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是名副其實的語言大師。閱讀老舍先生的文學作品必須靜下心來慢慢品味,反復咀嚼,只有這樣才能領會到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深邃意蘊。這一點在收錄于蘇教版九年級上第二單元的節(jié)選作品《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可見一斑。這篇節(jié)選通過平易生動,富有京味兒的語言展現(xiàn)了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車的痛苦艱難的生存狀況,表現(xiàn)了作者對生活在底層勞動者的同情以及對黑暗殘酷社會的控訴與揭露。因此,在教學時,我們不宜對烈日和暴雨中的景物描寫做過多的分析,而是要引導學生去品味祥子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下是如何苦苦掙扎的,為何要苦苦掙扎,從而悟出舊社會的悲涼與無奈。筆者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以平易生動的語言為教學出發(fā)點,擇取文中最能反映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苦苦掙命的兩個比喻句“胃里差不多裝滿了各樣的水,有時候里面會輕輕地響,像騾馬喝完水那樣,肚子里光光光地響”和“抱著火,烤了一陣,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作為教學突破口,并以此來架構(gòu)文章的整體內(nèi)容,揭示文章的主題思想。
眾所周知,比喻句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兩個不同事物或概念之間存在共同點。這類比喻從客觀上說本體與喻體必須在根本上、整體上存在質(zhì)的不同,同時在局部上又存在共同之處。孫紹振教授在《名作細讀》中也指出,一個好的比喻句不但要符合比喻的規(guī)律,更要求精致,不但在詞語表層顯性意義上相通,而且在深層的、隱性的、暗示的、聯(lián)想的層面上,意義也要相切。因此,在教學時,我們只要抓住這兩個比喻句中本體和喻體之間的相通、相切之處,并引導學生深入探討,就能架構(gòu)起文本的整體內(nèi)容、揭示文本的主體思想。
先來看文本中的第一個比喻“胃里差不多裝滿了各樣的水,有時候里面會輕輕地響,像騾馬喝完水那樣,肚子里光光光地響。”在這個比喻句中本體是祥子,喻體是騾馬。我們先來分析本體和喻體在局部上的相通、相切之處:一、喝飽水的祥子與喝飽水的騾馬一樣,動起來肚子都會光光響。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焦渴難耐的騾馬見到水就會狂飲一通,那么祥子之類的拉車人呢?文中有一句非常傳神的描寫“每一口井都成了他們的救星,不管剛拉了幾步,見井就奔過去,趕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驢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氣。”這句話中的動詞“奔”、“灌”生動地寫出了祥子等拉車人對水的急切渴望,也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日之烈。二、騾馬靠拉磨馱物為生,生活之艱難。而祥子以拉車為生,生活同樣是痛苦艱難的。退一步而言,或許拉車并不很痛苦,并很不艱難,但關鍵是祥子在烈日下拉車,其生活之艱、之苦就與騾馬的生活存在共通之處。我們來看日烈至何種程度?文本從各個層面、各個角度緊緊圍繞“日之烈”進行了描寫,正面表現(xiàn)如“天熱得發(fā)狂”、“地上已經(jīng)下了火”等;側(cè)面表現(xiàn)如寫馬路、塵土、畜生等。除此之外,更突出地從各個角度表現(xiàn)了人熱得發(fā)狂的種種感受:每一種聲音都覺得煩躁是聽覺;每一種顏色都刺目是視覺;每一種氣味都是腥臭是嗅覺……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每一種描寫都圍繞“烈”而展開。那么,烈日下拉車的祥子又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呢?概括而言即身心備受煎熬,這種煎熬主要體現(xiàn)在祥子自我矛盾的四種行為表現(xiàn)上:1.不拉與拉的矛盾。日之烈讓祥子感到膽怯,不愿去拉,而見了座兒還是想拉。2.跑與不跑的矛盾。跑起來口舌焦躁,不跑又是日炙手背。3.不趕與想。天氣燥熱不敢出去,但生活所迫又不得不去。4.喝與不喝的矛盾。喝水不僅為了解渴更是為了充饑,不想喝水是因為喝了打嗝、打冷戰(zhàn),胃里惡心、難受。細細分析這四種矛盾不僅展現(xiàn)了祥子心理變化的軌跡:膽怯——膩煩——后悔——茫然——難受,更折射出了祥子生活的艱難與窘?jīng)r。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祥子在“日之烈”的環(huán)境下過著這樣一種生活,這又與拉車的騾馬有何區(qū)別呢?
再來分析文本中的第二個比喻句“抱著火,烤了一陣,他哆嗦得像風雨中的樹葉?!奔毤毞治鲞@個比喻句中的本體祥子和喻體風雨中的樹葉,它們之間不僅形似更是神似。一個“抱”字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暴風雨后的祥子凍得直哆嗦,這形似于暴風雨中隨風抖動、隨風飄搖的樹葉。從神似上看,暴風雨中的樹葉隨時都會從樹枝上隕落,而暴風雨中的祥子呢?在暴風雨中他的生命是不是也會像這枝頭的樹葉一樣飄搖不定呢?我們來看文中有關暴風雨的描寫以及祥子在暴風雨中拉車的情景。文本在描寫暴雨時,不僅通過陽光、柳條、墨云、人群等表現(xiàn)暴雨來得急,更集中筆墨描寫了雨之暴。與表現(xiàn)日之烈的側(cè)面描寫不同,作者在表現(xiàn)雨之暴時主要通過正面描寫展現(xiàn)了暴雨由雨星——雨點——雨道——水的世界的推進過程和情狀變化。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選用一系列傳神的動詞如“撞”、“砸”、“落”、“垂落”等以及生動形象的比喻如“地上射起無數(shù)箭頭,房屋上落下萬千瀑布”等表現(xiàn)了暴雨來勢洶、力量大、沖勢猛。那么,在這樣來勢洶、沖勢猛的暴雨中拉車的祥子又是怎樣的呢?“他不能抬頭,不能睜眼,不能呼吸,不能邁步?!彼膫€“不能”反復強調(diào),逐層加深地表現(xiàn)了祥子雨中拉車的艱難與痛苦。這種艱難與痛苦具體表現(xiàn)在“他就那么半死不活地,低著頭一步一步地往前拽。”這一句中“半死不活”寫出了雨中拉車祥子死又不死、活又受罪的狀態(tài),“一步一步”、“拽”更是寫出了祥子行進之艱難、動作之吃力。更可悲地是,半死不活、艱難痛苦的祥子在乘車人一“跺”一“喊”的威逼下只能“咬上了牙,蹚著水,不管高低深淺地跑起來?!卑胨啦换?,艱難痛苦的祥子行走都艱難,更何況是跑!這樣一分析祥子的悲慘命運也正如暴雨中的樹葉——飄搖不定。
祥子如騾馬,生活艱難窘迫;祥子如暴雨中的樹葉,命運飄搖不定。難道僅僅是烈日、僅僅是暴雨這樣的惡劣環(huán)境造成的嗎?我們來看看《駱駝祥子》這部小說的創(chuàng)作背景:這部小說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為背景,以人力車夫祥子的坎坷悲慘生活遭遇為主要情節(jié),深刻揭露了舊中國的黑暗,控訴了統(tǒng)治階級對勞動者的剝削、壓迫,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綜上,如果說烈日下的祥子如騾馬,暴雨中的祥子如樹葉,那么,這里的烈日和暴雨正是舊社會黑暗之社會環(huán)境的象征。
祥子,一個勤勞、堅韌的三輪車夫卻因生活所迫而淪落為如“騾馬”一樣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和如“暴雨中的樹葉”苦苦掙命的不幸者。以這兩個比喻句作為教學的切入點,既能架構(gòu)文本的整體內(nèi)容,同時也能昭示人物的不幸、揭示社會的黑暗,實乃“言有盡而意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