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芳,徐 進,李新旭,趙 鶴,張海芳,何曉萌
(1.北京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北京 100029;2.大興區(qū)農業(yè)技術示范站,北京 102615)
椰糠由于成本較低、理化性狀良好、取材天然、不污染環(huán)境等特性逐漸成為重要的無土栽培基質。目前,國內椰糠栽培方式眾多,主栽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支架式栽培、槽式栽培、袋式栽培等,不同的椰糠栽培方式各有利弊,例如:支架式栽培有利于規(guī)模化、標準化管理,但是成本相對較高,槽式栽培與袋式栽培的成本均較低,但是不利于標準化管理。目前,支架式、槽式及袋式栽培對番茄生長發(fā)育以及水分利用率等方面的影響均尚不清楚,并且尚無標準統(tǒng)一的灌溉方案。試驗研究了日光溫室條件下不同椰糠栽培方式對番茄生長發(fā)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以期為生產(chǎn)提供有益參考。
供試番茄品種為金冠28號,試驗椰糠及栽培方式見表1,試驗肥料來自上海永通肥料公司。
試驗地點為北京市大興區(qū)農業(yè)技術示范站,于2016年1月2日播種育苗,2月22日定植,定植株距20 cm,行距1.5 m。在日光溫室椰糠栽培條件下,設置3種栽培方式(支架式、槽式、袋式)處理,3次重復。
灌溉選擇以色列全自動比例施肥器,參照國內連棟溫室灌溉思路設定自動灌溉時間及灌水量(表2),生產(chǎn)中根據(jù)天氣情況和植株不同生育期調整灌溉策略,回液量一般保持在10%~25%。
表1 不同栽培方式情況
表2 日光溫室番茄椰糠栽培分期灌溉策略
1.3.1 記錄每次澆灌的灌水量、灌水時間、回液量。
1.3.2 觀測記錄番茄生長物候期,分別記錄苗床期(播種至定植)、苗期(定植至第1穗花開花)、開花期(第1穗花開花至第1穗果坐果)、坐果期(第1穗果坐果至果實成熟)、采收期(第1穗果實成熟至采收結束)的起始時間。番茄開花期、坐果期及成熟期的觀測方法為各處理每重復隨機選取20株植株并掛牌記錄,按下列標準對第1穗果實進行觀察記錄,并計算每個生育期的平均時間。
開花時間:同一位層上的花開放,栽培群體內有50%以上的植株均達到此標準。番茄第1穗花開花時間為有50%植株第1穗花開放的時間。
坐果時間:番茄果實坐住以果實直徑達到1 cm左右為準。當群體內有50%第1穗果實坐住,即為第1穗果的坐果時間。
成熟標準:果實膨大停止,表面全部轉紅,果肉變軟。觀測群體內50%果實達此標準的日期為成熟時間。
1.3.3 定植后各處理每個重復隨機選取15株植株,要求不要太靠近邊界,拴上標牌,記上編號,定株連續(xù)定期觀測株高和葉片數(shù)的生長情況,間隔7~10 d,觀測標準如下:
株高:從番茄根部到頂端生長點的高度。
葉片數(shù):從定植開始測量植株新生的葉片數(shù)量,直至拉秧。
1.3.4 觀測單株開花穗數(shù)及單株坐果穗數(shù),分別統(tǒng)計每株掛牌番茄的產(chǎn)量,并折算成667 m2產(chǎn)量,其中畸形果和商品果分別記錄。
數(shù)據(jù)處理及分析采用Excel 2013及SPSS 19.0軟件進行,采用最小顯著性差異法(LSD法)進行多重比較。
由表3可知,番茄播種后可分為幾個不同時期,以支架式栽培為例,1月2日到2月21日、2月22日到3月3日、3月4日到3月16日、3月17日到4月28日、4月29日到7月4日分別對應番茄的苗床期、苗期、開花期、坐果期、采收期5個物候期。支架式栽培的番茄坐果期的時間均比其他2種方式縮短,且采收期延長了4~6 d,具有明顯優(yōu)勢;槽式栽培的開花坐果時間較晚,但坐果期較短,采收期比袋式栽培多2 d;袋式栽培的果實坐果期較長,采收期時間短,表現(xiàn)較差。
由表4可知,番茄定植后各處理的株高、葉片數(shù)、日均灌水量均快速增長,其中,株高在坐果期的增長速度最大,葉片數(shù)在苗期和坐果期2個時期的增長速度最大,日均灌水量在采收期最大。番茄定植后的各個時期中,槽式栽培的番茄累積株高、株高日增量、累積葉片數(shù)均大于其他2種方式,但最終累積灌水量少于袋式栽培,日均灌水量大于支架式栽培而小于袋式栽培。拉秧時槽式栽培的番茄累積株高和累積葉片數(shù)分別為273.35 cm和32.59片,累積灌水量為154.67 L/株,平均株高每增加1 cm耗水0.57 L,葉片每增加1片耗水4.75 L;支架式栽培的番茄累積株高和累積葉片數(shù)與袋式栽培差異不大,但是支架式栽培平均株高每增加1 cm耗水0.57 L,葉片每增加1片耗水4.71 L,而袋式栽培平均株高每增加1 cm耗水0.67 L,葉片每增加1片耗水5.42 L。因此,袋式栽培每增加單位株高和葉片數(shù)耗水量最多,支架式栽培與槽式栽培耗水量差異不大。
表3 不同椰糠栽培方式對番茄物候期的影響
由表5可知,不同栽培方式下,番茄單株開花穗數(shù)和坐果穗數(shù)均為6個,但產(chǎn)量有所差異。槽式栽培處理的折合667 m2產(chǎn)量和單株產(chǎn)量最高,分別為8 237.45 kg和3.58 kg,袋式栽培處理次之,支架式栽培處理產(chǎn)量最低。結合灌水量分析,槽式栽培的每立方米水產(chǎn)出顯著高于其他2種栽培方式,為23.15 kg,支架式栽培處理次之,袋式栽培處理最低;槽式栽培每形成1 kg番茄所需灌水量最少,需要43.20 L,分別比支架式和袋式栽培節(jié)約用水23.39%與30.96%。因此,綜合考慮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率,槽式栽培處理表現(xiàn)較好。
表4 不同椰糠栽培方式對番茄生長及灌水量的影響
表5 不同椰糠栽培方式對番茄果實發(fā)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
在日光溫室條件下,采用支架式、槽式、袋式3種椰糠栽培方式栽培番茄,設置回液量保持在10%~25%,綜合考慮各指標的情況,結果表明:槽式栽培的綜合表現(xiàn)較好,生產(chǎn)效益較為明顯。具體表現(xiàn)為番茄開花、坐果、果實成熟及采收期較為適中,定植后期番茄株高及葉片數(shù)生長速率最快,同時平均每增加單位株高和葉片數(shù)的耗水量較少,折合667 m2產(chǎn)量及每立方米水產(chǎn)出均顯著大于其他2種栽培方式。
另一方面,不同栽培方式對水分的自然蒸騰、蒸發(fā)流失以及肥料利用率均有一定的影響,需要進一步研究。同時,槽式栽培的最佳灌水量也需要進一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