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君
關于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相關分析
●柳君
本文通過分析研究了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涵義及其特點,重點分析了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大學生社交焦慮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希望可以為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有關參考,進而促進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社會支持;人際信任;大學生;社交焦慮
社會交往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社交焦慮是常見的社會交往障礙之一。很多相關研究表明,社交焦慮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工作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大學生作為即將步入社會的特殊群體,在大學階段階段學生也容易出現(xiàn)各種心理的矛盾與沖突,導致各種心理問題,所以對該群體的社會焦慮進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社會支持的定義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從社會互動關系來定義,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這種聯(lián)系是客觀存在的或者是人們所能感知到的。社會支持是社會關系的互動,并不是單向的關懷和幫助,人們能與其他人進行交流、被關心、被接納等等,并在自己需要的時候可以給與幫助;第二類,從社會行為性質來定義,社會支持是一種能夠促進扶持、幫助或支撐的行為或者過程,是個體對他人的社會需求的反應,是一種在不社會環(huán)境中促進人類發(fā)展的力量和因素;第三類,從社會資源作用來定義,社會支持被視為對個體處理緊張事件問題的一種潛在的資源,通過社會關系,個體與他人或者全體之間可以互換的社會資源。目前國內對大學生社會支持影響因素的研究比較集中在性別因素、專業(yè)因素、年級因素、生源因素、人格因素。
在心理學領域,最早的對信任進行研究的是Deutsch。Deutsch通過囚犯困境試驗對信任進行了研究,該項研究作為人際信任的經典研究之一。Deutsch從人際關系層面得出,信任是一種對境界的反應,境界作為刺激決定了個體的心理和行為。兩個人之間的信任程度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改變,當雙方都信任對方的情況下,通過共同的努力會實現(xiàn)利益的最大化。在隨后的研究中,各個心理研究者們逐漸將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了與社會發(fā)展聯(lián)系更密切的人際信任上。在對人際信任的研究中,研究者們將個體對事件的信任排除了研究對象的范圍,將人際信任的研究對象特指為對他人或者其他群體的信任[1]。人際信任的測量方法主要有實驗法和問卷法兩種。實驗法是指通過創(chuàng)設模擬或真實情景來控制各種變量以觀察其對人際信任的影響,例如博弈的辦法,這種方法是測量人際信任最常用的方法;問卷法實施起來比較簡潔,信效度也很高,是測量人際信任應用最廣的方法。
焦慮是一種普遍存在的人類體驗,它會表現(xiàn)出緊張、憂慮、擔心等主觀感受,心跳、腸胃不適等不同程度的軀體反應,臉紅、發(fā)熱等外部表現(xiàn)。一定水平的焦慮有利于幫助個體保持身心健康,但是如果個體長期處于過度的焦慮中,極有可能會對個體的身心帶來不利的影響,甚至會干擾個體的日常生活,損害個體的身心健康。目前,用于測量社會焦慮的量表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側重于對被試主觀體驗的評估,包括懼怕否定評價量表、交往焦慮量表;另一類是側重于公式評定個體的主觀體驗和行為表現(xiàn),例如,社交回避與苦惱量表、演講者信心自評量表等等。
相關研究表示,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會因為性別、學科、生源地等方面的差異,會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社會焦慮狀況。第一,性別之間的差異,一般男生的社交焦慮都會高于女生。之前世界各國間對女性的看法都認為女性依賴性強、易激動、懦弱,從而產生偏見而引起其焦慮心理及自卑心理的產生。但現(xiàn)在,社會里女權的獨立和觀念的解放,女性的心理素質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強,特別是在社交方面;第二,在學科方面,理科生的社交焦慮程度較高于文科學生。主要是由于文科生專業(yè)的特點,他們更擅長人際溝通,理科生在平常由于學習壓力大,沒有太多的機會去建立和維護人際關系;第三,在生源地方面,農村來的學生的社交焦慮高于城市里的學生,原因可能是城市里的學生從小接觸的環(huán)境和事物比農村來的學生要多,參加的活動和接觸的人要豐富于農村的學生,而農村的學生因為條件的限制,不太善于交際。
人際信任是影響社交焦慮的重要因素,在大學生的日常人際交往中,人際信任感和社交焦慮之間是存在負相關的,即如果對他人的信任感越高,自身的社交焦慮就會影響降低,如果對他人的信任感比較低,那相應的社交焦慮就會變的比較高。換句話來說,就是如果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是不信任任何人,那么其內心的焦慮會表現(xiàn)在自己的社交行為上,不利于個體的行為影響,如果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學生之間具有親密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個體緩解不良的壓力。所以,良好的人際信任環(huán)境可以有效改善大學生個體之間的社交焦慮,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有很大的積極作用。同時大學生本身也應該加強自己的人際溝通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防止社交焦慮[2]。
現(xiàn)在大學生正處在和社會接軌的階段,在這段時間里,大學生面臨著學業(yè)、工作、感情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很多問題。在大學生面對這些問題時,他們會從其他人那里得到相應的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如果得到的精神支持和物質支持相對較多的話,其個人的社交焦慮就會明顯降低。對于大學生這個特殊群體來說,只有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質和防御機制,才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大學生的社交焦慮。此外,在大學生在面臨社交問題時,要有效結合客觀支持和主管支持,盡量降低社交焦慮帶來的各種危害,從而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大學生社交焦慮與人際信任和社會支持均存在著負相關,社會支持對社交焦慮有良好的負預測作用,所以,社會焦慮不利于大學生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的建立,相關人員輔導人員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大學生存在的社交焦慮問題,并根據(jù)大學生的性別、專業(yè)、年級、生源、人格等多方面不占優(yōu)勢的大學生給予更多的關心,可以開展不同形式的活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提高大學生的社交能力。
(作者單位:湖北警官學院)
[1]楊穎思.大學生人際信任、互惠與求助的關系[D].廣西師范大學,2016.
[2]周相宜.社會支持、人際信任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相關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10: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