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王雪艷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193
《金剛經(jīng)》對心理健康的啟示
趙冬梅*王雪艷
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0193
《金剛經(jīng)》是佛教經(jīng)典,其所倡導的修身養(yǎng)性的內(nèi)容包含了豐富的心理健康思想。本文對《金剛經(jīng)》的主旨中“善護念,無所住而生心”所蘊含的心理健康思想進行了論述,對如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中肯可行的方法。
金剛經(jīng);自我覺察;心理健康
現(xiàn)代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得物質文明高度發(fā)展,也使人類更多的關注外部享受,忽略了向內(nèi)看,精神問題和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是一種使個體的潛能可以得到充分發(fā)揮的積極狀態(tài),決定了人際關系的好壞,生活的質量和工作學業(yè)能夠達到的高度。金剛經(jīng)的主旨就是“善護念,無所住而生心。”心理健康的關鍵內(nèi)容就是這幾個字。
心理,包括身心靈三個部分,即身體,意識和心靈三個部分。
身體是靈魂的居所。很多詞匯與身體的感覺有關,比如體會,體察,體驗,體悟等等。“春江水暖鴨先知”,當遇到外界刺激時,身體首先產(chǎn)生反應,其次是情緒的變化,最后才是思維,即認知的活動。當受到驚嚇時,會驚出一身冷汗,感到毛骨悚然,不由自主地想要逃走或沖上去,定下神來才會想是怎么一回事。
意識即是通常所說心理活動,包括意識和潛意識兩個部分。現(xiàn)代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指的是意識部分—心理現(xiàn)象和規(guī)律,這個過程所包括的內(nèi)容只占心理活動的很少一部分。當我們心中升起某種情緒或某種念頭時,我們常不愿意接收它們,并試圖壓制它們,然后就真地感受不到它們了。但是它們并未真的消失,而是被壓制到潛意識中去了。
心靈指人的本性和內(nèi)在的智慧。很多詞匯說明了心的重要性,比如開心,傷心,煩心,憂心等等。人生下來都是有靈性的,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不同的養(yǎng)育方式使得一部分人迷失了本性,變成了沒有靈性的自我。人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自己,而是為了更好的成為自己.明心見性是心理健康的最高目標.如果能夠明心見性,不但可以生清靜心,而且可以脫離一些無謂的痛苦,到達快樂的彼岸。
(一)善護念與自我覺察
1.自我覺察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現(xiàn)代心理咨詢與治療的指導理論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該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意識和潛意識。意識是很小的一部分,潛意識內(nèi)容龐大,并具有很大的驅動力量,就像泰坦尼克的冰山一樣,露出水面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埋在水下的才是大部分。如果能夠把潛意識變成意識,潛意識就會失去它的力量,這是心理治療的基本原理。潛意識表面化,我們的意識的空間就會擴大,個體對心理和行為的把控能力就會增強。
2.自我覺察的方法
心理健康可以從關注身體各部分的感覺開始,身體的感覺是進入潛意識的大門。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最低層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也就是身體的需要,這是所有需要中驅力最強的需要。只有身體的需要滿足了,才會產(chǎn)生高層次的需要,其次是關注情緒的狀態(tài)。情緒具有強烈的生理成分,所以可以在體內(nèi)感覺到它。情緒是身體對思維的反應,在身體與思維相遇時產(chǎn)生。任何情緒都是帶著能量的,情緒越激烈,所消耗的能量就越大。在這個強大的能量的驅力下,人可能作出各種沖動行為。情緒往往不受人的意識控制,有一些是習慣性的反應,多受潛意識控制。如果切斷了與情緒的聯(lián)系,那么最終會在純生理這一層面上體驗到它們,會以生理問題或疾病的形式出現(xiàn)。
第三以一個觀察者的角度保持對當下的觀察,隨時觀察你的思維,想法,以及在各種情況下的反應。人需要學會以觀察者的角度與自己的情緒和思想和平相處,感受著思想和想法的來來去去,以及情緒的起起伏伏,但不做評判。然后會發(fā)現(xiàn)有些想法和情緒真得很奇怪,離理性相去甚遠。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思想和情緒會在自我觀察中越來越理性。
(二)無所住而生心
心理問題往往體現(xiàn)為幻想與現(xiàn)實不符,不符的程度越厲害,心理問題就越嚴重。嚴重精神病人不能區(qū)分幻想和現(xiàn)實,一個沒有心理疾病但心理并不健康的人往往體現(xiàn)在“執(zhí)念深深”,也叫做“自戀”,即我才是世界的中心,對他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拔覉?zhí)”往往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1.我相:我相重的人缺乏平等心,隨之產(chǎn)生人相和眾生相。心中始終有個我在,我比其他人都重要,我的想法比其他人的想法都重要,別人都要以我為中心,別人應該想我所想,為我所想為,我才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我相重的人牢牢地抓著自我,以為這樣就可以控制著人生,控制著環(huán)境。其實恰恰是沒有自我的表現(xiàn),自我是個客觀存在,放下自我,自我也并不會失去,始終在支配著思想和行為。多去觀照內(nèi)心,知道自己是什么樣的就可以了。我們要盡量做到客觀地看待這個世界,而不是戴著有色眼鏡,以致從未看到世界的本原。比如一個人認為某個人不好,即使這個人對他很好,他也會積極地找出這個人的毛病,來印證自己的看法是正確的。
2.我見:如果想要過得開心,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維結構,重建深層內(nèi)在。我們所有的痛苦都來自于對人事物的執(zhí)著,佛教叫做“癡”。也就是執(zhí)著于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比如心中有個我的形象,我應該是這樣的,不應該是那樣的。即使有更好的選擇和可能,我們還是覺得那不是我。所有過去的經(jīng)歷形成了觀念上的“小我”,但這個小我并不是真正的我。我見提前為自己的生活預設了模式,如果按照預設的模式進行,那我就高興,如果不是按照預設的模式進行,就大驚小怪,不開心。
3.著相:《金剛經(jīng)》說:“過去心不可得,現(xiàn)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比绻男哪钅钭≡谝粋€東西上,或住在某一種習氣上,始終不能解脫,就會沉浸在痛苦之中。過去的事忘不掉,現(xiàn)在的事不愿想,未來的事充滿心間。糾結于自己經(jīng)歷過的苦難,或者曾經(jīng)的輝煌,都會阻礙對當下的感知和覺察?,F(xiàn)在過不好,美好的未來也是空話。對經(jīng)歷過的事情“猶如蓮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瀟瀟灑灑,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
人的成長是一個力量不斷變化的過程。從弱小到強大再到衰老,周圍的人的力量也在相對變化。我們很小時,父母很強大,我們長大了,父母老了,所以強弱對比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沒有誰是永遠的劣勢,也沒有誰是永遠的優(yōu)勢。小時候的痛苦和快樂很多是父母和周圍的人給予的,但成人后糾結于童年的痛苦悲傷不能自拔,因此自卑或怨恨,并不能適應成年生活,就是住心,著相了。
嚴重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藥物緩解癥狀,比如各種神經(jīng)癥以及精神病。但心病還需心藥醫(yī),解鈴還須系鈴人。通過認知方法改善對人事物的認知,才是改善心理狀況的長久而有效的方法。心理健康就是通過斷舍離,來釋放心理空間,讓我們可以把心理能量關注在當下,生出智慧。
(一)戒:斷舍離(放下,放空)
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就是要放下對過去的不舍,好的壞的,放不下過去就沒有現(xiàn)在,沒有現(xiàn)在就沒有未來。把心放空可以讓你的內(nèi)在空間不斷擴大,可以帶來更多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真正的力量來自內(nèi)心深處。
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是不同的,自己的遭遇是獨特的。其實,只要你說出來,你會發(fā)現(xiàn)你的經(jīng)歷一點也不獨特,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雖然童年很重要,童年的經(jīng)歷讓我們形成了“小我”,但父母的陪伴和影響在孩子成人以后就該結束了,孩子成人后就屬于社會而不是家庭了。
(二)定:無住就是定
先止而后定,不能停止思考是一個可怕的煩惱,不停的思維活動使人無法達到內(nèi)心的寧靜狀態(tài)。同時創(chuàng)造了一個虛假的自我,不斷透射出恐懼和苦難的陰影。當你的心先抵達了一種空境,那么隨之而來的直覺會非常清晰,敏銳并有穿透力,是非常值得信賴的[1]。我們常說,把心放到肚子里。當一個人心神安定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tài)。這個定并不是定在一件事上,而是不管什么事都做到隨心而動。一個人可以一天處理很多事,但是一心不亂。有的人一天什么也不做,但心里亂哄哄的。
(三)慧
1.心理能量的指向
我國古代哲學幾乎一致認為人的本性具足[2].人需要把精神內(nèi)斂,不斷錘煉自己的內(nèi)心,讓心如明鏡,堅若磐石[3]。當你驚嘆于一朵花很漂亮,一個人很優(yōu)秀時,心理能量就是指向了外部。把心理能量指向外部的結果就是你高我低,盲目崇拜或者盲目自卑,不能做到不卑不亢,失去了平等心。
2.智慧的生發(fā)
當一種思維止息時,個體會體驗到一種短暫的空白,漸漸的會變的長久些。當這種空白出現(xiàn)時,內(nèi)心會感覺到一種靜止和寧靜的狀態(tài),從思維中撤出的能量會變成當下的力量[4]。在這種狀態(tài)下,個體更為警惕,更為清醒,更加敏銳,注意力高度集中。
要改變外在的行為表現(xiàn),就要從改變內(nèi)在做起。關注自己的內(nèi)心,優(yōu)化內(nèi)在的心理內(nèi)容和心理結構。你的心理就會越來越健康,越來越能體驗到寧靜和快樂。
[1]武志紅.每天給心靈片刻寧靜.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7645590100nmwy.html.
[2]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3]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4]??斯亍ね欣?當下的力量.中信出版社,2016.
趙冬梅,社會心理學博士,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王雪艷,天津中醫(yī)藥大學管理學院,講師。
B
A
1006-0049-(2017)24-0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