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超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與學習責任心
楊曉超*
山西師范大學,山西 臨汾 041004
大學生;主動性人格;責任心
隨著經(jīng)濟、政治、文化的高速發(fā)展,社會的競爭也日益激烈。那么,在這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我們該如何使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來適應社會形勢呢?本研究者認為,擁有主動性人格和責任心是使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性要素。主動性人格讓你不受激烈的環(huán)境阻力所制約[1],主動采取行動促進改變;責任心則使你對自己應盡的義務與責任有清楚的認識和體驗,從而做出負責的行為反應[3-4]。只有同時做到了這兩點,你才可能出類拔萃,卓爾不群。
大學階段是個體奠定個人職業(yè)生涯、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時期。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潮的前沿群體,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之才。因此,研究當代大學生的主動性人格、學習責任心及二者關系對大學生的自身學業(yè)成就、國家教育事業(yè)乃至國家的綜合國力都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本文重點梳理了以往對主動性人格和學習責任心的研究,以期為將來的研究提供理論依據(jù)。
組織行為學家Bateman提出,主動性人格是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個人特質(zhì),它反映了一個人無論在什么環(huán)境中都很少被情境阻力所限制,會最大限度地積極采取行動,以確保取得積極成果的傾向。該類個體傾向于采取手段給周圍的環(huán)境帶來變化或影響。Bateman和Crant(1993)進一步指出了主動性個體和非主動性個體的區(qū)別:主動性個體能夠較少受環(huán)境的約束并主動改造環(huán)境;他們能迅速識別出對自己有利的機遇,并采取一系列相關的主動性行為,直到該行為帶來有意義的變化;他們能最先傳達消息、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他們會采取行動來影響周圍的環(huán)境。而不主動的個體卻和他們大相徑庭:他們消極適應環(huán)境,被動地做出反應,甚至被環(huán)境所改造;他們無法識別機遇,更不用說抓住機會來做出改變。商佳音、甘怡群和Seibert等人也分析了主動性人格個體與非主動性人格個體的不同特點[2,5]。
研究者們對主動性人格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主動性人格在員工工作績效、組織行為、個人職業(yè)生涯、適應性方面和創(chuàng)業(yè)等方面均有積極影響,主動性人格作為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zhì),已經(jīng)展現(xiàn)了自己獨特的研究價值。然而,現(xiàn)有研究都是基于西方歐美文化背景,研究成果也主要匯聚在西方歐美國家,對主動性人格在學校教育領域的探討卻比較少。主動性人格作為積極果敢的心理品質(zhì),它如此重要,因此它不應只在工作領域出現(xiàn),它從產(chǎn)生、發(fā)展到成熟,都應當貫穿人的一生。
顧明遠主編的《教育大辭典》指出學習責任心也稱為課業(yè)責任心、學業(yè)責任心、學習責任感,它是學習者的認識體驗,這種體驗是針對學習者對于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的感受,是一種穩(wěn)定持久的心理行為特征,是構(gòu)成學習動機的要素之一[3]。
楊曉認為,學習責任心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自覺地承擔作為一個社會角色——學生所要求的義務和責任的一種心理傾向[6]。英國王子查爾斯曾經(jīng)提到,一個人不得不去做的事情就是責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竭力理解老師課堂上所講的知識,要完成老師布置的各科目作業(yè),要參加各類考試并盡自己所能獲得優(yōu)異的成績,要遵守學校各項規(guī)章制度,這些都是在學習責任心控制的過程之下進行的行為。
對學習責任心的相關研究結(jié)果表明,個體學習責任心的發(fā)展過程受到了社會文化取向的重要影響,有些學者深入探討了以下內(nèi)容,包括:在不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個人對責任心的體會以及個人進行責任歸因的方式等。如秀榮發(fā)現(xiàn),高中生的學習動機和自信心會對其學習責任心產(chǎn)生影響,學習責任心能被學習動機和學習自信心顯著地預測到。劉曉婷以為,學生的學習責任心還將受到成就動機的調(diào)節(jié)。陳云鳳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學習責任心和學習成績之間有密切的聯(lián)系。雖然當下對學習責任心有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學習責任心的復雜性,仍然存在著一些尚未澄清或尚未涉及的因素有待進一步探究。
綜上所述,大學生的學習責任心水平直接關乎著自身的學業(yè)成就、國家的教育事業(yè),乃至整個國家的綜合國力。雖然當下對學習責任心有一定的研究,但由于學習責任心的復雜性,仍然存在著一些尚未澄清或尚未涉及的因素有待進一步探究。目前針對大學生主動性人格及學習責任心的關系的研究更是未曾有人涉足。主動性人格是否會影響大學生的學習責任心,哪些維度的影響更大,有待進一步揭示。因此,未來研究可探討二者發(fā)展現(xiàn)狀及關系,并可進一步挖掘其背后的機制。
[1]Whiston SC,Keller BK.The influence of the family of origin on career development.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2004,32(4):493-568.
[2]商佳音,甘怡群.主動性人格對大學畢業(yè)生職業(yè)決策的自我效能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548-554.
[3]顧明遠.教育大辭典(增訂合編本-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821.
[4]Bateman,T.S.&Crant,J.M.The proactive component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I,1993,4(2):103-118.
[5]Seibert.S.E,Crant,J.M,&Kraimer,M.L.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84:416-427.
[6]楊曉.桂渝兩地高職學生學習責任心與專業(yè)承諾的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楊曉超,女,漢族,山西大同人,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
G
A
1006-0049-(2017)17-014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