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英
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策略
楊秀英
個性是一個人與他人在性格、愛好、知識積累、語言風格等方面顯示出來的“明顯不同”。個性化閱讀就是最大程度地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個性進行閱讀的一種教學理念。要讓學生的閱讀具有個性化,就必須倡導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自主閱讀,從而得出自己的閱讀感悟。
個性化 閱讀 策略
一.倡導自主閱讀的方式?!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边@段話不僅說明了閱讀的本質(zhì),還蘊含著閱讀教學的新理念——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提出了閱讀教學策略:“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踐行這些理念與策略,就要理解《標準》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具有劃時代的教學思想。
自主學習是自我能動的一種心理傾向和行為過程,即我想學習一下某個內(nèi)容,我在學習這個內(nèi)容,我學懂了一些內(nèi)容。這種從“想學習”到“在學習”再到“有所收獲”的一個心理行為過程就是自主學習。
學生天生是渴望學習的,喜歡學習的,這種天性因素是自主學習能夠推行的遺傳基礎(chǔ),但真正教育學意義上的自主學習是有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學生“能夠自主”?!澳軌蜃灾鳌敝傅氖菍W生能夠在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學習能力與學習意志的基礎(chǔ)上,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夠到達確立的目標。初中學生有自主學習的知識基礎(chǔ)和思維基礎(chǔ)以及能力基礎(chǔ),即他們能夠通過自主學習,解決一些問題。比如,閱讀文章,學生能在老師教之前,默讀課文,勾畫圈點出不認識的字詞,并通過查字典等方式解決識字生詞問題。在默讀的基礎(chǔ)上通過反復閱讀,能達到“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這個閱讀的最基本要求。他們還能通過自主學習,解決文本編者提出的一些簡單問題,即課后設計的問題。現(xiàn)在的的問題是,學生的時間被滿滿的課堂侵占,沒有能夠自主學習的自由時間和空間。所以,我們語文老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的早讀時間或者晚自習時間,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或者設計簡潔的提綱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如果這兩個時間段沒有語文學習的時空,那就要在課堂上留足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自主學習的基礎(chǔ)上,再進行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對于閱讀課,沒有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教師就不要去講解,因為這樣的效果是比較差的。所以,自主學習是語文老師組織引導學生學習的前提,遺憾的是我們的老師還沒有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徹底解除傳統(tǒng)思想的禁錮,不待學生“充分”閱讀,就著急地開講了。
“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標準》的這些建議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理念。任何讀者對文本的理解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來的意義,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人們又常有這樣的體驗:當讀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個動人的情節(jié)時,往往會熱淚盈眶或黯然神傷。為什么?那是因為閱讀者帶著強烈的閱讀主體的個性特征,閱讀時融進了自己獨特情感、理解和體驗,從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與作者心靈交匯,產(chǎn)生共鳴,讓學生享受到審美的樂趣。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進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例如學生讀了屈原,就會感到自己的卑微;讀了陶淵明,就會感到自己的勢利;讀了李白,就會感到自己的狹隘。這種對“卑微、勢利、狹隘”的自責心理,就會與文本中屈原、陶淵明、李白的“高尚”、“淡泊”、“豁達”對話的產(chǎn)生“反觀”效應。學生在文本中有聲、有色、有思想、有韻味的語言世界里流連忘返,透過美的語言窺見了美的心靈世界。不知不覺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變了,變得比昨天更智慧、更善良、更寬容,變得比昨天更復雜也更單純,更聰明也更天真。比如教學《觀滄?!窌r,引導學生感受海上奇特而壯觀的景象,如果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想象中的景象,學生雖能流暢地表達自己所想的,表達的效果可能并不佳。那么我們換成別的交流方式試試呢?如口述、朗讀,或者根據(jù)海上日出的錄像資料,設置一個游覽情景,讓學生當一回導游,寫一首稚嫩的小詩,畫一幅海上日出圖……這些都不可以嗎?這些個性化的交流激活了學生各具色彩的智慧,他們選擇其一,自由演繹,盡情展現(xiàn)個性,從容釋放潛能。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北關(guān)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