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馬克思的價值轉形問題研究
        ——對博特凱維茲式研究的評論

        2017-02-06 02:13:50孔小紅史曉紅
        財貿研究 2017年12期
        關鍵詞:總額馬克思價格

        孔小紅 史曉紅

        (安徽財經大學 經濟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文獻回顧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運用抽象的方法,在兼收并蓄古典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并由此揭示了剩余價值生產的秘密。在《資本論》第三卷中,對資本主義生產的現(xiàn)實進行考察,發(fā)現(xiàn)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的同時,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了。轉化以后,雖然產品的價值與其生產價格不再相等,個別資本家所得的平均利潤與其生產的剩余價值不再相等,但從全社會來看,全體商品的價值總額與生產價格總額、資本家全體得到的剩余價值總額與平均利潤總額仍然相等,說明勞動價值論仍然成立。價值轉形問題從根本上來說是勞動價值論是否成立的問題。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涉及兩個問題:一是價值轉形以后,價值總額與生產價格總額、剩余價值總額與平均利潤總額是否相等;二是不僅是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且包括生產商品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自身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兩個等式是否能夠成立。

        關于上述問題,經濟理論界直至今日仍然爭論不休,堪稱世界性難題。因此,正確認識這一問題,對于捍衛(wèi)、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至關重要。

        (一)國外的研究

        對馬克思價值轉形問題的批評和研究,國外基本上分為三段式:最早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來自龐巴維克(B?hm-Bawerk)的攻擊,接下來是20世紀40—50年代由 “博特凱維茲模型”所引起的大討論和20世紀60年代以來“斯拉法模型”所引起的大討論。

        龐巴維克在《馬克思主義體系的終結》(B?hm-Bawerk,1949)中,不僅根據他的利息理論,否定馬克思建立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之上的剩余價值論,而且認為《資本論》第三卷的生產價格論與第一卷的價值論相矛盾,從而宣告馬克思主義體系的終結。關于《資本論》第三卷與第一卷是否存在矛盾的問題,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發(fā)生了一場爭論。希法亭等對相關問題進行了回答(Hilferding,1949)。

        繼龐巴維克式的批評之后,主要是對馬克思價值轉形問題的批評,價值轉形問題被經濟學家認為是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核心問題。價值轉轉型問題的中心是馬克思關于剩余價值與平均利潤、價值與生產價格在總量上相等的論斷是否成立的問題。似乎是,如果成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就是正確的;否則,就是不正確的。柏林大學教授、統(tǒng)計學家拉地斯·馮·博特凱維茲(Ladisaus Von Bortkiewicz)對馬克思的價值轉形模型進行修正馬克思沒有對價值計算與價格計算原則加以嚴格的區(qū)分(Bortkiewicz,1952)。根據一些人對馬克思只轉換了產品的價格,但投入品的價格仍然是價值的形式,所以沒有完全解決轉形問題的質疑,把投入品也轉換成生產價格,但其只獲得了馬克思兩個論斷中的一個,即剩余價值總額等于平均利潤總額,價值總額不等于生產價格總額。接著,一些經濟學家在博特凱維茲模型的基礎上,改變相關的假設條件,得出了一些不同的結果,主要有斯威奇模型、溫特尼茨模型、塞頓模型、米克模型等。

        博特凱維茲式的研究,核心問題是馬克思的“兩個相等”的論斷是否成立,從而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究竟是完善的還是不完善的問題。不同的經濟學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應該說,這些經濟學家對待馬克思的經濟理論的態(tài)度,一般來說是善意的,甚至是維護的。英國新劍橋學派的頭面人物之一皮爾·斯拉法(Piero Sraffa),運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建立一個經濟社會的投入產出模型,用“合成商品”作為不變的價值尺度,建立了其“標準商品體系”。這一標準商品體系,也就是斯拉法的價值(價格)理論體系。該體系的建立標志著新劍橋學派與新古典經濟學的徹底決裂,而回歸到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李嘉圖體系中的兩大問題在標準商品體系中得到了解決:一是用標準商品作為不變的價值尺度,解決了價值尺度難以確定的問題;二是避免了工資變動導致價值變動,從而與價值規(guī)律相矛盾的問題。所以斯拉法的標準商品體系不僅解了李嘉圖困局*李嘉圖困局為:一是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等價交換如何導致利潤的存在;二是勞動價值論如何解釋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的問題。李嘉圖在試圖解決這一困局的分析中,還遇到了難以確定的不變的價值尺度問題。,發(fā)展了古典政治經濟學,而且可以解決馬克思的價值轉形問題,從而發(fā)展了勞動價值論(丁堡駿,2005;米克,1979)。而另一些經濟學家則認為,根據斯拉法的標準商品體系,資本主義生產中,關于利潤率和生產價格的決定,勞動價值論是多余的,因而提出了勞動價值“冗余”論(斯蒂德曼,1990,1991)。實際上,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所有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的論爭,都或多或少地與斯拉法的標準商品體系相關。參與論爭的人物眾多,觀點各異。對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的態(tài)度,大體上分為贊成、維護、同情、否定和修正幾種。囿于本文的研究對象,所以不再贅述。

        (二)國內的研究

        國內對馬克思價值轉形問題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老一輩經濟學家胡代光(1988)、朱紹文(1983)、胡代光等(1990)、宋則行(1997)等對國外的相關研究作出了精彩的評論。隨后白暴力(2006)、丁堡駿(2005)、張忠任(2004)、呂昌會(2005)等各辟蹊徑,探索價值轉形問題的新解法,以證明馬克思價值轉形理論的正確性,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本文以馬克思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的論述為基礎,對博特凱維茲式的研究進行較為詳細的評述,以證馬克思價值轉形理論的正確性。

        二、直觀博特凱維茲式研究

        (一)博特凱維茲模型

        從再生產的角度,按照馬克思的模式,把國民經濟分為生產資料、工人消費品和資本家消費品三個生產部門,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價值計算方程組為:

        Ⅰ c1+v1+s1=c1+c2+c3

        Ⅱ c2+v2+s2=v1+v2+v3

        Ⅲ c3+v3+s3=s1+s2+s3

        (1)

        式(1)中,c、v、s分別表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分別用x、y、z表示生產資料、工人消費品和資本家消費品的生產價格對價值的比率,用r表示平均利潤率,在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保持簡單再生產關系不變,有:

        Ⅰ( c1x+v1y)(1+r)=(v1+v2+v3)x

        Ⅱ( c2x+v2y)(1+r)=(v1+v2+v3)y

        Ⅲ( c3x+v3y)(1+r)=(v1+v2+v3)z

        (2)

        式(2)中有x、y、z、r四個未知數,但只有三個方程,必須把未知數減少到三個才能有解。Bortkiewicz(1907)假定:價值圖式是用貨幣表示的;黃金是貨幣商品,由第三部類生產,其轉化以后價格與價值并不發(fā)生偏離,因而z=1。這樣,從價值體系就可以引申出生產價格體系。其舉例計算的結果如表1和表2所示。計算步驟是,先將表1中的數據代人式(2),令z=1,得x=32/25,y=16/15,r=1/4,從而得出表2的數據。

        表1 價值計算

        表2 生產價格計算

        以上計算結果說明:平均利潤總額200等于剩余價值總額200,但價值總額875不等于生產價格總額1000。Bortkiewicz(1907)得到了馬克思“兩個相等”的結論中的一個,即平均利潤總額等于剩余價值總額,但價值總額不等于生產價格總額。

        (二)斯威齊模型

        博特凱維茲模型提出后,引起了許多經濟學家的關注。首先是保羅·馬洛·斯威奇(Paul Malor Sweezy),他是著名的激進主義經濟學家,被認為是一流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之一(伊特韋爾 等,1992)。Sweezy(1942)以博特凱維茲模型為基礎,通過假定奢侈品的產出等于1,同時假定這個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與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相等,宣稱能夠得到馬克思“兩個相等”的結論。其認為這兩個假定是合理的,因為奢侈品部門的產品可以看作是貨幣商品,而且為了避免貨幣商品的價值和價格的偏離,這個部門的資本有機構成必須等于前兩個部門的平均值。后來,弗朗西斯·塞頓(Francis Seton)為這個論斷給出了證明。

        (三)溫特尼茨模型

        Winternitz(1948)剔除了博特凱維茲模型中的簡單再生產和z=1的假定前提,同樣以三個部類的圖式出發(fā),以a1、a2、a3表示三個部類的產品總價值(Winternitz,1948),則價值圖式為:

        Ⅰ c1+v1+s1=a1x

        Ⅱ c2+v2+s2=a2y

        Ⅲ c3+v3+s3=a3z

        (3)

        假定,以x表示生產資料的價格對其價值的比率,y為工人消費品的價格對其價值的比率,那么,當a1相差x時,c1、c2、c3也相差x,當a2相差y時,v1、v2、v3也相差y,則可以得到生產價格圖式:

        Ⅰ c1x+v1y+s1=a1

        Ⅱ c2x+v2y+s2=a2

        Ⅲ c3x+v3y+s3=a3

        (4)

        (5)

        根據式(4)可求x、y、z的相對量,根據式(5)可求r。為了求絕對量,令:

        a1x+a2y+a3z=a1+a2+a3

        (6)

        即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其認為這是馬克思體系的一條基本原理,如此便可求得x、y、z的絕對量。其同樣得到了馬克思“兩個相等”中的一個,即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但平均利潤總額不等于剩余價值總額。

        實際上,溫特尼茨模型只是改變了博特凱維茲模型中的簡單再生產假定,在其他方面與博特凱維茲模型完全相同。

        (四)塞頓模型

        塞頓(F·Seton)是奧地利籍經濟學家,曾任牛津大學高級研究員及大阪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的客座教授。1957年,他在《經濟研究評論》6月號上發(fā)表一文對前人的理論進行總結和評論,并提出了自己的模型。(Seton,1957)認為,既有價值轉形問題的研究,往往依賴于不必要的限制性的假定,最主要的是把經濟分為資本品、消費品和奢侈品三類,而實際上經濟可以分為n個部門(或n層)。由此出發(fā),其建立了平均利潤的一般模型:

        K11p1+K12p2+…+K1npn=ρa1p1

        K21p1+K22p2+…+K2npn=ρa2p2

        ?

        Kn1p1+Kn2p2+…+Knnpn=ρanpn

        (7)

        式(7)中:Kij表示第i部門生產中耗費的第j部門的產品價值量(以勞動時間計量),既包括生產資料的耗費,也包括工人消費資料的耗費; pi表示第i部門產品生產價格對價值的偏離系數;ai表示第i部門生產的價值量;ρ表示均等的成本率(成本在產品價值中的比率)。令:

        kij=Kij/ai

        有:

        (k11-ρ)p1+k12p2+…+k1npn=0

        k21P1+(k22-ρ)P2+…+k2npn=0

        ?

        kn1p1+kn2p2+…+(knn-ρ)pn=0

        (8)

        根據式(8)可求出p1,p2,…,pn的相對量和ρ,進而可求出平均利潤率。

        其指出,要求出p1,p2,…,pn的絕對量,需要追加新的條件。于是,其在一般模型的基礎上,把n個部門縮減為三個部門,建立了一個特殊模型,用以求解價值轉形問題。用c表示不變資本,用v表示可變資本,有:

        c1p1+v1p2=ρa1p1

        c2p1+v2p2=ρa2p2

        c3p1+v3p2=ρa3p3

        (9)

        令:

        αi=ci/aiβi=vi/ai

        有:

        (α1-ρ)p1+β1p2=0

        α2p1+(β2-ρ)p2=0

        α3p1+β3p2-ρp3=0

        (10)

        據此可求p1、p2、p3相對量和ρ,而通過進一步假定可求絕對量。其假定:一是簡單再生產;二是部門Ⅲ的資本有機構成等于社會資本平均有機構成,即c3∶v3∶a3=∑c∶∑v∶∑a??傻茫?/p>

        ∑a/

        ∑s=∑ap/

        ∑sp

        (11)

        式(11)中s表示剩余價值。聯(lián)立式(9)與式(11),以下面價值圖式中的假定數據為例,可求出絕對量。價值圖式為:

        cvsa

        Ⅰ 80+20+20=120

        Ⅱ 10+25+25=60

        Ⅲ 30+15+15=60

        生產價格圖式為:

        cpvpspap

        Ⅰ 80+ 20+ 20=120

        Ⅱ 10+ 25+ 25=60

        Ⅲ 30+ 15+ 15=60

        在這個數例中,平均利潤率為1/3,p1=6/5,p2=3/5,p3=1,價值總額(240)等于生產價格總額(240),剩余價值總額(60)等于平均利潤總額(60)。馬克思的兩個相等得到驗證。

        Seton(1957的平均利潤模型,也可稱為價值轉形模型,其一個很大的優(yōu)點是克服了其他模型所作的不必要的限制性假定,從而把轉形問題一般化了。但在批評其他模型中“不變性公式”缺乏客觀基礎,所以轉化問題“缺乏完全的確切性”的同時,其又認為只有在特殊模型中才能研究馬克思生產價格的確切性,這顯然是自相矛盾的。其所給出的模型與博特凱維茲模型是一樣的,只是把不變性條件作了改動,從而實際上為斯威奇模型作出了證明。

        (五)米克模型

        萊斯特大學經濟學教授、新西蘭籍經濟學家羅納德·林德利·米克(Ronald Lindley Meek)對馬克思經濟學和古典政治經濟學有很深的造詣。米克(1979)先給出馬克思的轉化模型,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轉化模型。

        其同樣以三部門的簡單再生產為例給出馬克思的價值圖式:

        cvsa

        Ⅰ 20+80+80=180

        Ⅱ 50+50+50=150

        Ⅲ 80+20+20=120

        其中,c、v、s分別表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余價值,a表示總勞動量。假定每個部門的剝削率s/v相同,但有機構成不同。

        米克把上述轉化模型用聯(lián)立方程式來表達,稱它為馬克思價值轉形的一般表達式:

        c1+v1+r(c1+v1)=a1p1

        c2+v2+r(c2+v2)=a2p2

        c3+v3+r(c3+v3)=a3p3

        (12)

        r[∑(c+v)]=E(∑v)

        (13)

        其中,1、2、3分別指部門Ⅰ、Ⅱ、Ⅲ,p1、p2、p3是生產價格與價值偏離的系數,r是平均利潤率,E是同一的剝削率s/v。式(12)是轉化成價格形式的原先的價值圖式,式(13)表示平均利潤總額等于剩余價值總額。根據已知量c、v、a和E,可以很方便地求出式(12)、(13)中四個未知量p1、p2、p3和r。對于任一個企業(yè)j有:

        將原先價值圖式中的c、v、a和E的數值代入上式,可得到相同的結果:p1=5/6,p2=1,p3=1.25,r=0.5。

        米克認為,如果式(13)用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結果也是一樣,因為只需要在式(13)的兩端加上相同的量——∑(c+v)。

        再進一步,米克認為,價格通常不是以勞動時間來表示,而是以貨幣來表示的,假定一單位勞動時間值2英鎊,那么,部門Ⅰ的貨幣價格為5/6×180×£2=£300,部門Ⅱ的貨幣價格為1×150×£2=£300,部門Ⅲ的貨幣價格為1.25×120×£2=£300。

        到此為止,米克的論述基本上符合馬克思的原意。我們看到: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單位時(或者以貨幣表現(xiàn)勞動時間),當平均利潤總額等于剩余價值總額時,生產價格總額一定等于價值總額;當生產價格總額等于價值總額時,平均利潤總額一定等于剩余價值總額。

        米克認為,上述方法很簡單,但沒有把貨幣作為商品之一體現(xiàn)在價值圖式中,這是個缺陷。如果把部門Ⅲ作為黃金生產部門,并且黃金是唯一的貨幣媒介物,這一部門每單位勞動時間生產3個英鎊,則其總產量的貨幣價格將是£360。那么,在該體系中,假如p3=1,則將是再一次有解的。R=20%,p1=2/3,p2=4/5;部門Ⅰ的貨幣價格為2/3×180×£3=£360,部門Ⅱ的貨幣價格為4/5×150×£3=£360,部門Ⅲ的貨幣價格為1×120×£3=£360。如果假定部門Ⅱ是黃金生產部門(其有機構成等于社會平均數),則p2=1,三個系數將分別為5/6、1和1.25,與前面相同,而其貨幣價格將為£450。這里,米克實際上是按博特凱維茲和斯威奇的方法來進行構造的,已經偏離了馬克思的轉形理論。

        接下來,米克實際上是對博特凱維茲式的研究進行總結。他也認為,馬克思“只把產出轉化成了價格,而把投入因素作為不變的價值項,這顯然是不恰當的?!?米克,1979)26如果把馬克思圖式中只適用于產品a1的系數p1也應用于c1、c2、c3, 只適用于產品a2的系數p2也應用于v1、v2、v3,得到如下圖式:

        (c1p1+v1p2)(1+r)=a1p1

        (c2p1+v2p2)(1+r)=a1p2

        (c3p1+v3p2)(1+r)=a1p3

        (14)

        但這個方程組只能使我們得到r的解和p1∶p2的相對數,欲求其絕對數,還得有第四個方程,候選者有三:

        (ⅰ)r[∑(c+v)]= E(∑v),即平均利潤總額=剩余價值總額;

        (ⅱ)a1p1+a2p2+a3p3=a1+a2+a3,即生產價格總額=價值總額;

        (ⅲ)pj=1,即部門中的一個被假定為生產黃金。

        米克認為,“馬克思本人所愿意選取的一個是(ⅱ)”(米克,1979)27。但從形式上看,三者同樣的好,無論選擇哪一個,都可以使未知數有確定的解。

        米克模型一個最大的優(yōu)點,是把馬克思轉形理論用一個簡潔的方式較準確地表達出來,并能從價值和剩余價值分配的形式來理解生產價格和平均利潤的決定問題。但米克在把馬克思模型中的部門Ⅲ規(guī)定為黃金生產部門時,就違背了馬克思的原意,并且與博特凱維茲模型相同;當他把部門Ⅱ作為黃金生產部門,并假定其資本有機構成與社會平均構成相同時,則與斯威奇和塞頓模型相似;他所給出的式(14),與溫特尼茨模型實質上是相同的。這些論述,包括第四個方程的確定問題,都表明米克模型所表達的實際上是對前人轉形問題研究眾多觀點的一個概括,屬于該模型的東西并不多。

        (六)其他模型

        由博特凱維茲模型所引發(fā)的爭論,其特點主要是靜態(tài)地從再生產的角度來討論馬克思的轉形問題。動態(tài)地考察再生產涉及到經濟增長問題。森島通夫(Michio Morishima)等和安瓦爾·謝赫(Anwar Shaikh)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用迭代法來求解價值轉形問題。

        1978年,森島通夫與喬治·凱蒂福雷斯(George Catephores)合著的《價值、剝削與增長》(Morishima,et al.,1978)一書出版,對價值轉形的研究作了介紹和評論,并給出了自己的模型。其認為,那些批評馬克思沒有將成本價格以生產價格計算的論點是錯誤的,實際上馬克思使用的是迭代法,利用公式PI=(1+π)(Ci+Vi)(π為平均利潤率),連續(xù)地將投入和產出轉化為以生產價格計算的量。不過,馬克思只作了第一步的近似。其認為要解決價值轉形問題,必須以每個部門的生產規(guī)模已經調整到適度為前提,盡管馬克思從來沒有明確地提到過,但在《資本論》第三卷中是一個“暗含的策略”。其首先用迭代法建立各部門適當的生產規(guī)模,使各部門以同一比率生產剩余產品。然后用迭代法求生產價格,結果證明馬克思的兩個相等是成立的。

        謝赫在1977年和1984年發(fā)表的兩篇論文中用迭代法求解生產價格。Shaikh(1977)認為,人們要做的必須是重復馬克思的方法,而不是發(fā)展一種新的數學程序。其按馬克思的方法,把投入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然后再一次用馬克思的方法獲得新的生產價格,如此重復下去,就可以獲得收斂于一組博特凱維茲價格。但在論證的過程中,其所做的一系列假設,只存在于博特凱維茲方法中,在馬克思的方法中并不存在。其每一步都假定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價值總和,并且每一步都調整貨幣工資,這樣,工人是按上期價格消費某一組商品。其并沒有得到一組與博特凱維茲方法相一致的價格,但與博特凱維茲一樣,只得到馬克思兩個斷言中的一個,剩余價值總額并不等于利潤總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Shaikh(1984)給出了解答:轉形問題的解答不應當采用特定的假設來得到馬克思兩個總量相等的斷言。相反,實際上應當預計到總剩余價值與總利潤不相等。這種差別是由于價格與價值之間的偏差和奢侈品工業(yè)的規(guī)模決定的。當奢侈品工業(yè)內存在價格與價值的偏差時,通過收入的周轉,剩余價值可以獲得也可以失去。在平衡增長的情況下,剩余價值和利潤之間的差額是與生產奢侈品部門中的價格和價值的偏差成比例的。

        森島通夫等和謝赫認為馬克思用的是迭代法,這顯得比較牽強。謝赫模型的假定違背了馬克思的原意,但森島通夫等的研究認為馬克思的轉形理論以適度生產規(guī)模為暗含的前提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馬克思在闡述轉形問題時,以各部門剩余價值率相等且不變?yōu)榍疤?,這意味著,各部門的勞動效率是相等的,而這只有在生產規(guī)模調整到適度時才存在。

        三、基于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評價博特凱維茲式研究的功過是非

        上述所有模型均是在博特凱維茲模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對這些模型如何評價,關鍵是如何評價博特凱維茲模型,這涉及到馬克思轉形理論中許多深層次的問題。

        我們認為,要作出適當的評論,首先需要準確把握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馬克思是如何闡述這個問題的呢?不妨對其中的要點進行梳理。(1)什么是價值轉形?根據勞動二重性原理,馬克思把資本區(qū)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v)成比例,但利潤平均化,使資本家的利潤不再與其生產的剩余價值相一致,而是與其預付的總資本(c+v)成比例。于是價值(c+v+m)轉化為生產價格(k+p)。(2)利潤為什么會平均化?原因是不同部門資本的有機構成不同,若資本利潤與剩余價值相一致,不同部門的等量資本所得利潤不同,資本主義競爭導致資本在不同部門間的轉移,直到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而后止。(3)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并不違背價值規(guī)律,因為總生產價格等于總價值,總利潤等于總剩余價值(馬克思 等, 1975)193。這是馬克思用五個部門的再生產圖示進行論證的結果(馬克思 等,1975)173-178。(4)這些結論是在一系列假定條件下得出的。首先,假定技術水平和要素價格不變,因為它們決定著資本有機構成,同時要撇開“周轉時間的差別”的復雜情況(馬克思 等, 1975)173。其次,假定各部門剝削率及剩余價值率相等并不變,才能看出剝削率相等的情況下,不同的有機構成的資本卻有著不同的利潤率 (馬克思 等, 1975)174。再次,假定以勞動時間作為價值和生產價格的衡量尺度,才能保證兩個相等的論斷一定能夠成立。馬克思指出:“生產價格的變化顯然總是要由商品的實際價值變動來說明,也就是說,要由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的總和的變動來說明。價值不變,而只是它的貨幣表現(xiàn)發(fā)生變動的情形,在這里當然完全不予考察。” (馬克思 等,1975)186最后,假定工作日和工資不變,才能保證成本價格因素不至于復雜化。馬克思指出,在假定剩余價值率、工作日和工資不變的條件下,則“一定量的可變資本表示一定量的被推動的勞動力,因此也表示一定量的物化勞動?!?(馬克思 等,1975)162(5)為了方便起見,馬克思還假定,每個部門的資本都是100,不變資本一次性轉移 (馬克思 等,1975)174-175。

        根據馬克思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的闡述,我們可以對博特凱維茲式研究作出如下評論:

        第一,博特凱維茲的研究對推進馬克思經濟學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博特凱維茲把馬克思的轉形問題以一個簡單再生產的圖式表示出來,并試圖論證馬克思“兩個相等”的論斷的存在性,是有著積極意義的。它激發(fā)了經濟學家們對價值轉形問題的深入研究,推動了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發(fā)展。必須明確的是,討論馬克思的價值轉形理論,必須遵循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闡述的基本原理,至于是采用三個部門還是五個部門,假定簡單再生產還是擴大再生產,并不影響問題的實質。因為在抽象的簡單的三部門再生產條件下能夠成立的原理,在多部門的擴大再生產中必然同樣存在。

        第二,博特凱維茲等的模型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又存在著誤解。馬克思模型中的投入確實沒有轉化為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與價值之間是存在著偏差的。所以博特凱維茲把產出和投入全部轉化為生產價格,這本身就具有合理性。但馬克思并不是疏忽或者遺漏,而是覺得不必要。通過馬克思下面的兩處論述我們就可以明白這一點。馬克思在闡述了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其產品的生產價格低于價值,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其產品的生產價格高于價值以后,指出,c和v之比同一般平均數的偏離,不僅僅是技術構成的差別,還有不變資本各要素價值的變動。這樣一來,“對商品成本價格的定義是一種修改。我們原先假定,一個商品的成本價格,等于該商品生產時所消費的各種商品的價值。但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對它的買主來說,就是成本價格,并且作為成本價格加入另一商品的價格形成。因為生產價格可以偏離商品的價值,所以,一個商品的包含另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在內的成本價格,可以高于或低于它的總價值中由加到它里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構成的部分。必須記住成本價格這個修改了的意義,因此,必須記住,如果在一個特殊生產部門把商品的成本價格看作和生產該商品時所消費的生產資料的價值相等,那總可能有誤差。對我們現(xiàn)在的研究來說,這一點沒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無論如何,商品的成本價格總是小于商品的價值這個論點,在這里仍然是正確的?!?(馬克思 等,1975)184-185這里,馬克思是說,把不變資本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與不轉化相比,對單個生產部門來說,成本價格會不一樣。馬克思沒有提到工人生活資料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偏差,但依馬克思的上述觀點,道理是一樣的。馬克思認為,這種偏差只存在于單個部門,對資本家總體不發(fā)生影響,并且不影響商品的成本價格總是小于其價值的關鍵性原理。所以,沒有進一步考察的必要。實際上,馬克思在這個論述之前,已經對這個問題作出了解釋。馬克思通過例證得出利潤總和等于剩余價值總和,生產價格總和等于價值總和結論后,立即對成本價格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得出了兩個重要的結論:一是剩余價值與利潤沒有區(qū)別;二是單個產品的價格與它的價值相偏離。這種價格與價值的偏離,在形成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商品上,都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對不變資本來說,價值為成本價格加剩余價值,而生產價格為成本價格加利潤,而利潤可大于或小于剩余價值;對可變資本來說,價值為生產工人必要的生活資料而必需的勞動時間數,但在生產價格上,因為生活資料的生產價格與它的價值相偏離,可變資本的價值不能按勞動時間的數量原樣地反映出來。馬克思認為這種偏離在總體上不會導致成本價格的生產價格與價值的偏離。他說:“不過這一切總是這樣解決的:加入某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產價格中包含的偏離價值的情況會互相抵消。總的說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guī)律作為一種占統(tǒng)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錯綜復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變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情況來發(fā)生作用。” (馬克思 等, 1975)180-181綜上馬克思的論述,我們看到,馬克思不僅知道投入也有轉化問題,而且還作出了精辟的分析,只是他認為從資本總體來看,投入的價值與生產價格是一致的,至少是近似相等的,所以,在其模型中,不需要把投入的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因此,我們認為,博特凱維茲模型以及由此引致的各種模型,試圖通過投入的轉化來討論馬克思的轉形理論,說明他們沒有吃透馬克思的論述,從而產生了誤解。

        第三,博特凱維茲式研究所采用的聯(lián)立方程式與馬克思的再生產圖式沒有多少共同之處,其中最要害的問題是價值尺度的選擇。當以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尺度時,不可能出現(xiàn)總生產價格不等于總價值或總利潤不等于總剩余價值的情況。因為,在轉形之前,個別資本家以利潤的形式占有全部的剩余價值,而轉化以后,個別資本家獲得的利潤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其生產的剩余價值,但一個資本家所得(所失),就是別的資本家所失(所得),個別資本家剩余價值的加總與資本家全體所得的平均利潤總額必然相等。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投入的有機構成不變,剩余價值率不變,工資和工作日不變,價值總量沒有變化,以勞動時間衡量的總生產價格必然等于其總價值。因為,從總體上看,平均利潤總額必然等于利潤總額,而利潤不過是剩余價值的表現(xiàn)形態(tài)(在資本家眼里只有利潤,沒有剩余價值);對成本價格來說,其生產價格與價值會有偏離,會在交換過程中相互抵消,一部分商品(包括勞動力)的生產價格高于(低于)價值,會使另一部分商品的生產價格低于(高于)價值。必須明確,只要用勞動時間作為計量的尺度,情況就一定如此。當然,這只能是一種近似。作為理論經濟學,并不需要精確計算。我們知道,在理論經濟學中,但凡產生了精確的結果,必然是在一系列假定條件下得出的。而現(xiàn)實經濟活動是錯綜復雜的,理論上計算的數值,即使是在極其合理的模型中求出的,在現(xiàn)實經濟中也只有在瞬間或者偶然的情況下存在。

        第四,博特凱維茲等的模型以價格代替生產價格,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離開了馬克思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單位的出發(fā)點,從而與勞動價值論相悖。我們知道,馬克思將價格看作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在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后,價格則是生產價格的表現(xiàn)形式。價值與生產價格以勞動時間作為衡量尺度,價格的衡量尺度是貨幣,價值、生產價格與價格是不同的范疇。但在博特凱維茲、斯威奇和米克等的模型中,通過把第三部門作為生產貨幣的部門,從而把生產價格直接用貨幣來表示,這便無形中把價格與生產價格混為一談,把價值的轉化形式等同于表現(xiàn)形式。如果我們用貨幣作為計量尺度來分析馬克思的價值轉形問題,必然會得出兩個不相等的結論。當然,這一問題的發(fā)生,也與馬克思有關。馬克思在一些地方也把價格與生產價格混用,并用貨幣來表示生產價格。例如在論述級差地租時,馬克思把土地和礦產品的“平均出售價格,等于它們的生產價格”作為級差地租理論的前提 (馬克思 等, 1975)721。在考察生產價格如何形成時,也有同樣的觀點。在涉及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第二種含義時,他寫道:“商品價值的性質,……一般說來是在市場價格的形式上,進一步說,就是在起調節(jié)作用的市場價格或市場生產價格的形式上表現(xiàn)出來的?!?(馬克思 等,1975)722在討論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時,馬克思假定剩余價值率、工作日和工資不變,則“這樣如果100鎊代表100個工人一周的工資,也就是實際上代表100個勞動力,……因而在每周勞動60個小時的時候代表6000個勞動小時,……”(馬克思 等, 1975)162,在后面的數例中,他把產品的生產價格寫為“產品的價格” (馬克思 等,1975)184。這樣一來,似乎市場價格就是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又可以用貨幣來計量。那么,博特凱維茲等所采取的處理方法就不能說是完全錯誤的。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不完全的誤解。說“誤解”,是因為他們把馬克思所講的用貨幣來衡量的生產價格就是平均的市場價格,當作了生產價格就是市場價格;說“不完全”,是因為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常用英鎊數來表示價值量的大小。那么,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量,當用貨幣來表示的時候,其數量關系是如何確定的呢?馬克思通常不做說明,而是采用“假定”的方法。我們認為,勞動時間在一定的時期內,可以作為不變的價值尺度,但貨幣不能。因為單位貨幣所包含的勞動時間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作為價值的外在尺度,它是伸縮不定的。

        第五,上述大多數模型,從根本上說,其差異只在于第三個方程即“不變條件”的選擇。而選擇了一種不變條件,實際上就已經給出了結果。當博特凱維茲模型作出奢侈品生產部門的生產價格與價值的偏離系數等于1的時候,就暗含著總利潤等于總剩余價值的假定;溫特尼茨模型選擇的是總生產價格等于總價值;米克模型選擇的是總利潤等于總剩余價值。其結果必然是假定的相等能夠成立,而另一個相等則統(tǒng)統(tǒng)沒有得到。森島通夫等的模型和謝赫模型未免牽強附會了,既改變了馬克思的假定前提,又不同于馬克思的方法。比較起來,塞頓模型和米克模型更貼近馬克思一些??上У氖牵好卓四P妥罱K還是把貨幣作為商品之一體現(xiàn)在價值圖式中,落入了博特凱維茲模型的巢臼;塞頓模型不能從一般模型中求出結果,而只是用與博特凱維茲模型相似的特殊模型來求解。塞頓模型之所以能夠得出兩個相等的結論,歸功于其一個前提、一個假定和一個指導思想。一個前提是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單位。一個假定是部門Ⅲ的資本有機構成等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斯威奇模型也作了這樣的假定)。馬克思不斷申明,只有資本有機構成等于社會平均資本有機構成的生產部門,其商品生產價格才與價值相等)。一個指導思想是,價值和剩余價值如何以生產價格和平均利潤的形式在不同部門的資本之間進行分配。塞頓模型的思想與馬克思是相吻合的。所以,我們可以說,關于價值轉形問題的博特凱維茲式研究,在塞頓模型這里達到了頂峰。

        四、結論

        博特凱維茲式研究的核心問題是把商品生產中的投入轉化為生產價格后,馬克思的兩個總量相等的論斷是否成立的問題。相關研究者采用博特凱維茲的方法,使用不同的假定得出了不同的結果,看似在維護馬克思的理論,實際上都是誤解。同時,博特凱維茲等的模型以價格代替生產價格,以貨幣作為計量單位,離開了馬克思以勞動時間作為計量單位的出發(fā)點,從而與勞動價值論相悖。馬克思在闡發(fā)轉形問題時,并不是忽略了投入的轉化問題,相反,對于投入的轉化問題,馬克思進行了詳細的說明。經濟理論不需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多少位,所以精確地考察投入的轉化問題,完全沒有必要。但由于馬克思在一些細節(jié)的表述中存在某些瑕疵,博特凱維茲式研究中的誤解又可稱之為不完全的誤解。博特凱維茲式研究所采用的聯(lián)立方程式與馬克思的再生產圖式盡管沒有多少共同之處,但其畢竟促進了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深入研究,因而具有積極意義。

        白暴力. 2006. 價值轉形問題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

        丁堡駿. 2005.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與當代現(xiàn)實[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馬克思,恩格斯. 1975. 資本論(第三卷)[M]//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人民出版社.

        胡代光. 1988. 西方經濟理論和計量經濟學評論[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胡代光,魏塤,宋承先. 1990. 評當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資本論》的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呂昌會. 2005. 世界著名經濟學難題:價值轉形問題研究[M]. 北京:商務印書館.

        米克. 1979. 勞動價值學說的研究[M]. 陳彪如,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第二版導言:22-27.

        斯拉法. 1963. 用商品生產商品[M]. 巫寶三,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

        斯蒂德曼. 1990. 李嘉圖 馬克思 斯拉法[M]//斯蒂德曼,斯威奇,等. 價值問題的論戰(zhàn). 陳東威,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4-6.

        斯蒂德曼. 1991. 按照斯拉法思想研究馬克思[M]. 吳劍敏,史晉川,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42.

        宋則行. 1997. 馬克思經濟理論再認識[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

        伊特韋爾,米爾蓋特,紐曼. 1992.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4)[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626,743-744.

        張忠任. 2004. 百年難題的破解:價值向生產價格轉形問題的歷史與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紹文. 1983. 戰(zhàn)后“轉形問題”的論爭[J]. 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6):37-45.

        B?HM-BAWERK E V. 1949.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M]// SWEEZY P.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New York:A. M.Kelly.

        BORTKIEWICZ L V. 1949 . On the correction of Marx′s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in the third volume of Capital [M]// SWEEZY P.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New York:A.M.Kelly.

        BORTKIEWICZ L V. 1952. Value and price in the Marxian system [J].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apers, (2):5-60.

        HILFERDING R.1949. B?hm-Bawerk′s criticism of Marx [M]// SWEEZY P. Karl Marx and the close of his system. New York:A.M.Kelly.

        MORISHIMA H, CATEPHORES G. 1978. Value exploitation and growth [M]. [S.l.]: Mcgraw-Hill Book Company(UK) Limiter.

        SETON F. 1957. The ‘trnsformation problem’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5(6):149-160.

        SHAIKH A. 1977. Marx′s theory of valu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problem’[M]// SCHWARTZ J. The subtle anatomy of capitalism. Santa Monica:Goodyear.

        SHAIHK A. 1984.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rx to Sraffa [M]// MANDEL E. Ricardo,Marx,Sraffa. London:Verso.

        SWEEZY P. 1942.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development [M].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7.

        WINTERNITZ J. 1948. Value and price:a solution of the so-called transformation problem [J]. The Economic Journal, 58(6):276-280.

        猜你喜歡
        總額馬克思價格
        論馬克思對“治理的貧困”的批判與超越
        馬克思像
        寶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讀馬克思的博士論文
        勞動報酬總額統(tǒng)計中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對策
        В 20162016 году объемы китайского экспортамогутсократиться
        中亞信息(2016年8期)2016-12-06 05:35:41
        價格
        汽車之友(2016年18期)2016-09-20 14:10:22
        全國國有企業(yè)所有者權益總額
        價格
        汽車之友(2016年10期)2016-05-16 14:18:45
        價格
        汽車之友(2016年6期)2016-04-18 18:29:21
        馬克思的“知本”積累與發(fā)現(xiàn)
        湖湘論壇(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第二页|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国产白色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站久久久|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一区视频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无线| 99久久综合精品五月天| 亚洲一区二区女优视频| av免费播放网站在线| 挺进朋友人妻雪白的身体韩国电影|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推| 视频女同久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激情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综合欧美视频| 久久人妻公开中文字幕| 亚洲女同系列高清在线观看 | 美女被射视频在线观看91| 婷婷丁香开心五月综合|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18禁国产美女白浆在线|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а√天堂资源官网在线资源| 最新国产日韩AV线| 国产蜜臀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成人av久久| 边做边流奶水的人妻|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成人自拍三级在线观看| 久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亚洲av无码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激情久久精品人| 国产麻豆久久av入口| 樱桃视频影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洲久久久精品| 亚洲综合中文日韩字幕| 美女高潮黄又色高清视频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