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麗萍,趙 婧
(山西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山西 太原 030031)
蘆筍學名石刁柏(Asparagus officinalis L.),是百合科天門冬屬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蘆筍質地細膩,纖維柔軟,是一種高檔營養(yǎng)保健蔬菜[1-3]。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蘆筍生產國[4],山西省蘆筍面積穩(wěn)定在2萬hm2左右,是我國的蘆筍生產大省,蘆筍年產量在30萬t左右,產值達30億元,年出口量在20萬t以上,在全省出口創(chuàng)匯農產品中占有重要地位[5]。其中,山西省的白蘆筍種植面積約0.7萬hm2,綠蘆筍約1.3萬hm2。
近年來,由于蘆筍莖枯病和木蠹蛾的嚴重發(fā)生,造成蘆筍產量和品質迅速下降,對莖枯病和蘆筍木蠹蛾的防治常造成農藥殘留超標、蘆筍價格降低、市場銷售不暢,因而蘆筍種植效益顯著下滑;另外,栽培管理過程中,品種選擇、育苗方法、種植密度、水肥管理等環(huán)節(jié)都直接影響著蘆筍的產量和品質。為此,2010-2015年,以山西省蘆筍主產區(qū)——運城地區(qū)為試點,開展了蘆筍新品種比較試驗和蘆筍集約化育苗關鍵技術及合理密植、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留母莖采收等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適宜山西省氣候條件的無公害綠蘆筍栽培技術體系。采用該技術,蘆筍定植第2年即可采筍、產生經(jīng)濟效益,所采鮮筍品質優(yōu)、產量高,可達到蔬菜無公害標準。以該技術為核心,制定的山西省地方標準DB14/T 940—2014《無公害綠蘆筍生產技術規(guī)程》,已經(jīng)山西省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審核通過,于2014年12月25日發(fā)布,2015年1月25日實施,該技術規(guī)程主要內容如下。
選用優(yōu)質、抗(耐)病、豐產、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商品性好、性狀一致的雜交1代新品種,如冠軍、圣騎士、豐特利等。要求種子純度≥95%,凈度≥97%,發(fā)芽率≥80%,含水量≤8%。
根據(jù)定植時間前推50~65 d。
栽植667 m2蘆筍的用種量為50 g左右,穴盤育苗需要苗床10 m2。
采用穴盤育苗方式,選用口徑5 cm左右、深度8~10 cm的穴盤,采用蔬菜育苗專用基質或自制營養(yǎng)土。營養(yǎng)土一般采用非種植蘆筍及百合科作物的優(yōu)質過篩園土和腐熟有機肥配制而成,客土和腐熟有機肥的比例為3∶1(體積比)。每立方米營養(yǎng)土或未消毒基質用300 g多菌靈充分拌勻后裝盤。
采用溫湯浸種法進行種子消毒。先將蘆筍種子放在55~58 ℃熱水中浸泡20 min,并不停攪拌至水溫降低到35 ℃時停止。水溫保持在25 ℃左右浸泡48 h,浸泡期間用30~35 ℃的溫水清洗3~4次,使種子充分吸水膨脹。浸泡后將水濾出,用干凈紗布包好保濕,置于25~28 ℃的溫度下催芽3~5 d。催芽期間每天用25 ℃左右溫水淋洗1~2次,20%~30%的種子露白時即可播種。
穴盤中每穴播種1粒經(jīng)過催芽的種子,播后覆土1.0~1.5 cm,整齊擺放到苗床上。采用噴霧器噴水,直至基質完全浸透,之后覆膜保溫保濕。
苗期管理應以調節(jié)溫濕度、適時施肥、防治病蟲害為中心。出苗前,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溫度不低于12 ℃。當幼苗出土70%左右時揭開地膜。出苗后,白天溫度控制在25~30 ℃,夜間溫度不低于10 ℃。勤澆水,長期保持苗床見干見濕。萌發(fā)第2莖后,每10~15 d噴施1次0.5%的尿素+磷酸二氫鉀水溶液補充養(yǎng)分。及時拔除雜草,采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防治蚜蟲危害,采用50%辛硫磷乳油1 500倍液防治十四點負泥蟲危害。幼苗株高20~25 cm、3~5支地上莖、5~7條肉質根時,通風降溫煉苗5~7 d。
春晚霜結束到秋早霜前的60~80 d均可定植。
定植溝方向盡可能與當?shù)厣L季節(jié)風向平行。按行距140 cm開溝,溝深40 cm,溝寬50 cm。每667 m2溝施腐熟的農家肥3~5 m3,氮、磷、鉀復合肥50 kg,與回填土混勻后回填溝內,然后澆水沉實,使定植溝深度約10 cm。
株距25~28 cm,667 m2定植1 700~1 900株。
大小苗要分類定植。定植深度為筍苗鱗莖盤低于定植溝表面13~15 cm,覆土4~5 cm。定植后及時澆足定植水,5~7 d后澆緩苗水。
定植緩苗后,結合中耕除草逐步填平定植溝。
4.2.1 萌動期管理
蘆筍萌動期一般在3月中旬-4月中旬,此時應注意在植筍行上培土,高度10 cm左右。
4.2.2 采筍期管理
采筍時間:采筍期一般在4月中旬-9月下旬。第1年采收20~30 d后開始留莖,隨著筍齡增大,以后每年延長20~30 d。
肥料管理:采筍期間根據(jù)土壤肥力、生育時期和生長狀況追肥2~3次,每667 m2施氮、磷、鉀復合肥50 kg,施肥后澆水。
水分管理:應根據(jù)田間降雨、土質、地下水位、空氣和土壤濕度狀況適時澆水。留母莖前采筍時,土壤相對濕度宜在60%左右;留母莖期采筍時,土壤相對濕度宜在70%左右;停止采筍后留莖期,土壤相對濕度宜保持在50%左右。
植株調整:每穴留6~8支的健壯母莖,9月中旬以后長出的幼莖全部采收。主莖高至1.2 m時及時打頂,以防倒伏。
4.2.3 休眠期管理
休眠期時間為10月上中旬至翌年3月上中旬。地上部分枯死后,應將枯枝、落葉清理干凈,帶出筍田,深埋處理并進行清園。清園后,深施1次基肥,每667 m2施農家肥3~5 m3和復合肥50 kg,如土壤干旱需及時澆水。
5.1.1 農業(yè)防治
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壯苗,增施鉀肥,提高蘆筍植株的抗逆性。合理密植和疏株,保證田間通風透光。適時澆水,控制田間土壤濕度,減少病菌繁殖與侵染。及時拔除病株,冬季徹底清園,切斷病菌傳播途徑。
5.1.2 化學防治
莖枯病防治:停止采筍后,在母莖新枝展開前、株高20 cm左右時,每5~7 d,施用50%多菌靈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水分散粒劑1 000~1 500倍液、或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 500~1 800倍液、或40%雙胍三辛烷基苯磺酸鹽可濕性粉劑800~1 000倍液噴霧,連續(xù)用藥3~5次。
根腐病防治:每5~7 d,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灌根,連續(xù)灌根2~3次。
5.2.1 木蠹蛾防治
農業(yè)防治:4月上旬-6月上旬是蘆筍木蠹蛾羽化期,采用田間挖繭滅蛹,可減少蟲源。
物理防治:4月上旬-6月上旬,每2 000 m2筍田安置1臺頻振殺蟲燈,燈管距地面高度1.5 m左右,每天早晨天亮之前清除集蟲袋內和周圍聚集的成蟲;或按照紅糖、醋、水質量比1∶2∶10的比例配制糖醋液,每667 m2放置5~6盆。
生物防治:利用蘆筍木蠹蛾性誘芯誘殺成蟲,每667 m2放置5~6盆,定期更換。
化學防治:在蘆筍停采期,發(fā)現(xiàn)木蠹蛾時,用50%辛硫磷乳油600倍液順蘆筍莖基淋藥(用去掉噴頭的噴霧器),或1.8%阿維菌素微乳油500~800倍液灌根,每株用量10 mL。
5.2.2 十四點負泥蟲防治
農業(yè)防治:冬前或翌春及時清除筍田枯枝落葉,拔除枯莖,集中燒毀,消滅越冬成蟲。
化學防治:十四點負泥蟲成蟲出土盛期,用50%的辛硫磷微乳油1 500倍液、或用0.6%苦參煙堿醇1 000倍液、或2.5%高效氟氯菊酯微乳油1 000倍液噴霧防治。
定植第2年蘆筍進入采筍期,4-5月開始采收,每天早晚各采1次。5月下旬開始留母莖采收,每株留足6~8支健壯母莖,其余嫩莖全部采收。采后暫時存放在陰涼處,并注意降溫、保濕。
[1]付婕,谷建田,范雙喜.不同品種蘆筍主要營養(yǎng)品質研究[J].北京農學院學報,2006,21(3):26-28.
[2]李書華.蘆筍一年生快速高產M-N-W栽培法[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12-14.
[3]陳光宇,羅紹春,占豐溪,等.南方風沙化土地種植蘆筍對土壤肥力的影響[J].江西農業(yè)學報,2002,14(2):58-61.
[4]陳光宇.中國蘆筍研究與產業(yè)發(fā)展[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出版社,2010:220-222.
[5]毛麗萍,巫東堂,馬蓉麗,等.冷涼區(qū)優(yōu)質高效蘆筍栽培技術[J].蔬菜,2014(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