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文艷
高效課堂是指在常態(tài)課堂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引領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思維過程,在單位時間內高效益、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獲得高效發(fā)展的課堂。但在現(xiàn)行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相當一部分教師仍退不出課堂的主宰地位,雖不在臺前包辦,但躲在幕后壓制、代替,致使學生在課堂上察言觀色、小心翼翼、欲言又止、畏首畏尾,時不時看教師臉色行事。因此,如何形成和構建高效課堂便成為目前基礎教育中的重點問題。
1.提高課前預習的高效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東西?!苯處煈摻探o學生預習的方法,如“不動筆墨不讀書”、查閱工具書等方法,通過課堂反饋提高學生的預習質量。教師要做好學生課前預習的引導,讓學生學會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如借助網(wǎng)絡進行同步學習,借用一些工具書進行自主探索。學生應主動感知、理解、分析教材,積極主動地落實預習,完成不同的學習內容。
2.加強學習,提升教師專業(yè)水平,做到“?!?/p>
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加強專業(yè)學習,不斷夯實語文教學基本功,形成系統(tǒng)的語文學科專業(yè)知識、教育教學專業(yè)知識,打好專業(yè)基礎;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不斷鉆研教材,學習教育教學理論,了解學科發(fā)展的最新知識,掌握語文教學領域的學術動態(tài),以便及時更新調整自己的教學觀念。通過專業(yè)學習,為進行教學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3.通過朗讀提高課堂韻味
朗讀可以讓整個語文課堂充滿無窮的韻味。只有以讀為本,使閱讀過程成為學生不斷感悟、吸收、內化的過程,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在讀中學會儲存知識、質疑探究、咀嚼品味,從而實現(xiàn)學生與文本、教師的充分交流,有利于學生審美鑒賞、品悟能力的提高,并使整個課堂都散發(fā)出濃濃的語文味。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進行示范性的閱讀指導,鼓勵學生采取分組朗讀和分角色朗讀等多種方式朗讀課文,并在朗讀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情感和思想,體會文章的氣韻和美感,在動情誦讀、靜心默讀中讀出語文味,在品詞品句、咬文嚼字中品出語文味。
4.利用電子白板
4.1利用電子白板的編輯功能。與書寫功能一樣,這是跟以前的課件相比最突出的特點,它克服了課件只能按預定模式播放、不能隨意更改的缺點,老師可以在制好的課件上隨意編輯,隨意書寫,并進行自由搭配,自由拖動、點評、遷移,較之以前白板的確方便實用很多。
4.2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與返回功能。與最早的粉筆黑板時代相比,現(xiàn)在的電子白板可以讓老師學生無限制地書寫、描畫,不用擔心黑板不夠用,擦了無法重現(xiàn),特別是在進行課堂小結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喜歡利用白板的這一功能進行知識的再現(xiàn),省時又省力,并且效果明顯。更為可貴的是,如果有學生因為走神或理解慢而出現(xiàn)知識漏洞,可以在下課后再自己點擊白板,單獨問老師課堂中所講的問題,老師可以就那頁知識給學生開小灶,直至學生明白為止。利用這一功能,學生問問題的多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水平。
5.注重語言積累
5.1誦讀文本,積累語言。誦讀、背誦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在誦讀過程中,教師的有效引導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誦讀任務寓于游戲之中,讓學生在玩中誦讀,在玩中背誦,在玩中積累。如配音法教材中,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學生理解文章的基礎上,請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把此角色的語言進行反復朗讀。在活動課上,教師播放相關影像資料,請學生為他們配音,并評出最佳配音者。此外,還可以根據(jù)學生年紀小、好勝心強、好表現(xiàn)自己等特點,采用分角色表演讀、打擂讀等方法,引導學生多讀多背把課本中那些規(guī)范的、生動優(yōu)美的語言信息儲存在大腦中,并內化吸收為自己的語言。
5.2開展特色活動。按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將班內學生分為若干課外語文學習小組,制定組內學習目標,互動互助地進行學習交流,開展特色實踐活動,教師每周重點指導一個組。如開展“我的收獲多”參觀感受交流活動;組織學生創(chuàng)編“我是環(huán)保小衛(wèi)士”主題詩畫集。學生在活動中積累了許多詞匯,豐富了生活,也認識了社會,增長了經(jīng)驗。
6.識字教學利用兒歌
兒歌又稱口訣識字法,使用比較廣泛,比如“彎”字:一點一橫長,兩豎在中央,左一點,右一點,“弓”字在下方。比如“夜”字:一點一橫一個人,一點鉆進一反文,夏天晚上滿天星,夜色美麗多迷人。根據(jù)字形的直觀特點,編寫朗朗上口的兒歌,學生在多次吟誦后就能準確記住字形。兒歌法適合形近字的辨析,比如“巳”、“己”、“已”三字,源自于胎兒在母親體內的形狀,但是如何幫助學生區(qū)分呢?有的教師把它編成朗朗上口的兒歌,“巳”封“己”不封,“己”字半當中。又如“渴”和“喝”的區(qū)分,“渴”了要喝水,“喝”水要張嘴,學生就能很快記住。
7.唐宋詞教學要從文本出發(fā)
從文本出發(fā),就是要發(fā)揮和調節(jié)好文本和學生之間相互作用的功能,不對文本做隨意乃至歪曲的理解。文學作品雖為我們的閱讀和理解留下了無限多樣的想象空間,但它又有總體的指向性,我們的想象必須是“恰當?shù)摹保仨毟鶕?jù)作品已經(jīng)明白地提供給我們的材料和信息,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把隱藏在作品文字、形象背后的東西發(fā)掘出來。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離不開聯(lián)想和想象,詩人的聯(lián)想和想象必須是合情合理的。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一開頭就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舉酒問天,何時有明月?作者不僅問,而且要乘風到月亮上去,可是又怕廣寒宮凄冷,受不了那里寒氣侵襲。這一想象是新穎奇特的,用浪漫主義手法表現(xiàn)“超世”與“入世”的思想矛盾。詞人要“乘風歸去”,說明他對人間不滿,一個“歸”字很有以神仙自居的味道,似乎他本來在月亮上居住,只不過暫時謫居人間,詞中的一“欲”一“恐”深刻地揭示了作者思想上的矛盾。以上的解說有我們推測、想象的成分,蘇軾當年創(chuàng)作時可能并沒有想這么多,但可以肯定,我們的推測和想象并不違背蘇軾的本意,是符合作品的本意的,因而應當合情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