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張來信
激活農村集體資產 發(fā)展農民股份合作
——記山東省昌樂縣東南村經濟股份合作社
■文 / 張來信
東南村隸屬山東省濰坊市昌樂縣寶都街道,是典型的城中村,共有村民1295戶、3069人,分散居住在縣城8個片區(qū)。東南村集體資產以經營性資產為主,是全縣擁有經營性資產較多的村之一。村內“空掛戶”較多,占總戶數的65.5%、總人口的41.6%,是寶都街道人口第一大村。隨著城鎮(zhèn)化的推進,村內的耕地已征用完畢。
2015年6月,東南村被昌樂縣政府確定為首批47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村之一。以此為契機,村“兩委”迅速成立了村經濟股份合作社籌備領導小組,通過召開會議、入戶走訪等形式,多方面征求村民意見建議,研究制定了村級《實施方案》,確定了“五個原則”“五個步驟”的工作思路。2015年底,順利完成經濟股份合作社籌備工作,注冊成立了東南村經濟股份合作社。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辦法。
成立合作社的過程中,合作社籌備領導小組堅持按照以下原則推進工作。一是規(guī)范,即依法依規(guī),嚴格標準程序。在實施過程中,對資產量化、股權配置、成員資格界定等核心問題反復推敲,搞好“路演”,該走的步驟一個不漏,該有的環(huán)節(jié)一個不掉,該做的工作一個不省,嚴格按照“施工圖”來施工,保證程序合法、規(guī)范有序。二是民主,即尊重群眾主體地位,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充分吸取群眾建議,“有事商議著辦”。針對成員資格界定特別是“空掛戶”的問題,在縣里提出的大的框架原則下,依靠群眾的智慧研究具體辦法。三是公開,即把家底曬出來,把群眾關心的、想知道的晾出來,把問題擺到臺面上,讓群眾知根知底,全程接受群眾監(jiān)督。創(chuàng)新性實行“公示—反饋—公示”的“三榜公示法”,成立合作社過程中的相關政策、決策過程及結果,群眾全部一目了然,確保整個過程“陽光”運行。四是公平,即尊重歷史,照顧現(xiàn)實,一碗水端平,讓群眾都有獲得感。東南村每人配股1.96萬元,無論老弱病殘,全部得到保障,真正共享村集體資產權益。五是精準,即認真學習上級有關政策和縣里制定出臺的有關文件精神,密切結合村情民意,逐一研究辦法、制定方案,做到頂層設計、基層落實。
同時,還注意嚴把“五個步驟”,即界定成員、清產核資、設置股權、成立機構、民意反饋。
1.界定成員。依據相關法律法規(guī),昌樂縣制定下發(fā)了《昌樂縣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工作指導意見(試行)》,明確了成員資格認定的基本原則、工作程序,即認定為成員、不認定為成員,以及成員資格喪失的有關情形。東南村人口多、“空掛戶”多、居住分散,“空掛戶”與“坐地老戶”利益矛盾突出,成員界定事關合作社根本。一是制定資格認定辦法。在縣、街道指導組的指導下,經民主選舉,村里選舉成立了由資格老、威望高、公道正派的51個村民代表組成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認定小組。村“兩委”多次召開會議,充分征求意見,起草了《東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建議成員資格認定基準日定為2015年8月20日。為了照顧懷孕及準備結婚的成員,爭取群眾支持,減少阻力,在基準日后設置過渡期,以2015年12月31日為界,過渡期內成員“生增死不減、進增出不減”,在股權設置上為可能新增的成員預留了部分股份。辦法和基準日方案經村民代表會議表決通過并公示。二是組織成員身份認定。按照“尊重歷史、照顧現(xiàn)實、程序規(guī)范、群眾認可”的原則,依據《東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辦法》,聯(lián)席會議成員分片入戶走訪調查,拿出了東南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名單初稿。這個名單主要包括:(1)1980年8月20日,從城關公社城關大隊分離出來的東南村原生產大隊“老戶”及其子女;(2)1980年8月20日之后,通過結婚、收養(yǎng)等合法手續(xù)遷入并履行了相應村民義務的人員;(3)縣里《指導意見》明確規(guī)定應確定為成員的人員。對“空掛戶”這個最大的特殊群體,即因農轉非買城鎮(zhèn)戶口或上學、投奔親戚落戶本村的人員,不認定為成員。三是公示表決。東南村的成員初始名單經過了三榜公示,由初定為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戶代表會議三分之二以上表決通過并簽字確認,最終認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799名,整個認定過程歷時1個多月。公示過程中,群眾對部分成員資格提出異議的,都經聯(lián)席會議調查核實后一一予以答復。
2.清產核資。昌樂縣出臺的《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指導意見》中提出,對集體資產較多的試點村,在全面清產核資的基礎上,要聘請第三方評估機構進行專業(yè)評估;清產核資的范圍,包括所有的經營性、非經營性和公益性資產。東南村主要有五處資產:占地2001平方米的村委大院、建筑面積7300平方米的商場、640平方米的車間、18畝的院落、270平方米的沿街房。鑒于資產數額較大,該村聘請專業(yè)評估公司進行了評估。評估過程中,邀請部分群眾代表參與,最終全村資產評估為4002.66萬元。清產核資情況和評估結果,經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戶代表會議一致通過并公示,沒有出現(xiàn)異議。
3.設置股權。經村民同意,合作社股權設置只設個人股,不設集體股,實行一人一股制,即1799股。同時,創(chuàng)新設置了獨生子女股、預留股,即獨生子女戶多享受一個股份,全村共增加219股;預留100股,用于過渡期內新生兒、新嫁入本村人員等產生的股權變化。最終,合作社共配置2037股,每股19600元;股權管理采取“量化到人、固化到戶”的靜態(tài)管理模式。量化后,統(tǒng)一機打股權證書,村經濟股份合作社以戶為單位向成員頒發(fā)股權證書,作為其占有集體資產股份、參與決策管理、享受收益分配的有效憑證,農民成為股東。
4.成立機構。東南村完成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界定、清產核資、股權設置等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后,組織召開了東南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成立大會,通過了《合作社章程》和《選舉辦法》,推選了股東代表,差額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監(jiān)事會成員和理事長、監(jiān)事長。在市場監(jiān)督管理部門注冊成立了“昌樂縣寶都街道東南村經濟股份合作社”,獲得了市場主體地位,共建共享集體經濟發(fā)展成果。為了進一步增強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活力和勢頭后勁,在選舉理事會、監(jiān)事會成員時,特別吸納了部分富有發(fā)展意識和致富能力、樂于為民服務的年輕人。同時,《章程》中確定,每年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和公益金,公積金用于集體經濟長遠發(fā)展,公益金用于集體公益性事務。公積金提取比例是20%,公益金提取比例是10%,2015年,用于股東分紅的收益共63萬元。
5.民意反饋。在成立合作社過程中,該村專門建立了走訪調研反饋機制,合作社籌備領導小組、工作人員深入群眾,全面了解掌握工作實施情況,村民切身利益保障情況,自覺接受村民的監(jiān)督和建議,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不足,不斷完善改進,確保了合作社順民意、合民情,廣大群眾放心滿意。
經濟股份合作社賦予了成員更多財產權利,村集體資產經營、資金收支情況更加公開透明,村情更加和諧穩(wěn)定,村莊健康持續(xù)發(fā)展,改革成效初步顯現(xiàn):一是明晰了農村產權關系。通過成立合作社,對東南村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評估公示,摸清了村集體的家底,界定了多年來含糊不清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集體資產“量化到人、確權到戶”,進一步完善提升了統(tǒng)分結合的農村經營體制,農民群眾普遍認為權益得到了保障,增強了獲得感。二是提高了集體資產的運營效益。東南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的成立,保持了集體資產管理的完整性,與村委會職能相對分開,突出了集體資產保值增值的贏利功能,增強了管理者的經營意識和群眾的參與意識,激活了村集體經濟發(fā)展活力。2016年,新成立的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比上一年村集體增加收入50余萬元。三是提高了村級治理水平。合作社的成立,充分尊重群眾意愿,凡重大問題和有爭議事項一律民主討論、民主表決,一些歷史遺留問題通過公開、民主的方式得到妥善解決。合作社成立后,東南村的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運行更加規(guī)范,過程中鍛煉了基層干部,提高了村干部的法治意識和民主意識,增強了村級組織的戰(zhàn)斗力、凝聚力,促進了村情持續(xù)和諧穩(wěn)定。
(作者單位:山東省昌樂縣農村經濟管理局)
欄目編輯: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