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格格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印度傳統(tǒng)音樂教育格拉納傳承模式研究
王格格
(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北京 100048)
古印度文明同古中國文明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的到來與印度本土人融合創(chuàng)造了經(jīng)典的吠陀文化,以及聞名世界的兩大史詩——《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此間音樂也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印度傳統(tǒng)音樂從古至今的傳承與教育過程反映了印度音樂文化的特色,通過對印度古典音樂的傳承歷史和傳承傳統(tǒng)等方面進行研究與思考,總結其在傳承與教育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以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與教育得出一些啟示。
印度音樂教育;格拉納;傳承
印度音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當時的印度就是能歌善舞之國。不僅在音樂發(fā)展上有著很深的造詣,舞蹈﹑美術等其他相關姊妹學科也同時得到了深層的進化。
“印度是一個多宗教的國家,宗教信仰是形成印度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礎,印度社會忠于宗教并因此而文明于世界”。印度音樂的發(fā)展與宗教息息相關,音樂源起于宗教。吠陀時期和婆羅門教時期,印度人將音樂等藝術在石窟中刻錄﹑經(jīng)文中撰寫﹑洞穴中雕塑等,通過此種方式將音樂保護和傳承下來。在之后的發(fā)展中,印度人通過對這些保護和傳承下來的音樂不斷整合創(chuàng)新,不舍棄任何一種風格的音樂形式,在不斷摸索和探尋中,將印度音樂發(fā)展成東方音樂的一大分支屹立在世界音樂之林。
格拉納(Gharana)是印度傳統(tǒng)音樂的主要傳承機構,從古至今印度音樂都是通過格拉納的形式來保護傳承的。在傳統(tǒng)的音樂概念中,格拉納一詞有諸多釋義,比如風格,又或是某個學派。并且每個格拉納的命名也和此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印度西塔爾演奏大師拉維·香卡(Ravi Shankar),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拉維·香卡格拉納就代表了拉維·香卡風格流派。還有一些格拉納的命名以該風格創(chuàng)始人所處的地理位置或居住城市命名,拉維·香卡的老師阿拉烏丁·汗(Allauddin Khan),就是以印度首都新德里東南部的一個城市麥哈爾來命名的,稱為麥哈爾格拉納。
格拉納通常有兩種傳承方式,第一種是家族式師徒傳承,在西方音樂教育體系進入印度之前這是唯一一種保護和傳承傳統(tǒng)音樂的途徑。老師運用“口傳心授”的教學方式,將知識進行傳授并使這種傳統(tǒng)得以繼續(xù)傳承下去。這種方式之所以叫做家族式師徒傳承,顧名思義是在家族中傳承,多為親子關系。再次以麥哈爾格拉納為例,創(chuàng)始人為阿拉烏丁·汗,是印度著名的音樂大師。麥哈爾格拉納第二代為阿拉烏丁·汗的兒子,阿里·阿克巴·汗,著名的薩路德(Sarod)演奏大師。麥哈爾格拉納第三代為阿拉烏丁·汗的孫子阿施矢·汗同樣也是杰出的薩魯都演奏家。而第二種是族外師徒傳承,傳授方式與家族式師徒傳承方式大體相同,代表人物是拉維·香卡。
既然有族外師徒傳承制度,那么拜師禮儀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項。隆重的拜師儀式是格拉納傳承模式的一大特色。為什么這么說呢?有很多人都非常納悶,拜師學習不就是走個過程,不管如何老師都會將你收入門下講授知識和技能。顯然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在印度,想要進入某個格拉納進行學習,首先必須通過嚴格的考核,符合老師所給出的條件的學員才可以進入格拉納進行學習,并且要舉行特別隆重的拜師儀式?!爱斠晃粚熯x擇學生并接受他們作為自己格拉納的門徒時,他們會在其學生的手腕上系一條繩子并且賦予一定的宗教咒語和祝福,在學生的嘴里放入一顆谷物和粗糠預示即將帶領所收的門徒步入音樂藝術的殿堂,之后,學生對老師行“觸腳禮”,寓意為對老師的尊敬”。所以,拜師對于印度學徒來說,不僅是他們選擇老師的關鍵點,更是老師選擇學生的途徑,不是所有的人只要想拜師就可以進入格拉納學習的。
格拉納的精髓在于冥思苦想。雖然格拉納的教育方式是一對一的口傳心授,老師如何做,學生就要如何跟著學。但是在學到一定階段時,除了必要的和老師做同樣的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創(chuàng)造新的形式也是每一位學員所必須接觸的,而在這個所謂的新的形式中,學員可以全神貫注于音樂的氛圍,使精神得到愉悅,與心中的神進一步交流。通俗的來講,印度的旋律結構用“拉格”(Raga)一詞來表示,而每一個拉格都有固定部分,對于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的即興部分就是在冥思苦想中感受出的,使聆聽者在欣賞固定拉格的同時還能聽到富有新意﹑與之不同的新概念。
我國與印度在世界上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5000年悠久的歷史使我國的文化豐富多彩,吸引著各國各地的學者來華深造,但是我們卻未能避免不文化的流失。我國傳統(tǒng)音樂的流失極為嚴重。
與同為東方音樂的印度音樂相比,曾經(jīng)我國也有類似格拉納的傳承教育模式,比如我國古老的民族樂器嗩吶的傳承,昆曲﹑京劇等藝術的傳承。但隨著西方音樂的傳入,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后逐漸將我國傳統(tǒng)的音樂藝術遺忘,并且有很多的學習者甚至厭棄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民樂藝術等。印度不但沒有被西方音樂同化,更讓人目瞪口呆的是他們將從西方傳入的樂器——小提琴,以印度自己的獨特方式加以改進,形成了一個全新的適合印度音樂的小提琴。
2016年2月,筆者與其他兩位研究印度音樂的學者去往印度當?shù)剡M行采風學習,期間我們有幸見到印度北方樂器桑圖爾格拉納的樂器演奏大師,并在古魯?shù)募抑锌吹搅撕芏嚓P于他演出的照片以及會見印度總理時的照片。他為我們演奏了一段桑圖爾音階,在我們準備錄像時他制止了我們。這也是印度的一個傳統(tǒng),印度人民非常珍視自己國家的文化,認為他們的文化神圣而不可侵犯,所以不允許外國友人隨意的錄音錄像,以此來對自己的音樂進行保護。
鑒于此,本人想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對我國的傳統(tǒng)教育提幾點可行性的建議。首先應該通過各種媒體手段來宣傳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其次,在各大音樂院校加開傳統(tǒng)藝術的課程,落實成功后再深入其他綜合類院校;最后,有利于學生學習的講座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以小型講座的方式宣傳我國的傳統(tǒng)藝術。
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是必須的,希望能夠在對印度傳統(tǒng)音樂教育格拉納傳承模式了解學習后,增強對我國傳統(tǒng)藝術的保護意識,為我國傳統(tǒng)藝術在世界上綻放璀璨的光芒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J605
A
王格格(1992—),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現(xiàn)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世界民族音樂研究專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