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伯春
(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江蘇南通 226019)
2017年4月27日,一場20s不到的所謂“傳統武術VS混合格斗”的比武視頻瘋傳于各媒體終端,引發(fā)廣大武術從業(yè)者和愛好者的廣泛討論,焦點圍繞“太極拳有沒有實戰(zhàn)能力”,“傳統武術是不是花架子”等問題展開。當事人徐曉冬擊敗魏雷后,甚至拋出“傳統武術都是假的,要挑戰(zhàn)整個武林”的驚人言論,此事在網上迅速“發(fā)酵”,其本人很快成為“網紅”。
在互聯網背景下,此次“約架”事件對傳統武術發(fā)展的生態(tài)系統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大學公共武術課程作為傳統武術生態(tài)系統中的微單位正身處其中,江蘇省南通大學體育科學學院武術課程第一學期開設太極拳課程,第二學期是散打課程,此次事件更是激發(fā)了學生對傳統武術與現代格斗術關系的思考。作為一位高校武術教師,負有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責,在傳授武術基本運動技術的同時,有義務為學生解開這些疑問。為此,在期末習題卷中設計了一道針對此次事件的開放性問題,即“如何看待徐曉冬事件?”,共計向4個武術選項班,發(fā)放166份習題,以調查大學生對此次事件看法、觀點,同時收集各主流網絡媒體、傳統日報以及官方機構、學者對“約架”事件的評論與觀點,以便較全面地認識、分析此次事件,更好地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也為大學公共武術課程的未來發(fā)展走向提供價值引導。
學生回答答案內容的字數較多,主要分布在300~400字和200~300字,大多數學生的答卷字跡工整,邏輯清晰,有些同學還提出頗具創(chuàng)新的觀點。這表明學生回答此問題的態(tài)度較好,內容、觀點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較真實地反映了大學生對此次事件的認識、看法。
由于研讀166份試題卷工作量過大,研究過程中在4個班中各隨機抽取10份,共計40份試題卷,通讀答案內容后,擬定了學生對綜合格斗術、太極拳和傳統武術的認識,對“約架”事件的價值判斷以及對傳統武術未來發(fā)展的見解等4個一級指標,作為解讀答案內容的分析框架,并進行編碼;精讀過程中,按照答案中出現的內容用便簽進行編碼,最后進行統計,結果如下。由于是開放性問答,所以并不是每份答案都會涉及各條指標,進而統計結果總數并不等于40,其中以“對’約架’事件價值判斷”的回答最多,共計39次。
大學生對綜合格斗技術的認識較為籠統,主要停留在直觀感受,能“實戰(zhàn)”。12份答案中有11份認為綜合格斗是為“搏擊”而生,僅有1份答案介紹其是“一項融合各項格斗技術的搏擊項目,由站立打擊技和地面纏斗技組成”并有成熟的商業(yè)運作模式,吸引大批習武之人加入其中。其實,李小龍是公認的綜合格斗術之父,他提倡百家融合,在中國傳統武術基礎上,融入巴西柔術、日本空手道、泰拳等,在綜合格斗的理念與形式做出了貢獻,從這個視角看,綜合格斗術是中國傳統武術新的發(fā)展形式。可見,學生對綜合格斗術并不十分了解,這由綜合格斗術的推廣面與深度,以及普通系科學生的專業(yè)背景所決定。
對太極拳和傳統武術的認識以實戰(zhàn)、健身、文化并存為主流(21人次),但也有10人次認為太極拳或傳統武術不具有實戰(zhàn)功能。正如學生所寫,中國傳統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搏斗和冷兵器時代的戰(zhàn)爭中逐步形成與發(fā)展起來的一種生存技能,實戰(zhàn)性是其本質屬性。但現代社會中,隨著人們生產、生活等方面的改變,武術的實戰(zhàn)功能逐漸被弱化,以至部分學生認為,太極拳或傳統武術只有強身健體,傳承傳統文化的功能,這與學生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huán)境密切相關,而如何讓學生接受、處理好傳統武術的現實健身、文化功能與傳統的實戰(zhàn)本質屬性,給大學公共武術課程提出了挑戰(zhàn)。
表1 武術選項班學生答題字數統計
表2 武術選項班答題內容分析統計結果
大多數學生(27人次)對“約架”事件持否定態(tài)度,主要依據有三:(1)徐、雷“約架”事件屬個案,兩人在綜合格斗術和太極拳領域都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兩種拳法的優(yōu)劣;(2)徐、雷二人的生理條件不一致,導致比賽結果不公平;(3)兩項運動項目的技術規(guī)范、特點等各不相同,同一競賽規(guī)則組織比賽,不合理。所以學生對比賽結果普遍持否定態(tài)度,加之過度宣傳和當事人的過激言辭,使得學生將“約架”事件稱之為“無觀賞性、無技術性”的“街斗”和“炒作”,認為當事人不僅在挑戰(zhàn)中國傳統武術,更是在挑戰(zhàn)中華傳統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少數學生(4人次)提出了相反的看法,提倡“打假”,認為這樣做可以“激濁揚清”,警示武術界中存在的不良現象,同時反思如何保護和傳承傳統武術的實戰(zhàn)功能。持辯證觀點的學生,綜合了上述兩種觀點,認為出發(fā)點正確,方式、方法不妥,大有炒作、博人眼球之嫌,認為當今習武之人,與其在武功當中求勝人,不如在武術當中求勝己。上述觀點,表明當代大學生能夠理性地、獨立地、認真地思考問題,折射出大學生關心社會的正義感、責任感和超脫的心態(tài)。
對于傳統武術未來發(fā)展的方向,大學生更傾向(8人次)于認為應該朝著強身健體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方向發(fā)展,概括起來原因有三:(1)傳統武術作為冷兵器時代的產物,在現在戰(zhàn)爭系統中的位置逐漸降低;(2)從法治社會和社會穩(wěn)定的視角看,人們不需要以武自衛(wèi);(3)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更多人關注自身的身心健康,傳統武術以其特有的文化、養(yǎng)生優(yōu)勢,為人們所接受。實戰(zhàn)作為武術的本質屬性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被弱化,但我們不能拋棄其實戰(zhàn)功能,畢竟這是武術區(qū)別于其他運動項目的核心特征,所以部分學生(5人次)提出,應學習西方的訓練、運營、管理、傳播體系、模式,發(fā)展實現現代體育的武術。
(1)當代大學生對“徐、雷約架”事件有正確的是非觀,能客觀、理性、辯證地分析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
(2)多數大學生對太極拳、傳統武術有全面的認識,但也有部分學生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對綜合格斗術的認識較為欠缺。
(3)當代大學生對太極拳和傳統武術的強身健體和傳承傳統文化的價值有高度認同感。
(1)武術熱點事件堅持正確的價值立場,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作為大學武術教師應緊盯武術事業(yè)發(fā)展前沿,了解最新動態(tài),全面關注武術熱點問題。此次徐、雷“約架”事件,被新浪、搜狐、網易、騰訊、鳳凰網等主流網絡媒體跟蹤報道,各地方日報,如新疆、湖南、云南、赤峰、解放日報等,競相報道,在社會上造成巨大影響,給太極拳、中國傳統武術、傳統文化帶來巨大負面影響,為此國家體育總局、武管中心的、高校專家、學者紛紛公開發(fā)表觀點,對此次事件進行正向引導,消除不良影響。在大學公共武術教學過程中,同樣應堅定正確的價值立場,捍衛(wèi)中國傳統武術尊嚴,向學生傳遞積極信息,回答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
(2)保持與學生的之間溝通,從理論與實踐層面幫助學生形成對太極拳的正確認識。
通過課堂交流、課后溝通、問卷訪談,了解學生對太極拳、中國傳統武術的認知情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回答學生關于“太極拳能不能打”、“傳統武術能否實戰(zhàn)”等看似新鮮,其實久遠的論題,在套路演練的基礎上,增加太極推手對抗練習,提升學生體質,并在其中融入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形成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和自信,最終能夠全面認識到太極拳具有實戰(zhàn)、健身和文化傳播功能,構建對太極拳的整體認知。
(3)平衡大學公共武術課程強身健體與傳承傳統文化、格斗防身的功能。
大學公共武術課程的教學對象是普通系科的學生,他們的原有武術基礎較低,投入武術的時間有限,所有在制定教學目標、教學計劃時,應充分考慮該群體特點,強身健體與傳承文化、培養(yǎng)格斗自衛(wèi)的目標應有所側重,時間分配、考核要求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確保點、面結合,有覆蓋有重點,學生既能全面了解太極拳,有能重點掌握強身健體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