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民俗傳統(tǒng)
蘭州人的歌謠俚語歇后語
俚語就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總結(jié)提煉出來具有濃郁地方和民族特色、通俗易懂的口頭語。它的最大優(yōu)點(diǎn)是十分精煉,解釋一句俚語要費(fèi)很多口舌。俚語朗朗上口,聽上一回就能記住,下次自己也會說。蘭州人使用比較多的俚語有:
“多大的個事唦!”
這是蘭州人在遇到困難、挫折或者不順時常說的一句話,表現(xiàn)了一種藐視困難、樂觀豁達(dá)的心態(tài)。
“啥事做個差不多!”
也叫“啥事做個傍肩”,這是蘭州人對別人事情做過頭表示不贊成,或者勸導(dǎo)別人做事把握分寸時常用的詞語。
“捏住閘嘮死蹬哩!”
這是蘭州人的常用語,“閘”就是自行車剎車,形容一邊捏住車閘,一邊使勁蹬自行車,比喻不顧實(shí)際情況一味蠻干,不懂得變通,費(fèi)力不討好的人。
“關(guān)鍵時刻掉鏈子?!?/p>
是指事前準(zhǔn)備不足的人,真正臨場時總會出差錯,而且特別的不合時宜。
“你把人愁倒哩!”
這是蘭州人遇到做事不靠譜,但問題又不大的人時,比較婉轉(zhuǎn)表示不支持的說法。熟人之間說話也常用這一句來半開玩笑。
“教下的曲兒不得唱?!?/p>
這是說做事要有自己的主張,完全照本宣科是行不通的。
“頭破嘮不在一半斧頭?!?/p>
比喻事情已經(jīng)糟糕了就不在乎多一些小的麻煩。
“尿不到一個壺里?!?/p>
是指兩個人之間意見分歧很大,沒有辦法彌合在一起。與之意思相近的如“揭不起牌”,諧音“結(jié)不起派”。
“豆腐攪成肉價錢?!?/p>
這是比喻做事不善于計劃成本,付出過高代價的意思。類似表達(dá)有“驢價大過馬價了”。
這些俚語都具有很強(qiáng)的表現(xiàn)力而且富有哲理。其實(shí)蘭州話里面也有很多勸人向善的俚語,比如“脹飯吃得哩,脹話說不得?!币馑际钦f話一定要留余地,不要說過頭,否則就可能作繭自縛。再比如“寧給明白人牽馬拽鐙,不給糊涂人出謀定計?!保靼兹艘沧鳌昂脻h子”,糊涂人也作“囊尕慫”),就告訴人們要正確選擇給予付出的對象,免得出力不討好。告誡人們不要起損人利己之心時有一句話“人有曲曲心,天有拐把路”,就可稱是警世良言。告誡公職人員廉潔從政的格言“使官錢、喝冷酒,有得難受在后頭,現(xiàn)在不受將來受”,就值得當(dāng)下為官者警醒。
下面再列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俚語,蘭州人一看會心一笑,不用解釋了:
人比人沒活頭,驢比驢沒馱頭
猴娃子不上竿竿子,多敲著幾哈羅羅子
師傅不高,教哈的徒弟拉腰
來路的沙子壓不住本地的土
老天爺下紗帽,你也得把頭伸出去
前車碾開路,后車不沾泥
有牙的沒鍋盔,有鍋盔的沒牙
各顧各,沒耽擱
當(dāng)中睡覺不拉氈
個家的娃娃個家抱
屎爬子不要笑話炭渣子
夾的嗩吶丟盹哩
做下欠灰的饃饃了
有氣的風(fēng)匣,不在啪嗒
有肉的包子不在褶褶子多
正做的不做,茶里頭調(diào)醋
有賊心沒有賊膽
鄉(xiāng)里人進(jìn)城,不是丟人就是送銅
想富著把窮耽擱了
踏住脖子了割嗉子
倒不過棱子
死驢子不怕狼扯
打黃牛驚黑牛
斗大的麥子磨眼里過
溜溝子溜到痔瘡上
不養(yǎng)娃不知道肚子疼
死狗扶不上墻
死沒力氣好打仗
死人頭上學(xué)待詔(“待詔”是古代官方對理發(fā)匠的稱謂)
三十年等著個閏臘月
石頭大了彎著走
砂鍋不離井口破,只要你來的回數(shù)多
滿瓶子不響,半瓶子咣當(dāng)
歇后語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語,后一部分起“后襯”的作用,像謎底,相互連貫十分自然貼切,是一種短小、風(fēng)趣、形象的語句。蘭州方言中有很多精彩的歇后語,更為蘭州話增添了精妙的表達(dá)意境。常用的有:
“糜面打糨子——再不燃”
“燃”是“黏”字的讀音,蘭州人把聯(lián)絡(luò)、交往叫做“燃”。糜子磨成的面粉沒有黏性,是不能用來打“糨子”(糨糊)的,這是表示劃清界限、不予合作的意思。也作“包谷面搽糨子,沒染”。
“崔家崖的獅子——把恒勁做下嘮”
崔家崖人獅子舞得好。一年元宵節(jié)在轅門耍社火,扮獅子的人褲帶斷了,無法下場,擺好架子不敢動,形容長時間地擺架子。
“跌到河里的娃娃不能撈——撈上來還得要衣服”
這是說做好事也得區(qū)分場合與對象,要不然做了好事反而給自己招來不必要麻煩的意思。也指某些人不知感恩,反而貪得無厭,得寸進(jìn)尺。
“癩蛤蟆跳門檻——又蹾尻(溝)子又傷臉”
這是指追求的目標(biāo)過高或者過于貪功而導(dǎo)致多頭失敗的意思。它和“癩蛤蟆想吃天鵝肉”意思相近,但卻表達(dá)得更生動、更透徹一些。
還有一些歇后語也是當(dāng)?shù)厝硕炷茉數(shù)?,比如?/p>
阿干鎮(zhèn)的瓦鍋?zhàn)印惶滓惶椎?/p>
癩蛤蟆鉆臼窩子——尋著尋著挨錘子哩
棺材頭上放屁——給死人脹氣著哩
磕一個頭放兩個屁——行善沒有缺德多
木匠的斧頭——偏刃子砍
麻婆子照鏡子——自找難看
搟杖上挑抹布——表示哪一國旗幟
甘草店的壁虱——倒吃客
陜西的麥子——旋黃旋割
鐵匠的家什——旋打旋相
精腳片子踢石頭——挨疼著耍脆哩
豁峴里的芨芨——哪面風(fēng)大往哪面倒
砂鍋?zhàn)訐v蒜——一錘子的買賣
黃瓜打驢——半截子斷了
瞎子拉胡胡——自顧自(吱咕吱)
煙洞里繞(招)手哩——黑成炭了
歌謠一般多為孩子們編唱,包含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風(fēng)土人情,內(nèi)容多表達(dá)了一些生產(chǎn)生活中的趣事。蘭州歌謠除了體現(xiàn)蘭州本土風(fēng)情之外,還蘊(yùn)含有蘭州方言的韻味,值得反復(fù)詠唱,仔細(xì)品味。
《雨大大的下》
雨,雨,大大地下,
黃米麥子五十大。
蒸下的饃饃車轱轆大。
快下雨時,兒童們往往在院落或空地上拍手唱這首兒歌。其中的“黃米麥子五十大”指一斗黃米(糜子脫皮后的米)或麥子值五十枚銅元(“大”,量詞,指一枚硬幣),喻糧食豐收而價廉。
《我在場上曬糜子》
我在場上曬糜子,
雀兒偷著吃糜子。
我把雀兒一胡墼(土塊),
雀兒把我“嘣”“嘣”兩蹄子。
《月亮月亮光光》
月亮月亮光光,
貓兒跳到缸上。
缸上一塊肉肉,
貓兒吃上不咳嗽。
月亮月亮光光,
貓兒跳到缸上。
缸扳掉,油倒掉,
我媽打著不要了。
《翻油果》
油果、油果、翻油果,翻不過了跳黃河,
黃河干了,
杏皮子酸了。
這是兒童們玩手拉手鉆頭翻轉(zhuǎn)的一種游戲時所唱的兒歌。
《尕當(dāng)尕》
尕當(dāng)尕,羅面面,
阿舅來了做飯飯。
搟白面,舍不得,
搟黑面,丟人哩。
搟豆面,粘案板。
殺母雞,下蛋哩,
殺公雞,叫鳴哩。
殺狗哩,阿舅聽著就走哩。
尕當(dāng)尕,踩盒子,
鄉(xiāng)里來了個老婆子。
腳又大,嘴又歪,
溝子(屁股)像個水磨臺。
“尕當(dāng)尕”是兒童們坐在一起,對面雙手相握,拉來拉去玩耍時唱的歌。
《拍花花手》
拍花花手,打連秋(秋千),
你彈弦子我喝酒。
姑娘會打扮,
絲線簾子綰纂纂。
墨色袍子紅臉蛋,
尕尕腳兒兩點(diǎn)點(diǎn)。
前頭梳了個墨鬏鬏,
后頭梳了個彩鶴樓。
彩鶴樓上喝酒哩,
打掉杯子賴狗哩。
《催眠曲》
我的娃娃乖乖,
醒來了抓個齋齋(小蟲子)。
我的娃娃悄悄(不要哭),醒來了給個棗棗。
我的娃娃睡著著,
醒來了烙個油饃饃。
(編輯:魏 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