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
何謂“寫意”?劉曦林先生在他的《寫意與寫意精神》做過這樣的論述:《詞源》認為“寫”有三種意思,第一種在《說文解字》中,謂“置物也”,注曰:“去此注彼也?!笔且浦茫且环N轉移關系。第二種本義為傾注、傾瀉之意,引申為抒發(fā)、宣泄,《詩經·邶風·泉水》曰:“駕言出游,與寫我憂。”這里的“寫”字便是宣泄之意。第三種含義才引申為書寫的寫,寫字、描繪、塑造都稱寫??傊?,“寫”是“瀉”的古字,宣泄是“寫”的古意。意,是什么?意者,“志也,志即識,心所識也”,“意”是偏重內在的東西,如:意思、意味、意識、意態(tài)、意境、意趣、意氣、意興、意圖、意象、意念等等,這些都屬于內在精神?!皩懸狻边@個概念最早出于《戰(zhàn)國策·趙策二》,講到忠孝問題時有這樣一句話:“忠可以寫意,信可以遠期?!边@里的寫意是表露心意,《戰(zhàn)國策》宋代鮑彪注:“寫,猶宣?!毙湫囊庖?。這種直言、自由抒發(fā)的表露,說明從最開始使用寫意概念的時候就包含了抒發(fā)自己精神世界的含義。后來這種抒情表意被古代文人引用到了美學,以致影響了中國篆刻藝術。篆刻寫意的本質就在于表現和抒發(fā)篆刻者內心世界流動的情感。
篆刻藝術在歷史的長河里經過了漫長的發(fā)展與演變,藝術的發(fā)展演變始終不會脫離開兩個基本要素:審美和技法。篆刻初態(tài)是以技法來表達審美,直至現在慢慢演變?yōu)閷徝缹用嫦逻\用技法。由此開始,寫意篆刻慢慢登上了篆刻的舞臺。藝術創(chuàng)作的主導已由技法變?yōu)閷徝?它正能反映快節(jié)奏與多元化這一當代社會發(fā)展的特征。這種由以表達技法為主上升到以體現審美為主的現象,應是由技術上升到藝術繼而上升到學術層次的質的轉化,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的發(fā)展,這無疑是一種進步,“寫意篆刻”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形成的。
印章中帶有寫意性的先例是漢印中的“將軍印”,這些印章多數是在行軍中急于臨時任命,在倉促之間直接以刀在預制的金屬印坯上擊鑿而成的,所以又稱“急就章”。將軍印由于是印工急就刊鑿,不加修飾,所以風格獨特,天趣橫生。這種迫于戰(zhàn)事的急就之作,使得印工們處于超常規(guī)的情緒控制之下進行操作,是一種非自覺的“寫意”,這與后來的文人篆刻家們的抒情創(chuàng)作是有區(qū)別的。但恰恰是這種非自覺地“寫意”給后代印人以啟示,開“寫意篆刻”之先河!
印章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角色及作用也在慢慢發(fā)生變化。自宋元開始,印章已不再僅僅是權利的象征和往來的憑證,它慢慢地進入了文人的視野,開始變得具有“藝術氣息”,由印章向篆刻轉化。范正紅先生在其《篆刻寫意的內涵》有過這樣的看法,他認為:“篆刻是印章在藝術方面的衍生表現,文人能夠直接篆文刻印,是其形成的最根本的原因。能以軟硬適度的石頭為質料,是篆刻成為藝術的物質前提?!弊运螘ù蠹颐总篱_始,篆刻的創(chuàng)作群體基本以書畫家為主,從而書畫自然而然地影響到了篆刻的發(fā)展。直到元代,中國的書畫形式才形成了書、畫、印三元的合璧,元人在繪畫完后落款、鈐印,迅速成為了繪畫創(chuàng)作的主要表現形式。篆刻在畫作中不僅起到了作者親手創(chuàng)作的憑信作用,而且還被賦予其組合畫面的作用,成為了繪畫創(chuàng)作是否完整的主要因素,為畫面增色。這樣便使得書畫家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將書、畫、印看做整體,一并審視,為求三者表達的意境和諧融洽,投入到篆刻創(chuàng)作,親自撰稿操刀。藝術氣質的注入,使得篆刻以刀呈現出與書法、繪畫在同一畫面中筆墨的寫意之趣。元代初期的趙孟頫便是這樣的實踐者,他本人雖然沒有親自操刀,但他所用的印章內容基本都是由自己親自撰稿,然后交付匠人刻制,這些印章都有著統(tǒng)一的典雅之氣,與其書畫高度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相得益彰。盡管是工穩(wěn)一路,但無不透漏著強烈的寫意性。如果把漢“將軍印”形容成篆刻寫意的萌芽期,那么宋元這段時期的篆刻寫意已經開始展露頭角,但這個時期寫意的表達是依附于書畫之下的,沒能自己獨立表達。
當今印壇寫意風格盛行有幾個鮮明的特點:一是受近世如吳昌碩、齊白石、來楚生等人的影響,部分有抱負和追求的印人具有極強的創(chuàng)造意識,所以能多元探索,時見奇思妙構;二是可資借鑒和取法的資源愈加豐富,為印人多方面的探索提供了很多便捷,譬如磚瓦陶文、鏡銘文字乃至明器印章,都有人融入寫意篆刻進行探索開掘;三是刀法獨立的審美價值得以進一步確立,強化刀感,張揚刀性,突出刀法的主體作用成為印人的普遍追求;四是藝術氛圍和藝術生態(tài)處于空前健康狀態(tài),現代的信息技術為篆刻作者的交流提供了古人所沒有的方便條件。少了束縛,治印者就多了一份自由表達自我的空間。
吳、齊、來三人集古典之大成,開現代之新風,他們均是近現代書畫篆刻領域大師級的人物,特別是他們的篆刻為當代寫意印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吳昌碩的篆刻,扎根于石鼓文,以石鼓文線條的渾厚樸茂開辟了一代印風。吳昌碩篆刻刀法對當代寫意篆刻有著巨大的影響,他突破了明清以來篆刻刀法的一元化審美,使得當代篆刻刀法走向多元審美的新方向。吳昌碩篆刻刀法一般歸納為兩種特點:沖切結合的刀法特點和殘缺刀法特點。沖切刀結合法,推動了“印從書出”的篆刻刀法審美的新發(fā)展?!坝臅觥笔敲髑遄痰斗ㄓ^念之核心,即以刀法來表達書寫之意境,正如明代篆刻家、印論家朱簡的《印經》中所說:“刀法者,所以傳筆法也。刀法渾融,無跡可尋,神品也?!痹谶@種觀念的支配下,篆刻藝術借鑒和吸收了書法藝術的理論成果和創(chuàng)作經驗,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使得明清篆刻形成了新的高峰。他的篆刻作品和創(chuàng)作思想,影響了近百年來的中國印壇,同時也影響到日、韓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和地區(qū)。
與吳昌碩比肩的大師齊白石,篆刻風格迥異于吳昌碩,他以《天發(fā)神讖碑》入印,輔以單刀沖刻、印面布局疏密對比強烈而獨具特色,風格強烈,是當代大寫意流行印風的開路先鋒,對現代篆刻藝術有著較大的影響。盡管齊白石的篆刻藝術歷來頗受爭議,篆刻界對其有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但是對其能獨樹一幟,不拘成法,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則是公認的。齊白石在篆刻藝術上的成就可以簡單從下面四點來看:承襲傳統(tǒng),卻不為所囿;重視刀法,而獨具一格;統(tǒng)一字體,開辟新天地;膽敢獨造,具革新精神。因此,齊白石在篆刻藝術上最突出的地方,就是緊緊跟著時代,一切從現實和生活中出發(fā)。他不像別的印人,一味地模仿古人的印譜,而是用心觀察時代和現實??梢娝菑膬?yōu)秀的傳統(tǒng)篆刻藝術的傳統(tǒng)里學到 “膽敢獨造”的基本內容。
來楚生是20世紀繼吳昌碩之后另一位卓立印壇的大家。來楚生是以隸書,如《乙瑛碑》等為根基。回顧來楚生先生對當代印壇的影響,散發(fā)著奪目的光彩。他的篆刻在當時被視為“野路子”而被人輕視,但今天看來,楚生先生在篆刻上是“師古不泥古”的典范。他對秦漢璽印下了很深的功夫,但是他不是一味照搬古人的模式,而是以自己的審美理念將古印中他認為有用的元素盡量吸納,融會貫通。來楚生不僅是一位篆刻家,對書畫的造詣也十分精深,這對其篆刻風格的形成,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其晚年篆刻創(chuàng)作主體是生肖與圖形印,其圖形印,吸取了歷代石刻佛像、漢畫像石、畫像磚、古代的錢幣、生肖印、漢瓦當、魏晉造像等多方面的素材。加上其繪畫水平,故其圖形印獨具一格。錢君匋先生曾對來楚生篆刻有很高的評價:“來氏刻印七十歲前后所作突變,樸質老辣,雄勁蒼古,得未曾有。雖二吳(吳讓之、吳昌碩)亦當避舍,齊白石自謂變法,然斧鑿之痕、造作之態(tài)猶難免誚,20世紀70年代能獨立稱雄于印壇者,唯楚生一人而已。”
對以上三位大家篆刻藝術的對比和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在他們的篆刻作品中透露著“入古出新”,以及他們在篆刻作品中“個性自我”的追求。
人類社會在歷史的發(fā)展中,漸漸使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在這個“村落”里,各種文化相互交流,茁壯成長。任何一種文化,只要是先進的,就會被其他文化所借鑒,形成更先進的文化。寫意印風從哲學層面上看就是中西哲學思想撞擊在當今印壇的體現,它的淵源可追朔到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老莊思想,如老莊哲學中的自由意識。而寫意印風的根本特征正是情感的自由抒發(fā)如老莊哲學中順應自然的精神,亦是一種應變精神,而寫意印風正是適應時代的審美要求。若從當今印壇受西學東漸的角度來觀察,那么主要是西方古典哲學中康德的自由與天才的藝術審美意識。王鏞先生在寫意精神高峰意識—“寫意中國·2015中國國家畫院年展”研討會上的發(fā)言說道:“在全球化的語境中,東西方的藝術互相影響,西方的現代藝術吸收了東方的,東方的現代藝術吸收了西方的,東西方文化藝術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發(fā)展脈絡,但有類似或相通的精神。特別是這次研討會提出的現代寫意觀,西方雖然沒有 ‘寫意’這個概念,但是有相當于寫意的現代藝術,具有相通性。”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使得當代印人的創(chuàng)作理念更具有開放意識,受西方美術思潮的影響和展覽體的要求,使治印者到處搜尋更加豐富的治印元素。而隨著考古工作的廣泛深入,涌現出一些新的材料,新出土的文物得以展現,使治印者有了新的借鑒。如黑龍江的葛冰華先生的道教印,道教印的出土,文字及其章法給治印者耳目一新的感受。葛冰華將文字、圖形器物結合西方設計學中的空間交構線和堆積色塊的藝術手法融入到自己的篆刻當中。新材料之新,融入西方元素,給讀者以新的視覺美感,同時還具有草篆的筆法?!皬V西現象”的締造者陳國斌則是將篆刻這門悠久的東方藝術形式納入了西方視覺藝術學的框架來重新尋找其藝術特征,窺測其形式規(guī)律,在傳統(tǒng)式樣中去提取和強化更易于視覺感知而不能夠迥異于雅化傾向的形式元素及構成規(guī)律。將那些看似與篆刻藝術不相融合或易融合的諸因素轉化為積極因素,而后一一納入篆刻本體范疇,且能最大限度地解放篆刻傳統(tǒng)觀念對人們的種種約束,這是現代寫意篆刻所具有的“開放意識”。
通過梳理寫意篆刻的演變發(fā)展我們不難發(fā)現它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與時代感,它的發(fā)展一直都是在向其它藝術汲取營養(yǎng)來豐富自己的表達語言。作為現代篆刻者應當積極地汲古納新,學習優(yōu)秀的藝術語言豐富自己的篆刻創(chuàng)作,貢獻出有時代感的佳作。
[1]劉江.中國印章藝術史 [M].書畫藝術.西泠印社出版社.2005
[2]劉曦林.寫意與寫意精神 [J].美術研究.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08
[3]阮良之.論當代篆刻本體的寬容性 [C].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北京:中國青年政治學院.1999
[4]秦文文.略論吳昌碩的寫意印風 [D].老年教育(書畫藝術).山東:中國老年大學協(xié)會.2016
[5]楊中良.寫意篆刻的當代發(fā)展 [J].中國書法.北京: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2015
[6]李慧.黑龍江篆刻創(chuàng)作風格特點研究 [J].藝術教育.北京:中國文化傳媒集團.2016
[7]逯國平.齊白石篆刻藝術的刀法研究 [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11
[8]秦良靜.芻議現代篆刻的審美轉變 [J].書畫藝術.江蘇:江蘇無錫文化藝術學校.2001
[9]梅躍輝.透過寫意之名看寫意篆刻之精神 [J].東方藝術.河南:河南省藝術研究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