈活運用的特點,為此,提出以下一些初略的構想。
1.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與課堂教學的互動性
在我們四川音樂學院日常的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堂教學中,我們?yōu)榱藬[脫單一課本教學的傳統(tǒng)模式,已經在借助多媒體教學的便利與快捷,在教學課件中加入大量的視頻、音頻資料。學生進行理論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視頻的視覺、音頻的聽覺,文字的筆記,作品的內容分析以及現場對民間音樂的再現演唱等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學生對民間音樂產生興趣,開始由被動接受變成主動吸收,可以對課程進一步深入探討起到很好的奠定基礎的作用。
其實相比起沒有使用多媒體教學之前,我們現在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我們還將藝術實踐納入考核方案,將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考核分為基礎理論和背唱經典名作兩大部分,按一定的分數比例對學生進行綜合考評,突破傳統(tǒng)的純理論考核的方式,使考核方式與教學方法相適應,對學生的考評應該說更加綜合全面。
但以上所做的這些還遠遠不夠。我認為,民族民間音樂的教學目的不應只是讓學生了解掌握民族音樂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回歸到“音樂本體”,我們可以利用民族音樂本身的娛樂性和治愈性,通過一年的學習,讓學生知道民族音樂是什么,有哪些分類,并且做到會聽、會說、會唱、會跳,體現音樂學科的特點,從而也達到我們教學的目的。
另外,課堂教學中注重發(fā)揮各種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特長。四川音樂學院的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針對的教學對象是本校音樂表演和理論專業(yè)的大學生,他們具備音樂基本理論素養(yǎng),在聲樂、民族或西洋樂器等技能方面也各有專攻。民族民間音樂各個部分的教學內容都與歌唱、器樂演奏、歌舞表演等實踐活動分不開。在教學過程中其實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他們的特長,使他們盡可能的互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比如說,在民歌課程教學中,我每年都會鼓勵不同地區(qū)或民族的學生以自己家鄉(xiāng)的方言演唱本地區(qū)或本民族的民歌,以更好地體現地方民歌的風格韻味;在曲藝、戲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就自己所在地區(qū)的代表性曲種、劇種課下搜集資料做好準備,上課時講述其所在地區(qū)代表性劇種曲種的概況以及發(fā)展傳承現狀,并選擇經典唱段視頻進行觀看欣賞;器樂表演專業(yè)的學生則可以在《民間器樂》部分充分展示特長,在民族民間各類樂器的講解中,可以讓不同民族器樂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演奏示范,包括現場講解樂器的形制、定弦、音色特點,演示樂器的常用演奏技法,演奏經典代表曲目等。
總之,在民族音樂理論教學中應使聲樂、器樂等不同專業(yè)的學生盡顯其能,廣泛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從而才能體現出高校教育自主和靈活性。將學生所學的專業(yè)技能運用到理論課的學習中,同時通過理論課上的技能展示反過來促進學生以更高的積極性和熱情學習專業(yè)技能,使二者相得益彰。
2.讓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課堂
在信息、交通、文化交流如此發(fā)達的今天,我們音樂藝術院校應該爭取各種機會讓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民間音樂走進校園。每年,四川音樂學院都會邀請部分技藝精湛的名家、藝人或民間音樂藝術團體到校內舉行演出或者講座,讓學生現場聆聽民族民間音樂的演唱及演奏,感受純正的民間音樂的魅力。
筆者認為,今后再進行的演出或者講座,學生可以適當的參與進去。比如說可以和藝人或者團體進行對歌、合奏、歌舞表演等各方面的互動;演出結束后,單獨留出學生與民間藝人交流對話的時間,學生可就民間音樂演唱、演奏的問題向專家請教,加深學生對民族民間唱奏方法及音樂風格特點的認識和理解。民間藝人或專家的講座是他們長期演唱、教學、研究民族民間音樂積累的精華,聆聽這些講座有利于學生對相關民族民間音樂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領悟,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也可以就自己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向民間藝人或專家請教,通過民間藝人的現場答疑加深學生的認識,使學生對民族音樂知識的掌握更加深刻明晰。
除了請民間藝人及專家進校園演出或講座外,音樂院校還應盡量爭取以外聘的方式將當地有名望的民間藝人或專家請進課堂,就某種民間音樂形式對學生進行較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和訓練。民間藝人的課堂教學主要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進行,即使有樂譜,往往只作為“綱要”用于教學參照。這一傳授方式能使學生充分感知民間音樂的傳承特點,也能更好地把握民間音樂獨特的聲韻與潤腔裝飾特點。如果條件允許最好聘請多名專家,結合學生的專業(yè)特點分別教授。例如,聲樂專業(yè)的學生主要學習地方民歌的風格演唱或戲曲、曲藝的唱腔;器樂的學生主要學習戲曲、曲藝音樂的伴奏或器樂樂種的合奏等。民間藝人深入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真正接觸到地道的民間音樂,切實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
3.學生參與課后藝術實踐活動的重要性
音樂專業(yè)的大學生作為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接受者和傳播者,應該注重培養(yǎng)他們對民族民間音樂傳承與保護的自覺意識。田野調查是挖掘與保護民族民間音樂的重要手段。所以我們教學單位應爭取條件,帶領學生到學校所在周邊地區(qū)進行田野考察活動。對象可以是一般的音樂活動事物,不要求達到多細致深入的考察程度,主要是使學生了解田野調查的基本程序,體驗整個過程。在我所教授的班級中,有些同學對某一民間音樂種類特別感興趣,所以就安排他們利用假期的時間考察他們家鄉(xiāng)附近的民歌、民間器樂演奏組織等,有可能的話,也可以將考察以后整理的資料作為學生將來畢業(yè)論文的選題。
對于民族音樂來說,課外實踐非常重要。定期帶學生參加戶外音樂采風活動,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之余,在現實社會中真正接觸課本中所描述的文化遺產,并親身體驗、學習及整理研究,從而在實踐中檢驗理論的真實性并為今后的學習注入新鮮的血液。另外,戶外音樂采風還可以引導學生對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特定內容進行資源情況調查,對現存狀態(tài)的保存狀況、承載主體、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等現狀進行初步了解和判斷;對傳統(tǒng)音樂的保護、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制約因素進行分析;開展特定傳統(tǒng)音樂繼承與發(fā)展建議的大討論,引導學生從認識事物、調查事物、分析事物、總結和評論事物的全過程進行全程跟蹤和親身體驗,無論是對傳統(tǒng)音樂的收集整理還是對學生自身的體驗實踐都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作為高校專業(yè)基礎理論課程,在體現高校教育的專業(yè)性和實踐性的前提下,應以當代的特征為指導,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建設與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構建互助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尋找課堂的教學特色,從而最大程度的做到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當代音樂類高校大學生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掌握知識運用于實際的態(tài)度,最終能實現雙贏的音樂類高?,F代化教育建設的新局面。
[1]卞小藝.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普通高校教育現狀的調查與分析.音樂研究,2004(2)
[2]黃春玲、宋文靜、霍穎.中國民族民間音樂概論課程改革與建設初探.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4(2)
[3]劉志燕.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民族民間音樂”課程教學的新思考.教育與職業(yè),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