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源
2005 年1月,《中國教育報》曾就“集體備課”問題展開討論。一般認為:集體備課是在個人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集體交流、研討、完善的一種有效教研形式。俗話說,“臺上十分種,臺下十年功”。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備課是否充分直接影響授課的質量??梢哉f,任何一堂成功的課,無不凝結著教師備課的心血。
一、初中語文集體備課問題的緣起
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備課是否充分直接影響著授課的質量。因此,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 集體備課的積極作用日趨凸顯。教材的不斷更新,使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出現新的問題,新課改也為教師的備課帶來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這些都加大了個體備課的壓力,使集體備課應運而生。只有加強集體備課,充分發(fā)揮團隊精神,群策群力,共同研究,共同進步,才能提高備課的質量,從而引發(fā)教師教育觀念、教育教學行為方式的轉變。
可以采取個人備課和集體備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集體備課團隊制度。集體備課并不等于統(tǒng)一教案,而是依靠集體的智慧,把每個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教法的設計與指導等整合到最佳效果,形成一個共同教案。在此基礎上,施教者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長等實際,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對共同教案進行適當修改補充和創(chuàng)造,再次設計出更具個性的教案,更好地施教于課堂,并及時捕捉課堂信息,撰寫教后反思。這種充滿集體智慧的教案,既能體現團隊的教育教學水平,又能展現自我的個性教學。
二、初中語文集體備課存在的問題
(一)集體備課成了教案“克隆”。
一些教師并不把集體備課當回事,沒有認真對待。認為集體備課就是充分利用現代網絡信息技術,“在線查找”克隆他人成果,甚至有個別教師直接下載網上資料,不加修改,全盤吸收,“竊”為己有。這樣的教案,缺少了教師的教學個性和特點,沒有針對本校本年級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學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得不到教研組的共同參與和討論,就更談不上教師心靈的碰撞和共同智慧的結晶。
(二)集體備課走上了形式主義。
部分教師對集體備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認為集體備課就是走過場,并沒有充分發(fā)揮自己在集體備課中的作用。由于時間等各種客觀因素,集體備課并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導致集體備課形同虛設。當前,集體備課還沒有形成一種制度來規(guī)范教師的相關備課要求,有時語文教研組對集體備課應付了事。
(三)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
教研組長按照教材章節(jié)分配給同年級各位任課教師,分別備課、撰寫章節(jié)教案,然后,將各位教師撰寫的各種參差不齊的個人教案組合起來,形成統(tǒng)一教案,共同使用,使得集體備課成了“教案之和”。這種包章節(jié)的備課方式,盡管解放了教師,也減輕了教師的備課壓力和負擔,卻不利于教師面對面共同研究和討論,更不利于教師備課的心靈碰撞和溝通,它違背了集體備課的初衷。
三、解決初中語文集體備課問題的對策建議
(一)備課是教師施教的前提和基礎。
備課是教師上好一門課的前提條件,教師通過研讀教材,收集資料,處理教材,最后確定教法,形成教學設計,這是教學能力呈現的一個過程。集體備課即個體教師通過研讀教材、收集資料、處理教材等設計教學方案,再把自己設計好的教學方案提交集體研討、交流。集體備課是對個體備課的提升和完善,它形成集體智慧的結晶,能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二)處理好集體備課中競爭和合作的關系。
在升學和就業(yè)的強大壓力下,教師之間競爭也日趨激烈。集體備課盡管是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但在現實中,很多經驗豐富的教師并不是很樂意把自己的經驗拿出來幫助自己的競爭對手。在班級升學等利益驅動下,他們既要競爭又要密切配合。因此,管理者要高屋建瓴,權衡二者的利弊關系,找到一個平衡點來強調整體利益,才能讓集體備課真正發(fā)揮作用。
(三)注重備課過程中的學生環(huán)節(jié)。
沒有學生就沒有學校,沒有學校就不需要教師,認識到這個前提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備課僅僅備好教材是不夠的,還要備好學生。這就需要教師去深入了解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了解學生的情感與需要以及其地域文化特征,以設計適合該年級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情境和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此實施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總之,個體備課是集體備課的前提,集體備課的關鍵是形成集體研究的氛圍,小組成員之間有良好的合作精神。集體備課能夠集中教師教學的智慧,提升教師群體課堂教學的能力和水平,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