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 虹
(南開大學(xué) 歷史學(xué)院,天津 300350)
其中,石永士與王素芳二人在《燕國貨幣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4]一文中,首次針對出土的刀幣進行了類型學(xué)分析,并在對刀幣年代發(fā)展演變狀況進行探討的基礎(chǔ)上,對不同類型刀幣上的“”字進行了釋讀。此文對“”字說的形成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可惜未能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
石、王二人的研究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啟發(fā)了冀小軍。冀小軍在《戰(zhàn)國時期燕國貨幣上的“”字》[5]一文中,將不同形式的“”字寫法分為五式,并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分析論證。冀文的研究方式,不失為考釋燕刀幣面文的一種創(chuàng)新。
出于特定的書寫目的,陳夢家未能在《西周銅器斷代》[1]一文中闡釋將“”釋為“”的具體依據(jù),而是在文中將主要筆墨用于探討西周銅器(主要為禮器);同樣,楊寬的《戰(zhàn)國史》[2]也未深入探討該字為何釋讀為“”。
冀文首次突破了前人就單個字符展開論證的方式,他將形態(tài)各異的燕國刀幣上的面文“”分為五式,再以Ⅰ式為例,將字形拆為“”和“”兩部分,進而指出前者為“日”,后者為“女”()的變體,得出“”應(yīng)釋讀為“”的結(jié)論,并認為其他各式的字形均為Ⅰ式的簡寫或變體。筆者贊同其研究思路,但認為該文仍有不足之處,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冀文并未完全掌握“”的全部形式。如《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9(]下文簡稱《大系》)中仍有很多不在這五式之內(nèi)的字形,比如:“”(《大系》2950),“”(《大系》2954),“”(《大系》2992),“”(《大系》3149),“”(《大系》3581),同時,還有少數(shù)銘文存在加“”的情況,如“”(《大系》3002),“”(《大系》3032),“”(《大系》3312)等,這些均同屬“”字無疑,但文章討論完所分五式后,并未對其他特殊面文予以考釋和說明。
(一)燕刀幣面文字形分類及補釋
根據(jù)《大系》《古錢大辭典》[10(]下文簡稱《辭典》)和《歷代古錢圖說》[11(]下文簡稱《圖說》)中的圖錄,可先將燕刀幣面文無“”的分為四式(圖一)。
Ⅱ、Ⅲ、Ⅳ式燕刀幣面文基本一致,只是在書寫風(fēng)格上略有不同,與Ⅰ式面文僅有一筆之差。冀小軍曾直接指出,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在于Ⅰ式面文“女”旁省去一筆,并變體產(chǎn)生其他形式[5]。但是筆者認為這種推斷顯得過于直接,并未能從根本上予以解釋,因此,還應(yīng)作進一步說明。實際上,Ⅰ式中的“”與“”,僅在《辭典》中有兩三枚而已,相對于其他字形而言,屬于孤例。另外,Ⅰ式字形與其他三式字形間的早晚關(guān)系并不清晰,是否存在相互間的字形變化有待于印證。因此,對于其余各式字體的釋讀,尚需詳加考證,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向,仍需從“”字入手。
圖一 燕刀幣面文字形分類一覽表
實際上,在很多鑄幣銘文中,“女”字在做偏旁時經(jīng)常存在省筆現(xiàn)象。以《大系》為例,1248號布幣中“安”作“”,字中的“女”為“”,當是“”之??;而1269號布幣中“安”字作“”,其“女”省作“”形。由此可見,在貨幣銘文中,作為偏旁的“女”字既存在省去中間一筆的情況,也存在省去側(cè)面一筆的情況。而再次對照《大系》1259號布幣中偏旁“”與1279號布幣偏旁“”,可以知道,貨幣銘文中“女”字外側(cè)一筆既可以向上延,又可以向下延。據(jù)此,若將“女”之省筆“”向?qū)?cè)翻轉(zhuǎn),則可成為“”,實際上也就是燕刀幣面文上的“”。進而可知,“”實為“女”字簡筆之變形,其與“日”之簡筆組合成為“”字,即“”,為“”之簡體。至此,第Ⅱ、Ⅲ、Ⅳ式燕刀幣面皆可以解讀為“”。
(二)特殊燕刀幣面文的考釋及說明
除了前文考釋的較為普遍的四式燕刀幣面文外,還存在著一定數(shù)量的特殊字形??傮w來看,這種“特殊性”主要存在兩種情況,一是由于字形差異造成的,二是因錢范制作和錢幣澆鑄工藝而產(chǎn)生。另外,有極個別情況是受前兩種因素綜合影響的結(jié)果。其分別為:
1.偏旁未省或變體情況
2.鑄錢過程中形成的特殊字體
由于刀幣的制造需要經(jīng)過多重工序,其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環(huán)節(jié)當為錢范的制作和刀幣的澆鑄。在錢范的制作過程中,工匠對于母范的制版工作直接決定著鑄幣的銘文與圖案。由于鑄幣地點、工匠和時代的差異,形成了某些相對特殊的刀幣面文,如“”(《大系》2590),“”(《大 系》2954),“”(《大 系》2984),“”(《大 系》2992),“”(《大 系》3006)等,均屬于此類情況。
其中,一個常見的原因在于燕刀幣寬度相對較窄,有時字形會超出刀身外廓而出現(xiàn)斷筆的現(xiàn)象[4]。面文“”(《大系》2950)和“”(《大系》2954)均屬于此類情況,從刀幣拓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較窄的刀身成為造成刀幣面文出現(xiàn)不閉合和斷筆的重要原因(圖二)。
除了刀身外廓的限制外,制范時刻字匠人的書寫風(fēng)格也是造成某些特殊“”字的重要因素。據(jù)仔細觀察,基本可以認定“”(《大系》2984)和“”(《大系》3006)這種“女”旁左側(cè)不閉合的情況,是出于快速刻劃而造成的特殊字體。同時,“”形字符的產(chǎn)生也可能是因為上側(cè)起筆處較淺,致使?jié)茶T成形后面文筆劃連接處出現(xiàn)了“斷筆”。
3.多重因素所造成的異體情況
除了上述較為常見的特殊燕刀幣面文外,還有個別字形是多重因素造成的,如“”(《大系》3032)。此字既存在斷筆情況,又應(yīng)用了“日”字的“”形式,此類字形較其他形式的“”字較為特殊,發(fā)現(xiàn)數(shù)量也很少。
圖二 燕刀幣銘文斷筆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特殊字形的釋讀,并不能簡單地用某一式“”的簡寫或變體來解釋,而是需要根據(jù)具體的字形,并結(jié)合燕刀幣的鑄造工藝來進行多方考證。盡管燕刀幣面文形式多變,但經(jīng)考證,均可認定其確為“”字無疑。
燕刀幣面文考釋之爭,堪稱古錢幣領(lǐng)域最受重視和最為復(fù)雜的學(xué)術(shù)問題,經(jīng)過半個多世紀的爭論,已先后產(chǎn)生多種學(xué)說,引發(fā)了古泉學(xué)界、古文字學(xué)界和考古學(xué)界等多方面的熱烈討論,其重要性不辯自明。自20世紀50年代“”字說提出,此觀點不斷受到重視,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通過分析,本文認為貨幣面文既與書寫文字密切相關(guān),同時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字形受地域、時代、制范、澆鑄、磨損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甚至有些貨幣還存在當世私鑄和后世偽造、改刻的情況。無論我們持何種觀點,這些因素都是我們在考釋泉貨銘文時需要面對和注意的情況。
[1]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J].考古學(xué)報,1955(2).
[2]楊寬.戰(zhàn)國史: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111.
[3]朱活.古錢新探[M].濟南:齊魯書社,1984:157.
[4]石永士,王素芳.燕國貨幣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G]//中國錢幣學(xué)會.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二輯.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2.
[7]王海航.非為明刀,實為燕刀[J].文物春秋,1992(1).
[8]盧巖.說燕國泉貨面文的所謂“明”字[J].中原文物,2012(1).
[9]汪慶正.中國歷代貨幣大系:先秦貨幣[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10]丁福保.古錢大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1]馬定祥.歷代古錢圖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2]馬承源.商周青銅器銘文選: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13]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四[M].北京:中華書局,199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