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紅珊 胡 藩 劉冬梅 馮 建 趙長峰
(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系,山東 濟南 250012)
中老年人群骨密度與血鈣、血磷、骨轉換指標的關系
諶紅珊 胡 藩1劉冬梅 馮 建 趙長峰
(山東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學系,山東 濟南 250012)
目的 探討濟南市366例社區(qū)中老年人群骨密度(BMD)與相關血生化指標的關系。方法 采用超聲骨密度儀,檢測受試者橈骨遠端BMD,根據(jù)BMD值將研究對象分為正常組和骨質疏松(OP)組,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甲狀旁腺激素(PTH)、堿性磷酸酶(ALP)、血鈣和血磷,對BMD值與各項血生化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比較正常組和OP組血生化指標的差異。結果 中老年人BMD緩慢下降,OP發(fā)生率逐漸升高;60歲以后男、女BMD值下降明顯,60~69歲、70~80歲年齡組女性OP檢出率明顯高于男性(P<0.01)。OP組和正常組的ALP、血磷水平差異顯著(P<0.05)。BMD T值與ALP、血磷呈負相關,調整身高、體重、年齡之后,這些指標與BMD值的偏相關系數(shù)仍然有顯著意義,其中OP組BMD和ALP以及正常組BMD和血磷的負相關程度較好(P<0.05,P<0.01)。結論 ALP是BMD減少的重要預測因子,其增加與OP患病風險有關,檢測骨代謝相關指標有助于早期防治OP。
骨密度;血鈣;血磷;骨代謝指標
骨質疏松(OP)嚴重損害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骨質量是一個影響骨強度的因素,其特性是由骨微細結構、骨轉換率、微損傷的積累、鈣化程度以及包括膠原蛋白和其他骨特異性蛋白的骨基質蛋白的特性〔1,2〕共同決定的。其中,骨轉換率和骨基質蛋白的特性在每一個臨床階段可以通過測量血清和尿液中的骨代謝指標和骨基質標志物進行評估〔3〕。
1.1 一般資料 2013年9~12月山東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檢查骨密度(BMD)的濟南市社區(qū)中老年人,分別來自濟南市5個行政區(qū)的離退休人員。采集BMD值、血鈣、血磷、骨轉換指標測量值、生活史、既往史、家族史、運動及特殊用藥史、女性月經史等信息。共納入研究對象368例,其中有效樣本366例,男123例,女243例(已絕經);OP患者147例,非OP者219例,男91例,女128例,年齡49~88〔平均(69.13±7.946)〕歲;男性平均年齡(71.40±7.59)歲,女性平均年齡(67.98±7.89)歲。本次調查對象的體重指數(shù)(BMI)均值為(25.12±3.94)kg/m2,男性為(25.15±4.00)kg/m2,女性為(25.11±3.91)kg/m2,均高于正常范圍。
1.2 檢測方法 采用超聲骨密度儀,采集被測對象橈骨遠端骨質信息,按WHO規(guī)定的BMD值標準分為OP組和正常組,在山東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健康體檢中心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完成各項指標檢測,包括:甲狀旁腺激素(PTH)、堿性磷酸酶(ALP)、血鈣和血磷(P)的測定。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及χ2檢驗。
2.1 不同年齡、性別組間各指標比較 見表1。濟南市社區(qū)中老年人50歲以后BMD緩慢下降,OP發(fā)生率逐漸升高,同性別不同年齡及同年齡組兩性之間的比較BMD測定值差異顯著(P<0.05);60~69歲、70~79歲年齡組女性OP檢出率明顯高于男性(37.9% vs 22.0%,69.5% vs 20.4%,均P<0.05),50~59歲組、80~88歲組女性與男性OP檢出率的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12.5% vs 11.1%,77.8 vs 57.9%,均P>0.05);研究對象的血液指標PTH、ALP、血鈣、血P離子均值都處于正常范圍內,且組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表2。OP組和對照組的PTH水平和血鈣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OP組的ALP和血P水平較高(P<0.05)。見表2。
表1 男性、女性不同年齡組BMD、血生化指標比較±s)
與同年齡女性比較:1)P<0.05
表2 OP與對照組血生化指標比較±s)
2.2 BMD與其他生化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BMD與骨轉換指標ALP、血P呈負相關,調整身高、體重、年齡之后,這些指標與BMD的偏相關系數(shù)仍然有顯著意義(P<0.01)。見表3。對BMD與血液指標作相關性分析,經身高、體重、年齡調整后,OP組BMD與ALP之間呈負相關(P<0.05)。對照組BMD與血P之間正相關(P<0.01),見表4。
表3 BMD與各指標的相關性分析
表4 OP、對照組BMD和血生化指標的相關性(r值)
BMD是骨質量的一個重要標志,是診斷OP的主要標準〔4,5〕。本研究按照WHO推薦的診斷標準進行分析,骨量減少發(fā)生率為38.6%,OP發(fā)生率較高為39.9%。這可能與來醫(yī)院骨密度室檢查人群自認為有OP的可能性并來自測有關。
遺傳因素、生活環(huán)境、體力運動、營養(yǎng)狀況及年齡、性別因素也是影響骨量的重要因素。中老年人BMD隨年齡增加逐漸降低,與大多數(shù)文獻報道一致〔6,7〕。本研究中濟南市中老年各年齡組男性與女性OP檢出率與沈陽地區(qū)〔8〕比較相近,略高于大慶、合肥地區(qū)〔9,10〕。女性明顯受絕經影響,缺乏雌激素,可引起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并能抑制腸鈣吸收和尿鈣重吸收,導致骨量丟失〔11〕,另外也與其生活習慣、參加體育活動情況、保健意識強弱有關。
體重指數(shù)(BMI)是目前公認的影響B(tài)MD的一個重要指標,Saarelainen等〔12〕研究表明,基準BMI為20 kg/m2的婦女絕經后分別出現(xiàn)脊柱和股骨頸的OP,而肥胖婦女(基準BMI為30 kg/m2)OP的發(fā)生會相對延遲。本文與大多數(shù)報道一致〔7,13,14〕。中老年人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BMI等因素都是影響B(tài)MD的重要因素,雖然不同研究報告結論稍有不同,這可能和不同地方人群,標本量大小等因素相關。
在破骨細胞骨吸收和成骨細胞骨形成的耦聯(lián)過程中,分泌和釋放的各種代謝產物分別成為骨吸收指標和骨形成指標,也通稱為骨轉換指標。在生長發(fā)育期,骨轉換率和骨轉換指標增加,則骨量增加;在絕經后或衰老期,骨轉換率和股轉換指標增加,則骨量丟失〔15〕。本研究提示中老年人群BMD可能隨這些骨形成指標的增加而降低。
PTH作為影響人體內骨代謝的主要內分泌激素,在骨穩(wěn)態(tài)的調節(jié)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它既能促進骨吸收也能促進骨形成,對骨代謝有雙向調節(jié)作用。既往研究表明25~59歲男性血清PTH和BMD呈正相關,而在60歲以上人群中血清PTH和BMD呈負相關〔16,17〕,與本研究結果一致。
ALP是參與骨代謝的重要蛋白質,是臨床上常見的評價骨形成和骨轉換的指標之一,成骨細胞的活性及成骨作用的變化與血清ALP的活性密切相關〔18〕。絕經后婦女ALP水平顯著高于中青年對照組〔19〕,本文研究對象特別是OP組的ALP和BMD值呈負相關。
本文血液指標中血鈣和相關研究結果數(shù)值一致〔16〕。本研究未發(fā)現(xiàn)血鈣和BMD之間的相關性,可能由于本研究對象膳食補鈣情況較好,血Ca、P受膳食影響較大,水平波動較大,因此血清鈣離子濃度高低與BMD相關性不強。P在骨礦物質中的作用之一是維持機械強度,另一作用是以無機磷的形式存在于骨中維持細胞內磷的穩(wěn)定。血Ca、血P與骨骼中的鈣、磷保持動態(tài)平衡,血Ca、血P含量的測定能反映出骨組織的代謝情況〔20〕。
1 Weinstein RS.True strength〔J〕.J Bone Miner Res,2000;15(4):621-5.
2 Chesnut CH Ⅲ,Rosen CJ.For the bone quality discussion group.Re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antiresorptive therapies in reducing osteoporotic fracture〔J〕.J Bone Miner Res,2001;16(12):2136-72.
3 Delmas PD,Eastell R,Garnero P,etal.The use of biochemical markers of bone turnover in osteoporosis〔J〕.Osteoporos Int,2000;11(2):S2-S17.
4 戴如春,張 麗,廖二元.骨質疏松的診治進展〔J〕.中國醫(yī)刊,2008;43(4):4-6.
5 唐 海.骨質疏松性骨折——教學中應重視的問題〔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4;3(4):247.
6 劉伯亮,潘萬敏.骨質疏松發(fā)生與年齡、性別的關系:5200例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4;8(33):7474-5.
7 王國棟,葉 潔,莫 文.392例骨密度結果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4;20(7):827-32.
8 周久茂,劉 浩,蔣 森,等.沈陽地區(qū)2288例骨密度測定A骨質疏松發(fā)病率的分析〔J〕.中國臨床醫(yī)學影像雜志,2008;19(2):121-4.
9 孫楠楠,郝艷華.大慶地區(qū)1096例漢族人群骨密度調查及骨質疏松發(fā)生率分析〔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3;19(10):1095-8.
10 陳 超.合肥地區(qū)1162例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分析研究〔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8;14(6):419-21.
11 夏維波.骨質疏松癥防治措施〔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0;13(2):119-20.
12 Saarelainen J,Kiviniemi V,Kroger H,etal.Body mass index and bone loss among postmenopausal women:the 10-year follow-up of the OSTPRE cohort〔J〕.J Bone Miner Metab,2012;30(2):208-16.
13 李生強,謝冰穎,謝麗華.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對福州地區(qū)中老年男性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12;18(11):1021-4.
14 陽曉東,馬俊嶺,候欽午,等.身高、體質及體質指數(shù)與上海市北蔡地區(qū)老年人腰椎和髖部骨密度的關系探討〔J〕.廣東醫(yī)學,2011;32(3):372-4.
15 王丹丹,伍西羽,廖二元.女性年齡相關的骨形成指標變化與骨密度減少的關系〔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13;29(4):297-301.
16 郭 剛,趙海燕.青春后期女性骨密度及血清鈣離子和甲狀旁腺激素水平〔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3;34(8):1000-3.
17 Ruiztovar J,Oller I,Tomas A,etal.Mid-term effects of sleeve gastrectomy on calcium metabolism parameters,vitamine D and parathormone (PTH) in morbid obsess women〔J〕.Obes Surg,2012;22(5):797-801.
18 龐 智.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病因和危險因素〔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4;11(5):229.
19 李明珍,龐 智,鄭家駒.絕經后婦女骨密度與血清降鈣素及血清骨型堿性磷酸酶的關系〔J〕.青海醫(yī)藥雜志,2000;30(12):1-2.
20 Iwamoto J,Takeda T,Sato T,etal.Determinants of one-year response of lumbar bone mineral density to alendronate treatment in elderly Japanese women with osteoporosis〔J〕.Yonsei Med J,2004;45(4):676-82.
〔2015-06-11修回〕
(編輯 苑云杰/曹夢園)
趙長峰(1961-),男,碩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營養(yǎng)與慢性病研究。
諶紅珊(1990-),女,碩士,主要從事營養(yǎng)與慢性病研究。
R681
A
1005-9202(2017)02-0380-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2.052
1 濟南天瑞健康信息咨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