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韻辰
從《暴風驟雨》看土改時期的女性解放
周韻辰
暴風驟雨是周立波反映土改的經典著作,不僅描繪了元茂屯的土地革命,塑造了形態(tài)各異的進步農民形象,而且從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元茂屯土改過程中,出現了不少積極參與土改,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的女性,體現出女性的在各方面的解放,是女性解放進程中不可或缺的躍進。
解放 女性 土改
《暴風驟雨》是周立波所作的反映解放區(qū)土地改革運動的長篇小說,是“土改小說”不可或缺的作品之一。作者通過對土改運動時期,元茂屯的生活場景的描繪,雕琢出一幅富有時代特征的歷史畫卷,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了土地改革帶來的時空巨變。
隨著父系氏族制的形成,男子成為社會和家庭的核心,支配家庭財產以及家庭成員,女性的主要作用漸漸演變?yōu)椤跋喾蚪套印?。受這種傳統(tǒng)的影響,在古代絕大多數女性幾乎沒有機會贏得政治權利,她們以“她們的社會勞動與活動以及由此得來的經濟收入為她們在家庭中贏得了一定的地位與權力。”[1]
《暴風驟雨》中的婦女組領頭人白大嫂子是積極參與農村政治的典型之一。在苦重的生活壓迫中,她深刻體會過窮人生活在舊中國的苦難。她男人白玉山曾因要討回公道,被地主韓老六關進大獄,兒子被韓老六害死。在土地改革的浪潮中,白玉山參加了農會,由懶散和無所事事變得勤快上進,這使“白大嫂子對官差都分外賣力,公家定做的什么落到她手,她做得分外精致?!盵2]后來白玉山離開元茂屯工作,她積極參與到農村政治中,像當家人對待自己家的事一樣為農會盡心盡力:帶頭去批評張富英和李桂榮的貪污行為,為被公公欺侮的劉桂英打抱不平。工作隊來了以后,她又與劉桂英不分晝夜的挖財寶,查壞根,“忙的邪乎,顧不上干家里的活了”[3],成了婦女組的頭行人,她在村里的聲望一天天高起來,帶有策略性的工作方式,影響著越來越多的女性,為改革做了很多貢獻。趙大嫂子評價她“可是咱們軍屬的光榮,女中的豪杰”[4],郭主任也說她真頂上一個男子漢。
除了像白大嫂子因感恩正義得到伸張和受丈夫的改變影響而參加政治生活的中年婦女外,也有像劉桂英一樣受改革本身的影響而活躍于政治生活的青年女性。劉桂英代表了鄉(xiāng)村中的另一股力量,不懼勢力壓迫,勇于反抗和斗爭,尋求正義與新生。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抑女性”的弊端,千年來牢牢的將女性釘在“三從四德”的十字架上,使女性在婚姻中的各種權力始終處于卑下、服從的劣勢地位。因此婚姻中的壓迫是女性最重的枷鎖,而女性有關婚姻的權力的加強成為容易感知的解放表現。
《暴風驟雨》中,花永喜與張寡婦的結合,以及李蘭英與侯長腿的結合,兩位再嫁婦女的婚姻,也體現出女性的婚姻有了一定自由。對趙大嫂子不改嫁,獨自撫養(yǎng)鎖住的贊譽,不僅反映了男權意識的存在,也側面反映了改嫁的普遍存在,體現了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的提高。
劉桂蘭的離婚與再婚,得到了蕭隊長的支持和保媒,體現出土改時期對于女性自由婚配的支持,女性婚姻自主權利得到加強?;橐鲎灾魇桥越夥诺闹匾獦酥局唬@體現出農村女性思想文化的解放,也反映出土地改革解放生產力對社會進步的重大影響。
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使傳統(tǒng)思想根深蒂固,深厚的文化積淀既是珍寶又是包袱。女性由于長期隱于家庭瑣事以及缺席于知識教育,思想解放之路顯得更加艱難漫長。女性思想進步的自覺性是解放中不可忽視的一方面。
《暴風驟雨》中劉桂蘭面對杜善人女人“沖撞神明”的威脅,以“八路軍不信這一套,啥神神鬼鬼,都是沒有的。”回應;為自己的幸福,不拘于姑娘不打聽姑爺的舊習俗問清楚郭全海的想法;在新婚之時,劉桂蘭表現出對原有新婚風俗的無奈,不在意長輩們的條條框框;郭全海報名參軍時,她明白他的決定是對的,盡管不舍也不阻攔郭全海,不當“落后分子”。隨著改革的深入,劉桂蘭越來越能夠追隨黨的先進思想,自覺擁護黨的政策與思想。
在改革政策的指引下,白大嫂子和劉桂蘭體現出對新思想的親近與追隨,不僅僅從表面上解放自己,她們的思想也不斷解放走向新生。我們不僅“看到了中國農村婦女所特有的傳統(tǒng)美德和在風云變幻中表現出來的時代精神,而且還窺見到這場暴風驟雨般的土改運動的深度和廣度。”
社會面貌可以因改革的實行迅速改變,但是思想作為人類長期發(fā)展所獨有的財富,在短時間內無法有太大的改觀。尤其在農村,女性的解放無法像城市的女性解放一般循序漸進,文化水平的普遍低下,讓農村女性對于自己受壓迫的現實認識不足,在改革的大環(huán)境下,她們較容易無意識地做出自我解放的行為,但是當浪潮退去,這樣的解放往往難以為繼。
[1]曹智榮.中國農村女性地位的嬗變[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8).
[2]周立波著.暴風驟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23
[3]周立波著.暴風驟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01
[4]周立波著.暴風驟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305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