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勇(中原工學院,河南鄭州 450007)
從意境和精神氣質看中日茶道文化的不同
于勇
(中原工學院,河南鄭州 450007)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是中國茶文化的支流。雖然二者都追求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都擁有“茶禪一味”的思想內(nèi)核,但其意境與精神氣質完全不同。中國茶文化沒有繁雜的禮儀,并且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強調(diào)和諧快樂的飲茶氣氛。但日本茶文化禮儀繁雜且嚴苛,并且以禪宗思想為核心,強調(diào)的是在茶道過程中清凈苦寂的精神修行。
茶文化;茶道;日本茶道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且內(nèi)涵豐富,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日本茶道源于中國南宋,如今已發(fā)展成為與相撲、插花齊名的日本三大國粹之一。由于中國茶文化在傳入日本后進行了本土化的“模仿式創(chuàng)新”,其茶道與中國茶文化在意境和精神氣質上已有本質不同。目前,對于中日茶道文化比較的文章已汗牛充棟,但少有文章從意境與精神氣質角度進行比較。本文欲獨辟蹊徑,不再執(zhí)著于茶室、茶具等茶文化載體的比較,而從意境和精神氣質角度比較二者異同,以給予讀者啟發(fā)。按照約定俗成的習慣,談及日本,本文采用“茶道”一詞;談及中國,本文采用“茶文化”一詞;二者同時談及時,使用“茶道文化”一詞。
中國飲茶歷史可以追溯至西漢時期。當時,茶葉作為珍貴飲品的原料只在王公大臣中流行,并主要用于招待貴客。唐朝時,“茶圣”陸羽對我國飲茶中涉及的茶葉的歷史源流、生產(chǎn)技藝、煎茶方法、飲茶技藝以及茶道原理等進行了綜合性的論述,著有《茶經(jīng)》一書。《茶經(jīng)》是中國乃至世界第一本最完整、最全面茶學專著?!恫杞?jīng)》的出版也標志著中國茶文化的誕生。此后,中國茶文化不斷發(fā)展,飲茶技藝上也由唐朝的煎茶法發(fā)展為宋朝的點茶法以及明朝的泡茶法。其中,點茶法自宋朝傳入日本后,廣受歡迎,一直沿用至今。近代,茶人更注重茶文化的意境與精神,總結了中國茶文化的茶道四諦,分別為“和、靜、怡、真”。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的飲茶習俗也由中國傳入。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在中國,屬于唐朝時期),日本僧人最澄和空海來中國求學佛法,回國后帶去中國的茶籽和當時風行的陸羽茶文化。飲茶之風流行于日本佛教寺廟及宮廷貴族之中。公元十二世紀(在中國,屬于南宋時期),日本茶祖榮西禪師來到中國研究佛經(jīng),將當時中國使用的采制方法、煮煎技術及應用方法帶回日本,同時撰寫了日本第一本茶書《吃茶養(yǎng)生記》。飲茶之風不僅盛行于貴族與僧侶,同樣滲透于平民百姓之中。十五世紀初,名僧村田珠光將貴族的點茶法、平民的飲茶儉樸形式以及僧侶飲茶的莊嚴肅穆儀式,創(chuàng)立了日本茶道藝術,完成了從追求飲茶形式到更進一步追求精神解脫的過程。十六世紀,茶道高僧千利休集日本茶道之大成創(chuàng)立了最大眾化的一派茶道。一派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四規(guī)”,即“和、靜、清、寂”。
由于中國與日本在民族性格、文化環(huán)境、社會氛圍等因素的不同,中日茶道文化在意境與精神氣質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區(qū)別,主要體現(xiàn)在茶道儀式、文化底蘊以及思想內(nèi)涵三個方面。
2.1 茶道儀式的比較
茶道儀式是茶道文化精神氣質的重要反映。對比中國與日本的茶道儀式,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中國的茶道儀式簡單隨意,而日本的茶道儀式繁復且嚴苛。
中國的茶道儀式?jīng)]有較多的講究。環(huán)境上盡量優(yōu)雅即可,至于茶室空間多大,哪里擺放什么不做要求;程序上是很簡單的“沖茶、泡茶、飲茶”三個步驟,對于如何“沖茶”、如何“泡茶”以及如何“飲茶”一般來說并無特別要求,更不規(guī)定動作的幅度、角度等細枝末節(jié);賓主之間以飲茶為契機,可談論天下大事,也可談論私人友誼,也可談論生意來往,對于談話內(nèi)容不做要求,只需飲茶人感覺舒適、快樂即可。歸根結底,中國的茶文化屬于平民文化。“茶”僅僅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一件而已,完全是家常事,用不著一板一眼,用不著鄭重其事,只應追求茶道的精神內(nèi)涵,在儀式上應當盡量地隨意與簡單。
日本茶道雖然注重其內(nèi)涵,但是其作為藝術以修行方式代代相傳,統(tǒng)一規(guī)范的形式和嚴格的格式成為必須。這使得日本茶道儀式繁復而嚴苛。每一個擺設、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話都有著細致嚴格的規(guī)定。程序之復雜、規(guī)定之細致,勝出中國茶道儀式的百倍不止。日本最嚴格的茶道大約需要持續(xù)4個小時。正是通過這種嚴格的規(guī)定訓練茶師與茶客堅忍的內(nèi)心,達到修身的目的。按照日本茶道的傳統(tǒng),茶室的布置十分講究,四壁一般有古書、字畫和雕刻藝術品等。室內(nèi)還需插花,并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無論茶師是何種身份,都需要先洗手,然后躬身進入茶室,意在保持謙遜態(tài)度。不僅如此,茶具的選用和擺放,甚至每次茶事進行的時間,每項內(nèi)容的時間,每個動作的幅度,來客交談的臺詞,每塊榻榻米走幾步,一碗茶喝幾口,甚至客人洗手時先洗哪只手都是規(guī)定的動作。茶道進行過程中,主、客之間不論行、坐、立、接送茶碗、欣賞茶具、擦拭茶具、放置物品以及說話、送客、辭別等,都有十分嚴格的規(guī)定。日本茶道儀式不再是寫意的風格,而是寫實的風格,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進行修煉,并且不允許修煉人隨心所欲,任意發(fā)揮。
2.2 文化底蘊的比較
茶道文化深深地植根于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通過吸收其精髓發(fā)展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傳統(tǒng)文化。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儒家文化為核心,融佛家文化與道家文化為一體,以入世思想為主,出世思想為輔,滋養(yǎng)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茶文化同樣以儒家思想為核心,強調(diào)克己復禮的人格修煉、快樂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茶文化自誕生之日起,就注入克己復禮、追求自我人格完善的思想。陸羽在《茶經(jīng)》中對茶人的道德做出了“精行儉德”的要求,為后世所推崇與遵循。飲茶者通過“茶性無邪”悟出了“茶德”,要求自我不斷凈化靈魂、追求高尚純潔的品德。中國舉行茶話會,通過“茶湯敬客”和“茶果宴客”來以茶會友,增進彼此友誼,創(chuàng)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在志向未能得到伸展之時,中國文人以茶清心,“游罷睡一覺,覺來茶一甌”,于憂憤苦惱中尋求解脫之道,積極樂觀看待人生。當然,中國的茶文化融入了佛教的“茶禪一味”思想和道教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但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最主要的文化底蘊是毫無疑問的。
日本茶道以禪宗為文化底蘊,與中國茶文化有著明顯的區(qū)別。禪宗是佛教的一派分支,由南北朝時期菩提達摩創(chuàng)立,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傳至六祖慧能,提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修行方法,不必苦修坐禪,只需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靈超脫即可成佛。禪宗由榮西禪師帶回至日本,其《吃茶養(yǎng)生記》中亦有諸多禪宗色彩。此后推動日本茶道大發(fā)展的村田珠光與千利休都是禪宗信仰者,日本茶道自然含有禪宗色彩。受禪宗“有即是無,無即是有,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思想影響,日本茶室的插花多為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放置于粗糙的器皿之中,表達平淡與含蓄的空寂之美。茶室中木材、石板、竹子、榻榻米等均以自然之形、天然之態(tài)展示于主客眼前,樸素的條紋與粗糙的肌理可展示出禪宗簡單與樸素的思想追求。日本茶道中“一期一會”的思想,即主人與客人的每一次相聚都是獨特的,無法重現(xiàn)的一次相會,必須考慮周到,無一絲一毫疏忽。主人與客人懷著珍惜之情進行茶道洗禮便是禪宗“直心相對”的重要體現(xiàn)。
2.3 思想內(nèi)涵的比較
中國茶文化的思想內(nèi)涵主要體現(xiàn)在茶道精神之中。雖然茶道精神的總結各家略有不同,但一般認可的是“和、靜、怡、真”的茶道四諦?!昂汀笔侵革嫴柽^程中,人自我的身心和諧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的和諧?!办o”是自我身心和諧的必由之路,只有處于安靜的環(huán)境之中,才能達到身心和諧的境界?!扳笔侨伺c人之間關系和諧的必備法門,只有主人與客人談笑風生、怡然自得,才能達到增進友誼的目的?!罢妗奔戎覆杈咧妫钢魅伺c客人的情感之真,坦率誠懇,真心相待??傮w上說,中國茶文化受到儒家文化影響含有積極與樂觀因素,強調(diào)飲茶過程中的和諧與快樂。
一派茶道在日本流傳最廣,影響最深。一派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四規(guī)”,即“和、敬、清、寂”?!昂汀奔戎钢魅伺c客人之間,客人和客人之間和睦,也指人與器物、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和諧?!熬础敝富ハ嘤卸Y有節(jié),尊敬長輩、對朋友同樣謙恭。“清”即清潔與整齊。凡是觀賞過日本茶道表演的人都知道日本的茶室與茶具是相當清潔的。清也指飲茶者要心靈清白?!凹拧敝覆枋抑刑耢o的氣氛和茶人們莊重的表情。人們在茶室中不需言語,只需通過茶壺燒水的咕嚕聲和彌漫茶室之間的茶香就能進行精神方面的交流,產(chǎn)生共鳴。明顯地,日本茶道與中國茶文化相比,更強調(diào)飲茶環(huán)境的清潔以及飲茶過程的靜寂,以此進行精神上的修行。
中日兩國自古以來便進行了諸多的文化交流。日本的茶道文化源于中國,但進行了“模仿式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其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二者雖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其意境與精神氣質已全不同。本文從意境與精神氣質的角度比較了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的區(qū)別,為中國學術界研究日本茶道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侯巧紅.論中日茶道文化的意境與精神氣質 [J].河南社會科學,2012(9):73-75.
[2]陳永華.禪文化: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種載體——從中日茶道的淵源、特點談起[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46-50.
[3]舒敏.中日茶道文化的流變與定型[J].長江大學學報(社科版),2013(1):10-12.
[4]劉方冉,梶野詩織,蔡碧凡,周新華.中日茶人對茶道精神的印象比較研究[J].農(nóng)業(yè)考古,2013(5):92-97.
[5]李曉雪.中日茶文化之比較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2.
于 勇(1975-),女,河南淮陽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日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