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艷
摘 要:不同于現(xiàn)代文的體裁形式,文言文本身所具有的特質使得文言文的教學不能與現(xiàn)代文的教學一概而論。怎樣讓學生更容易接受這種既不熟練又有些晦澀的語言,是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新思考。
關鍵詞:文言文;歷史背景;情操
在高中語文中,文言文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語言形式的不同,文言文教學的實際操作與教學有很大差別。
一、以小見大,見微知著
在文言文教學的實踐中與現(xiàn)代文的學習一樣,首先,教學初期讓學生了解一些重要的文學常識,例如識記一些經典的章節(jié)片段,掌握作品背景知識,以及作者的生平。這部分雖然不是十分重要的內容,但無論如何,學生不能在這方面的知識有空缺。教師也不能忽略這些小的知識點,尤其在近幾年,語文高考題也會有意識地考查這方面的內容。這部分內容看似簡單,但對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有很大的幫助。何況是在這些語言本就有些晦澀的文言文課程上,這些背景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這方面的教學指導中,教師應該更多地引導學生對作家、作品知識進行歸類整理。比如,按照作家所處的政治背景分類,同期的作家處在同樣的背景下,對于當下大環(huán)境的認知大致相同,或者按照作家本身的遭遇,同樣是遭到貶黜,作家抒發(fā)的感情會略有相似。這樣系統(tǒng)的比較下來,利于學生對文言文的歸類,使學生更能清晰地找出其中的相同、不同之處。對語文作文的素材積累也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立足于每節(jié)教學活動中
在文言文的教學課程中,教師應巧妙地引導學生運用立體記憶。文言文相較于現(xiàn)代文閱讀,在語法語義上多了幾分生澀。再加上作家所處年代較當下有一定距離。學生接受、記憶起來,就多了一定的難度。為了解決此類問題,教師可以借鑒以下幾個辦法。朗讀,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誦讀法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备茏C明朗誦有助于學生對文章內涵的理解。對于一些感情濃烈的文章效果更明顯。例如,《赤壁賦》《離騷》等類似的文章,灌注了作者強烈的情感。當然,教師也可以找些專業(yè)播音員朗誦的片段。在這種氛圍下,學生能更好地專注于作者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呼應,促進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除了聽朗誦,教師也要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中會有很多通假字,也會有古音。這些字在我們日常的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應加深他們的印象。教師要指導學生讀音準確,字正腔圓,注意重音、停頓,那抑揚頓挫。長久積累下來,可以鍛煉學生古文的語感,幫助學生適應文言文的語義語境。了解了聽、讀的方法,再介紹一種方法,就是看。聽和讀,終究還是停留在書面上,利用“看”這種感官,可以使學生的記憶更加立體。我們的很多文言文,都有著極強的歷史背景。一些經典的橋段已經被翻拍成了影視劇。例如,《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魏國前,上呈給后主劉禪的奏章?!度龂萘x》就是這篇文言文最好的演繹。教師可以截取其中一段在課堂上給學生放映,這樣學生既了解了文章的歷史背景,又明白了諸葛亮上書的原因。教師也可以少費周折,蒼白解釋文章的立意,學生觀賞影片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因果關系。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教師可以在合適的時機靈活運用,但是過猶不及,只有根據(jù)文章難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才能產生最佳的課堂效果。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最后,在文言文教學的整個過程中,教師要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獨有的文化特色,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加強了對學生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這就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層面上了,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增加對古文的興趣。教師在組織常規(guī)的教學課堂之余,也要組織學生小組學習。有別于傳統(tǒng)教學的教師包辦,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小組的學習方法,教師可以提出一些難度適宜、立意廣泛的問題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除了在課前的預習部分,課堂上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討論在小組學習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問題做出層層深入的思考,使學生、教師的經驗見解在課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這也就是我們時常提到的教學相長,最大限度地增加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參與度,真正做到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
古詩文的學習可以理解為,我們站在當下穿越時空和古代的圣賢們進行的靈魂溝通。誦讀、思考、感受圣賢們的思想感情。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古文鑒賞能力、審美力會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除了學習層面,在陶冶情操、涵養(yǎng)心靈方面也不無裨益。語文本就是一門需要積累的學科,不單只是文言文知識的積累,還有長時間對文言文語感的積淀。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教學方法技巧。除了改進原有的方法,還要不斷地推陳出新。教師本著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深刻貫徹實施新課程理念,相信會打開文言文教學的新天地。
參考文獻:
姚煒,王洪法.多校區(qū)辦學:蘇州大學的經驗、問題及思考.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