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璟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風格和藝術特色簡析*
譚 璟
(貴州大學藝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0)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是李斯特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表現(xiàn)李斯特個人藝術特色的關鍵所在。本文主要從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種類作為切入點,研究和分析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風格和藝術特色。
李斯特;風格;鋼琴改編曲;藝術特色
弗朗茨·李斯特是19世紀匈牙利的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極大地發(fā)展了鋼琴的技巧發(fā)展,豐富了鋼琴的表現(xiàn)力,在鋼琴上創(chuàng)造了管弦樂的效果,在鋼琴成就上具有“鋼琴之王”的美稱。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700多首音樂作品,例如《匈牙利狂想曲》、《浮士德交響曲》、《但丁交響曲》等,并創(chuàng)造了交響詩這一音樂形式,是偉大的音樂革新家,在音樂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李斯特作為19世紀偉大的鋼琴家,一生創(chuàng)作的鋼琴作品比較多,涉及到的題材比較眾多,主要有交響樂、歌劇、弦樂等方面,運用多種創(chuàng)作技術方式把以往的音樂形式記憶整合和修改,運用鋼琴區(qū)的形式再把音樂表現(xiàn)出來,表現(xiàn)形式更加鮮明、豐富。這些琴改編的作品具有李斯特鮮明的個人特點,存在著較大的藝術價值和流傳價值,深得人們的喜愛。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主要有弦樂和交響樂、聲樂作品、歌劇和詠嘆調的改編等方面。在弦樂和交響樂的改編方面,主要來源于交響團、管弦樂隊,李斯特依據(jù)自己獨特的視覺和超強的創(chuàng)作技能,將以往的旋律加以改變,從而形成自己的獨特的風格。例如,李斯特根據(jù)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改編而來的《婚禮進行曲》以及《小精靈之舞釋義曲》,改變的曲風節(jié)奏明快、旋律優(yōu)雅,深受人們的喜愛。在聲樂作品的改編方面,李斯特主要針對德國、奧地利境內流傳的、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改編的主要部分是伴奏部分,充分運用炫技式的手法使得鋼琴伴奏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同時也使得藝術歌曲的藝術價值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在歌劇和詠嘆調的改編方面,李斯特主要是對原作的序曲部分進行改編,具有鮮明的李斯特個人風格,歌劇音樂作為一種獨特的音樂形式,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音樂形式更加多樣,在李斯特的改編下,變得更加癲狂、奔放,從而有效地增加原作的藝術感染力,突顯原作的戲劇人物的的沖突,使得戲劇中的任務性格更加飽滿、鮮明。
(一)浪漫主義風格
在鋼琴改編上,浪漫主義風格是李斯特鋼琴改編的重要特點,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也是鋼琴改編作用的主要風格。這種浪漫主義風格的形成是與當時的匈牙利社會的浪漫主義思潮有著直接關系。在這種思潮的影響下,李斯特在鋼琴改編曲中便將這種浪漫主義思想融入其中,使得鋼琴作品不僅具有旋律的激昂和音色的跳躍,更加具有李斯特炫技式的鋼琴手法技巧和充實原曲的浪漫主義氣質。李斯特曾經(jīng)針對自己的鋼琴改編曲,明確指出鋼琴曲改編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將各個時代具有浪漫、抒情等特點的音樂和歌曲加以傳播、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便于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實現(xiàn)鋼琴作品具有的人文情懷。這是本著這種理念,李斯特鋼琴將不同風格的鋼琴作品加以整理和改編,形成了獨有的浪漫主義風格的鋼琴曲,使得這些作品重新煥發(fā)出光彩,在鋼琴音樂史上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二)創(chuàng)新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風格除了浪漫主義風格之外,在一些改編曲中還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風格。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和聲處理較好。在以往的西方音樂中,和聲額效果較弱,無法很好的表現(xiàn)和聲的作用和效果。為了改編以往西方音樂中的和聲偏弱的情況,將和聲的積極、奔放的音樂效果表現(xiàn)出來,李斯特根據(jù)自身對音樂的靈敏度,創(chuàng)立了一種全新的和聲表現(xiàn)方式,這種和聲的表現(xiàn)方式是將簡單的音樂色彩元素復雜化,便于更好地表現(xiàn)多樣化、多層次的音樂色彩組合。由于這種復雜化的音樂色彩搭配使得和聲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飽滿,使得西方的古典音樂的節(jié)奏更加自由,使得鋼琴作品富有多樣化的特點。同時,在李斯特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高度重視音樂形式和內在情感之間的協(xié)調統(tǒng)一。在音樂作品中,尤其是歌劇作品中,音樂的旋律、節(jié)奏的恰當與否,直接與戲劇人們的神態(tài)、語言、行為的表現(xiàn)方式有關。如果選取的音樂形式不恰當,表現(xiàn)的效果就不盡人意。所以在歌劇音樂中中,音樂的適當選取顯得至關重要,注重音樂與作品主題之間的統(tǒng)一和完美契合,使音樂與歌劇之間成為一個整體。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李斯特采用的改變方式是壓縮戲曲結構,注重每個章節(jié)序曲和謝幕曲對整個戲劇作品及相關音樂的主題的概述,從而使得音樂形式與序曲之間的銜接,有效地表達出歌劇的主題思想。另外,在鋼琴奏曲上,李斯特也對此進行了相應的創(chuàng)新,不管是鋼琴音樂表達形式還是其手法技能,李斯特都進行了大膽的嘗試,這極大的豐富了鋼琴改編曲的曲目形式和曲目風格,使得鋼琴的手法技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李斯特在其中的主要貢獻便是將鋼琴獨奏向交響樂隊的方向發(fā)展,這種創(chuàng)新靈感來源于管弦樂隊的啟發(fā),使得鋼琴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多樣化,有效地增加鋼琴的藝術感染力。
(三)戲劇風格
戲劇性的創(chuàng)作風格主要體現(xiàn)在對歌劇的鋼琴改編曲上,由于戲曲本事具有鮮明的沖突特點,在當時的西方歌劇中主要的表達主題是人民大眾與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英雄式人物與仇人間的矛盾抑或情人間應誤解發(fā)生的矛盾,因此帶有很強的戲劇感染力。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這種主題,李斯特采用的方式主要是增加音色的強弱變化,便于有效地表現(xiàn)這種歌劇的矛盾屬性。例如,李斯特對鋼琴曲《威廉·退爾》中的第一部分改編,便是在低聲部時候,加入適當?shù)恼鹨?,并適當?shù)奶岣咭袅?,從而表現(xiàn)矛盾沖突將至,同時注重中震音與半音音節(jié)之間的交替使用,使得觀眾能夠充分感受矛盾沖突的氛圍和情感,在最后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暴風雨的結束,李斯特主張采用左右手同時按壓琴鍵的方式。在這種強弱有致的音樂旋律中,給觀眾帶來強烈的對比性和沖突性,從而有效表現(xiàn)戲曲的張力和感染力。
(四)民族風格
在19世紀,西方國家正處于特殊時期,那個特殊時期工業(yè)革命大爆發(fā),人們對于自由、平等、個性街坊的追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不僅促進人們對浪漫主義的追求和表現(xiàn),也促進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風的提升。李斯特作為當時匈牙利的接觸的作曲家,這種愛國情懷自然也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得到充分體現(xiàn),例如《唐磺回憶大幻想曲》、《波蘭舞曲》等,這些作品都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自由性。
(一)豐富多彩、多聲部的旋律
在李斯特的改編作品中,其旋律比較豐富多彩,能夠有效地將故事內容和人物形象表現(xiàn)出來,便于人們理解和記憶,陶冶人們的情操,凈化人們的心靈。這種豐富多彩、多聲部的旋律,能夠促進聲樂作品器樂化,使得鋼琴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例如,在改編歌劇《弄臣》的時候,李斯特以四重唱作為基礎加以改編,所運用的音色主要有花腔女高音、抒情女高音、男中音、男高音。在這種音色的表現(xiàn)的作用下,加上適當?shù)难葑嗉记?,使得音樂作品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完美展現(xiàn)鋼琴藝術和聲樂藝術之間的契合。
(二)交響樂隊的演奏效果
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李斯特比較注重十架鋼琴的作用和效果,因為十架鋼琴能夠很好地表現(xiàn)出樂隊的整體演奏效果。在鋼琴改編作品中,李斯特大量使用快速跑動音型,襯托主題聲部,同時模仿管弦樂隊營造的背景效果,把大量的八度和弦音程融入到作品的高潮部分,對整個音域的音響材料進行合理分布,確保交響化效果得以更好的展現(xiàn)出來。
(三)改編作品添加尾奏和引子
為了保證改編作品的質量和效果,李斯特認為既要保證原作品的主要內容的完整性,還要注重作品的層次性和表現(xiàn)力。為此,李斯特在原作品的基礎上還加入適當?shù)奈沧嗪鸵?,使得作品結構更加完整。在引子方面比較注重內容的概述,所以李斯特的設計的音樂相對比較緩慢自由,例如鋼琴改編曲《弄臣》,引子部分的嘲諷的音樂素材,有效諷刺作品中的人物。在這個尾奏的部分中,充分運用八度的效果,加上急板的速度,是整個樂曲渾然天成。
(四)尊重原作品的審美情趣
李斯特始終認為改變鋼琴作品,應該注重改編的積極作用,注重聽眾能夠欣賞到更多優(yōu)美的音樂,了解更多作曲家的風格和特色。所以,在鋼琴改編的過程中,李斯特尊重原作品,但不是按照全部原作品,而是在原作品的理解基礎上,體現(xiàn)自己的藝術趣味、創(chuàng)作形式和精神個性,也就說,在改編的過程中,注重對原作品的部分舍棄和部分補充,不局限于原作品的束縛中,充分反正應原作品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底蘊。在改編的鋼琴作品中,既要注重演奏要素的體現(xiàn),更要注重審美情緒的體現(xiàn)。在李斯特的改編鋼琴曲《弄臣》中,不再僅局限于音樂技巧和音樂結構的表現(xiàn),更加注重隨意性情、自由灑脫等思想情懷的表述。在李斯特鋼琴改編作品中,李斯特比較注重演奏技巧對于鋼琴作品的作用,注重鋼琴技巧與音樂之間的完美結合,從而有效表現(xiàn)出音樂的思想情感,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作為鋼琴歷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和分析李斯特鋼琴改編,不僅有利于學習李斯特的浪漫主義和人文情懷,還有助于掌握李斯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和演奏技巧,提升演奏者的藝術修養(yǎng)和演奏技能,從而有效地達到相應的音樂表現(xiàn)效果。在李斯特鋼琴改編曲中,李斯特更加注重原作品的音樂意蘊的把控,使得改編的鋼琴作品具有技巧艱深、織體豐富、情緒熱烈、效果輝煌的特點,充分說明李斯特對于音樂創(chuàng)作的喜愛。在這些鋼琴改編曲中,從創(chuàng)作構思、鋼琴語匯等方面,不難看出李斯特鋼琴藝術獨有的特點,充分展現(xiàn)其鋼琴技巧和才華,也充分展現(xiàn)其作品的藝術價值?!?/p>
[1] 李晶.淺析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弄臣》的藝術特色[J].鋼琴藝術,2011,07(22):234-237.
[2] 金卉.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弄臣》的藝術特色微探[J].當代音樂,2016,10(05):89-90.
[3] 王健,沈茜.李斯特鋼琴曲《弄臣》的改編手法和藝術特色[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7,03(11):109-115.
[4] 陳薇.關于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分析[J].戲劇之家,2014,17(25):76-77.
[5] 王程麟.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演奏與教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6] 張晶.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技術特點[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8,02(13):126-128.
[7] 李翰.淺析李斯特鋼琴改編曲的特點[J].科教文匯,2008,10(22):269-270.
貴州大學人文社科項目《浪漫主義鋼琴作品的戲劇性研究》研究成果(GDQN2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