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爽
兩會評論
治理霧霾應政府主導、公眾配合
文/張爽
2017年的兩會已落下帷幕,各種熱點問題備受關注,但其中有一個話題關注和討論熱度始終持續(xù)不減,那便是霧霾的治理問題。
過去一年,對于很多普通老百姓來說,湛藍的天空和清新的空氣成為一種奢侈品,“十面霾伏”“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等關于霧霾的調侃詞在微信微博廣為流傳,尤其在歲末年初,嚴重的霧霾天氣幾乎席卷中華大地,在霧霾嚴重地區(qū),伸手不見五指、仿佛身處“仙境”不再是一種調侃,而成為生動形象的寫照,我們必須承認,霧霾已嚴重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
如何捍衛(wèi)自己的呼吸權,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我們渴望用兩會的東風“吹”走霧霾,我們渴望在這場霧霾治理的持久戰(zhàn)中盡快取得勝利,因為相比上學難、看病貴、房價高等其他民生問題,治理霧霾,已刻不容緩。
治理霧霾,政府應該是主導,這是這場戰(zhàn)役中的基礎和前提,因為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負責,這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等、靠、要是無濟于事的,調整產業(yè)結構從源頭治起、加大整治力度、出臺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立問責機制等這些舉措才是明智之舉,在這個過程中,當務之急是精準治霾,從源頭上治起,找到霧霾形成的主要原因才能更好地防治。根據報告指出,工業(yè)污染、機動車尾氣排放、城市污染等是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構成,但這是內因,低風速等不利的氣象條件成為了霧霾形成的外因,這就加劇了霧霾形成問題的復雜性和治理的艱巨性,因此科學施策、多措并舉迫在眉睫。在政府主導下,應不斷調整產業(yè)結構,加快經濟轉型,盡最大可能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正確處理發(fā)展與治理的關系,并加大監(jiān)管力度,完善法律法規(guī),推行問責機制,這些舉措多管齊下,精準發(fā)力,我們才能取得階段性的勝利。
然而,縱觀國外治霾的成功案例,在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中,公眾的參與和配合才是制勝的法寶,我們的確是霧霾的受害者,但同時也是發(fā)展成果的既得利益者,我們不能與霧霾的形成完全撇開關系,更不能將治理責任完全拋給政府而選擇置身事外,這不是為政府推卸責任,而是想要享受治霾成果,我們必須參與進去,并全力地理解、支持和配合,只有這樣,這場治霾的攻堅戰(zhàn)才有可能取得真正的勝利。
作為公眾,不能做旁觀者,抱怨、失望和嘲諷都使不得,我們應和政府站在一起,清醒地認識到治霾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即使自身的既得利益受到影響,也要積極參與進去,有效行使表達和監(jiān)督的權利,并從自身做起,選擇綠色出行,注意節(jié)能環(huán)保,為藍色的天空和新鮮的空氣作出自己的努力。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霧霾直接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力支持、積極配合治霾是我們每個人的使命和責任,齊心合力才能將“霾”吹走,才能擁抱藍天,留澄澈于天地間、心間。
2016年12月21日,北京進入霧霾紅色預警以來污染最為嚴重的第二天,多處監(jiān)測點臨近爆表。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幾度“霾沒”。圖為頤和園晴天與重霾對比
(中新社發(fā) 樊甲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