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宇軍,張素平,張文勝,黃劍鋒,何國平
(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廣東 廣州 510315)
青秀是廣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院育成的蒲瓜(亦稱瓠瓜)雜交一代新品種,具早熟、優(yōu)質、高產、商品性好等特點,已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示范推廣,適宜華南地區(qū)露地早春及秋季栽培。
葉深綠色,以側蔓結果為主,第8節(jié)主蔓著生子蔓的第1節(jié)即可發(fā)生雌花,雌性強,坐果性強,果形短圓柱[1],瓜蒂部鈍圓,上下端粗細均勻,長約22 cm,橫徑8 cm,單果質量約1.0 kg,表皮深綠色,光澤強,密生短茸毛,果肉白色,質嫩味微甜,品質佳,適合出口及內銷,667 m2產量3 500 kg以上。
廣州地區(qū)1—2月進行春播,7月下旬—8月秋播。春種要防寒育苗,播種前先浸種催芽;秋植可育苗移栽,也可直播。
忌連作。廣州地區(qū)降雨量大而集中,應選擇排灌方便、肥力中等或以上的地塊起高壟栽培。施足基肥,一般每667 m2施精制有機肥100~150 kg、三元復合肥50 kg,覆蓋地膜,有條件的安裝膜下滴灌系統(tǒng)。
植株長至2~3片真葉,春季氣溫穩(wěn)定通過12 ℃以上可適時移植,秋季選擇下午移植,密度隨栽培形式不同而異:“人字”架栽培一般在1.8~2.0 m(包溝)寬的畦面上種植2行,株距80~100 cm,667m2約種植800株;平棚栽培4.0~5.0 m(包溝)起2畦,每畦種植1行,株距40~50 cm,667 m2約種植660株。秋植可適當加密。
主蔓到達架材頂端后打頂,每條子蔓上留2個左右的果實,在坐果后1周內,要將幼果順勢垂下,幼果下方應無阻攔,使瓜條順直。
青秀早熟、雌性強,需及時管理。定植前澆施1次1%三元復合肥,緩苗后每隔7 d左右再淋2~3次,盛果期需大水大肥,防止早衰,每采收2~3次667 m2追1次約10 kg的三元復合肥,追肥時結合澆水進行,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蚜蟲、粉虱、黃守瓜、潛葉蠅等,斜紋夜蛾可用棉鈴蟲核型多角體病毒懸浮劑(20億PIB/mL)1 000~1 200倍液噴霧防治,黃守瓜、白粉虱和蚜蟲可用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潛葉蠅可用20%阿維·殺蟲單微乳劑或75%滅蠅胺可濕性粉劑2 000~2 500倍液噴霧防治;病害主要有病毒病、白粉病、疫病、莖腐病等,病毒病主要通過加強田間管理結合防治粉虱、蚜蟲進行防治;疫病可用70%代森錳鋅或70%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1 500倍液噴霧防治,莖腐病可用72%農用鏈霉素1 500~2 000倍+30%惡霉靈水劑1 500~2 000倍噴霧防治。
一般開花后10 d左右最具商品特征,過早或過遲采收會影響產量及品質,第1批瓜應適當提早,進入盛果期一般隔1~2 d采收1次,時間以清晨為最好,輕拿輕放,勿損傷果皮。
[1]彭慶務,何曉明,謝大森,等.瓠瓜的特征特性及育種對策[J].廣東農業(yè)科學,2003(l):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