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瀚心
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原則及對策
許瀚心*
安音樂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1
以人為本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培養(yǎng)人、完善人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其目的是在滿足人的現(xiàn)實需要、尊重人、善解人的前提下以人性化的方式開展的教育活動,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人文關懷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問題,逐步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引導、從而能夠為其全面發(fā)展成才成長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就是人,人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教育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還是人,想要達到提高人的道德和境界的目的,就必須使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規(guī)律才行,而堅持人本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既滿足引領人、教育人、鞭策人的同時還能尊重人、理解體諒人。想要達到思想政治育人的目的效果,需要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學生的人格價值,用高尚的道德品格感染人、引領人、教育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應遵循黨和國家的科學發(fā)展觀,將人文關懷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是在大學的學習和生活階段進行個人的完善和成長的,在此期間,他們的知識結構、內心成長、人格修養(yǎng)等方面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而在這個關鍵階段對大學生們進行向善、向真、向美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領,便會對他們的學習、生活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產生重大影響。
將人文關懷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我國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輕個體價值重社會整體價值為主體導向,如果兩者出現(xiàn)沖突就犧牲個體而迎合整體需求,這樣的教育方式,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象是大學生,因此,想要做好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須了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內在需求、個性愛好等,并注意調動大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將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與受教育者的實際利益、成長需要有機地結合起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不斷推動思想政治教育的發(fā)展。
人文關懷就是強調人是社會的主體,尊重人的思想多向性和主觀特征,人文關懷作為一種對人高度重視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需要遵從以下基本原則:
(一)人本化原則
人本化原則指教育者使受教育者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得到尊重和合理的交流、互動,能夠科學地得到促進和引導,從而促進全面發(fā)展成為道德和情操高尚的人。這要求:首先在確立目標時,不把德育作為手段,而是為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其次把受教育者納入主體范圍,教育者在德育過程中根據受教育者的需要入手,進行交流和互動,體現(xiàn)出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最后,在德育效果上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大學生自身的管理、服務、激勵和完善的作用,并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學習、生活相結合,讓學生產生相應的感受和體驗,促進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促進大學生的發(fā)展。
(二)民主性原則
民主性原則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前提,民主性原則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應堅持的首要原則,即堅持民主性的精神、作風和工作方法。新形勢下,大學生的民主觀念不斷增強,傳統(tǒng)灌輸式、說教式的教育方法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學生的抗拒和反感,教育效果也不盡人意,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出來的結論為新時期的大學生們更加受用,因此堅持民主性的基本原則,會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差異性原則
差異性原則是指教育者能夠根據當代大學生的個體差異、年級差異、成長環(huán)境、經濟狀況等方面的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和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堅持差異性原則應該把握以下幾點:首先,要承認并接納受教育者存在差異性,在校大學生因家庭環(huán)境、經濟情況、年齡差異、成長環(huán)境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層次性。其次,要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要求,防止千篇一律的模式化教育方式。最后,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過程中教育者應避免消極對待落后群體和重先進的情況,而是要讓不同層次的大學生都能夠在原有基礎上有進步、得到提高。
(四)情感性原則
情感性原則指教育者投入真摯的情感到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工作過程中,用高尚的情感陶冶和熏陶受教育者,這有利于拉近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距離促進教育工作的開展。遵循情感性原則首先要求教育者對大學生的情況通過調研有正確、全面的認識。其次,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投入的情感應該是純潔的、崇高的、嚴肅的而非狹隘和無原則的。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還應該避免個人主觀情感和感情用事,才能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一)以大學生為主體,建立優(yōu)良的人文環(huán)境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人生發(fā)展中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既是大學生身心發(fā)生劇變的時期又是他們人生社會化的準備階段,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育人理念,營造一個優(yōu)良的精神文化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和調動大學生的參與意識,避免學生被動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用對話的教育方式替代傳統(tǒng)的聽話方式,尊重學生的尊嚴和自身價值,鼓勵和肯定大學生主體性。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注重把握學生的所思所想,通過真誠、敞開心扉的交流了解、關心大學生的愿望和價值追求,以其大學生在充分發(fā)揮自身主體性的過程中,逐步產生合乎他人、社會要求的道德意識和規(guī)范行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和接納多維的思想傾向的同時,通過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地探討問題、交流思想使大學生的思想潛移默化中受到引領和啟發(fā)。這一過程的前提是教育者必須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更新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工作方法,運用民主、科學的方法使學生多元化的思想得到延伸和引導,使學生的自主獨立能力、自我教育能力都得到提高。同時運用新媒體等現(xiàn)代信息通訊手段,多渠道傳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利用學生的主體性能力行為,達到大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學生個體差異,促進全面發(fā)展
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個性發(fā)展。當代大學生無論是個人修養(yǎng)、道德水準還是心理素質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這種差異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學生個體社會化完整程度的不同。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在科學、合理的教育目標指導下,尊重并接納大學生在身心、思想、成長環(huán)境、經濟狀況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和特殊性,避免“一刀切”,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層次性。最大限度地發(fā)現(xiàn)和挖掘每一名學生身上潛在的閃光點,為其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展,發(fā)揮其獨特的個性優(yōu)勢,激發(fā)其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努力引導他們成為符合自身全面發(fā)展要求、同時也符合社會發(fā)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尊重人、完善人、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宗旨,在思想上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掌握學生的關注點,重視學生的內心需要;生活上用真摯的情感關愛學生、服務學生,幫助和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學習上引導和激勵學生,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性,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fā)展。
許瀚心,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西安音樂學院,輔導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
A
1006-0049-(2017)19-01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