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云
歷史非選擇題是對考生綜合能力的考查,任何脫離基礎知識而空談技巧的做法就像在建空中樓閣。所以,高考歷史題,首先是一個知識問題,其次才是解題方法問題。當然,在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如果掌握一些做題技巧,還是很有好處的。
一、如何審題
(一)認真審題
在答題之前要明確題目的要求,如解題依據(jù):“依據(jù)材料”“依據(jù)所學知識”“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等;又如答題方式:簡述、說明、指出、闡述、概括、簡析、簡評、比較、論證、評述等。在審題過程中,我們要注重一些限定詞(時間、空間、范圍、角度等)、核心詞(原因、背景、意義等)和分值(每道題后標有分值,學生應當看分值看從幾個方面去答,答幾點)。如:
[出處\&題目問題\&要求\&核心內容\&關鍵詞\&分值\&2015年高考綜合診斷試題(1)40題\&根據(jù)材料一三個時期和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西方人眼中“中國龍”的形象不同\&原因\&10分\&歷史模擬卷·2015屆高三第十二次27題\&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向社會主義過渡中列寧和斯大林是怎樣探索的\&特點\&4分\&全國100所名校最新高考模擬示范卷·歷史卷(四)26題\&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德國政體\&特點\&6分\&]
(二)認真審材料
近年來高考命題一般從材料出發(fā),結合材料作答。所以,答題前必須讀懂題,看透材料的實質。如果是文字型材料一般包括三部分:引言、正文、出處。
1.有的材料中導入語很重要,有時答案就在其中,有時可以給考生提供答題方向。如:
材料一 智者肯定知識有賴于具體的認知者。在一個人看來是真的,對他來說就是真的,沒有客觀真理,只有主觀意見……
講解:在做這道題的時候,我們先看看材料一中的導入語“智者肯定知識有賴于具體的認知者”,一句話概括了材料所要表達的內容,肯定了人的價值。
2.正文是材料的核心。歷史非選擇題有純文字材料,也有圖片、圖表材料,形式比較多,所以審題的方式也有所不同。
文字材料分析:
首先在做此類題的時候要善于抓住關鍵詞,無論材料的內容多還是少,只要抓住有效的幾個關鍵詞就能知道材料所反映的內容;其次,做文字材料題要一句一句地看,也就是要看句號。每一個句子有可能就是一個內容,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問題去看。
把從材料中得到的有效信息和所學知識相聯(lián)系。因為從近幾年的高考題看,它在逐漸回歸課本,回歸我們所學的內容,只不過就是加深了我們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確定材料和教材內容的聯(lián)系后,題就不會太難。如:
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找出兩個片段中有關稱謂的一處變化,并分析變化的原因。
講解:同學們可以找到材料中的稱呼變化,這其實就抓住了材料所反映的內容,再去看看這些稱呼的歷史背景,這就需要同學們回歸課本,去看這些稱呼各自在什么時期使用比較普遍,在怎樣的歷史條件下改變了稱呼。這樣這道題就迎刃而解了。
二、從哪里尋找答案
(一)“抄材料”
在歷史材料題中所給的材料一定是有用的,特別是同材料的內容、措施、特點等,一般從材料中找出它的關鍵詞句就可以了,我們就可以學著“抄襲”。但這個“抄襲”絕不是照搬,而是要進行再加工,從政治經(jīng)濟民族關系三個方面去答,全面而簡化。
(二)轉化問題
盡管我們在一年的高三復習中把自己丟進了題海中,但是有些題并不是我們所熟知的。面對這樣的題我們要盡力把它轉化成我們所熟知的問題,然后作答就容易多了。如:
中國與西歐人均GDP水平基本變化趨勢比較(公元400—1998年)(單位:美元),人均國內生產(chǎn)總值(人均GDP)是衡量一國(或地區(qū))經(jīng)濟增長水平的基本指標。
分析影響B(tài)段中國與西歐人均GDP走勢變化的主要原因?
講解:本題考查1300~1840年東西方對比,這段歷史考生比較陌生。但是我們可以聯(lián)系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從中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對外關系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總之,材料題的解答能力的提高需要較長時間的訓練總結,它需要學生以所學知識為依托,掌握更多的解題方法和技巧,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鞏固和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確??忌诳荚囍腥〉煤玫某煽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