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楊 張 雪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
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成因及社會工作介入*
李 楊**張 雪*
沈陽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0
近些年網癮青少年人數與日俱增,已經逐漸成為一個廣受社會關注的問題。網癮帶來的危害是巨大的,會影響青少年的學業(yè)、身心健康及家庭和睦。青少年是沉迷網絡的主要人群,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刻不容緩。應時勢所需,社會工作專業(yè)已經逐步介入網癮青少年這一領域,意在通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方法高效地幫助青少年減小對網絡的依戀程度,讓青少年對網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正確使用網絡。
青少年;網癮問題;社會工作方法
網癮問題最早由美國著名精神病研究專家伊凡·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在國際上最早提出網絡成癮癥概念。網癮是指上網者由于長時間地和習慣性地沉浸在網絡時空,對互聯(lián)網產生強烈的依賴,以至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而難以自我解脫的行為狀態(tài)和心理狀態(tài)。根據中國青少年網絡協(xié)會2009年發(fā)布的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顯示,目前我國城市青少年網癮群體約占青少年網民的14.1%。[1]這一龐大的比例著實令人堪憂,由此可見解決這一問題迫在眉睫。
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成因很多,既有網癮青少年自身和其家庭的原因,又有網絡本身特性及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
(一)個體及家庭原因
從個體發(fā)展角度看,在埃里克森的發(fā)展階段理論中就提出青少年處于“統(tǒng)合形成與角色混亂”的特殊的,敏感的時期。這一時期的青少年對于各種事物有強烈的興趣,對于網絡的新鮮感更是強烈,自制力相對較弱。[2]網絡為青少年提供了一個虛擬的社交環(huán)境,而青少年渴望結交新友,網絡恰恰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廣泛交友的機會,這讓他們的愿望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從而對網絡產生了依賴。
從家庭環(huán)境影響看,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帶給孩子的影響不容忽視。網癮青少年大都出自家長專制和不和睦家庭。這樣的家庭里青少年難以獲得他們所渴慕的理解、關愛與尊重,很多父母只注重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并不關心孩子心理、精神上的需要,且缺乏溝通這就使他們更傾向于向外界尋求精神和心理上的滿足。而網絡的虛擬化、多元化恰恰迎合了這一類青少年的需求。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對網絡產生依賴,網絡也就成為了他們宣泄情感、獲得安慰的最佳途徑。[3]
(二)網絡本身特性
網絡具有即時性、互動性與多媒體性等特性,其上信息實時更新、形形色色,為廣大青少年提供了一個寬廣自由的交友互動平臺,深深吸引著青少年,而且網絡上各種娛樂形式、潮流歌曲、精彩影片、新穎刺激的網絡游戲都對青少年有極強的誘惑力,一旦被這些吸引,為獲得更多樂趣,他們就會不惜花費大量時間上網,結果是深陷網絡難以自拔,甚至荒廢學業(yè)。
(三)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
社會需要為青少年的成長問題承擔一部分責任,且不可推卸。目前社會上相關組織部門對網絡整管力度還不夠到位,需要對網絡游戲有一個更加完善的監(jiān)管制度,健全網絡規(guī)范體系。對那些明文規(guī)定未成年人不得進入的游戲廳、網吧實施監(jiān)管,如有默許未成年人進入的網吧則嚴懲不貸。另外學校方面也應對學生在網絡方面有正確的引導,讓青少年對網絡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能夠合理利用網絡。
利用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解決青少年時期容易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根據案主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制定專門解決方案,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是其一個重要的實務領域。利用社會工作方法介入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也是廣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和社工的有益嘗試。
(一)個案工作方法
網癮青少年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性格內向、不善交往、孤獨自卑。他們大多是非自愿尋求社工的幫助,所以案主具有抗拒心理或者焦慮感很正常。這時,社會工作的第一步是通過個案工作與案主建立一種親密互信關系,彼此接納,減輕案主的內心防備與壓力。以案主為中心,秉持不批評、同理心的原則與其進行面對面交流,了解案主生活中的壓力來源、上網動機以及上網后的感受。最后針對所獲信息,本著案主自決性原則與案主一起進行分析協(xié)商,找出問題根源并制定合適的幫輔計劃。[4]
(二)小組工作方法
成立解決問題的專門小組,對于案主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制定科學合理且案主能夠接受的解決方案,設計對于案件有幫助的活動,讓案主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戒除網癮。比如可以組織親子活動,通過親子互動游戲等來改善親子關系。小組分成兩組同時介入父母及子女系統(tǒng),一組幫助父母學會處理孩子的行為及情緒問題,以及如何改善溝通技巧和親子關系。另一組做孩子的工作,教會他們理解父母,助其消減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通過小組活動可以避免單一化的說教教育,讓孩子和家長在輕松的活動中得到啟示,從而解決問題。
(三)社區(qū)工作方法
社區(qū)應對本社區(qū)內的網癮青少年加深理解與關注并提供幫助。社區(qū)方面應該給他們提供更多有益的休閑活動,例如:圖書館夜間開放、開放運動場所的夜間照明、在寒暑假期間組織他們參加一些青少年集體活動,比如競技游戲,外出游玩等等。讓他們在想要休閑的時候擁有更大的選擇空間,這樣有助于減少青少年上網的頻率,漸漸減少對網絡的依賴,另外,在集體活動中他們還有機會結交新友,獲得友誼。
青少年網癮問題亟待解決,刻不容緩。相信以社會工作方式介入青少年網癮問題是科學合理并且行之有效的。培養(yǎng)陽光健康的青少年是廣大社工人不懈追求的目標。
[1]中國青少年網癮報告(2009)[EB/OL].http://www.qhnews.com.新華網,2010-02-03.
[2]甘靈杰,劉米.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原因及對策研究[J].湘潮(下半月),2015-08-25.
[3]朱桂英,孫國翠,昝金國.對青少年網癮的家庭干預模式研究[J].山東工會論壇,2016-06-20.
[4]孫夢婷.社會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網癮治療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6-01-15.
*沈陽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中期結題論文(項目編號201611035000150)。
李楊(1996-),女,沈陽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張雪(1979-),女,遼寧沈陽人,沈陽大學,社會工作專業(yè)教師,從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研究。
C
A
1006-0049-(2017)11-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