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明
中學語文高效課堂構建途徑分析
李克明
中學是學生學習、發(fā)展的一個關鍵階段,中學語文教學更是關系著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所以在現代教育理念之下,教師應當積極嘗試構建中學語文高效課堂,讓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實現更好的學習、發(fā)展。
當前,我國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開始平衡教學過程當中教師與學生相互之間的關系、地位,更加重視學生的主觀體驗、感受和需求,強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發(fā)揮,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以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讓學生實現有效的主體性發(fā)展。
語文是一門文以載道的學科,其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能力,同時還能夠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如提升學生審美觀念、價值觀念、道德觀念,健全學生人格、豐富學生情感等等。高效課堂指的是高效率、高質量的課堂,它的構建需要以學生的主觀參與為基礎和前提條件,因為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只有學生對教學具有興趣,愿意去主動的探究,積極配合教師教學開展,才能使教學的推進更加順暢,并使學生對教學內容形成更加主觀、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現代教育理念下,中學語文教學應當積極嘗試高效課堂的構建,以迎合當前的教育教學理念,真正體現和鞏固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體地位,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學生對于學習的主觀體驗、感受。
高效課堂的構建以學生的主觀參與為前提,只有學生對學習具有濃厚的興趣和積極的能動性,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才能得到提高。課堂導入是一堂課的起始環(huán)節(jié),對整堂課的教學氛圍影響非常大,所以教師必須要重視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課堂導入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能動性。
例如,在《論語》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在課堂剛剛開始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給學生講一些有關孔子與其弟子的一些趣聞、故事,這些在網絡中非常容易搜索到,通過這些趣聞、故事,讓學生首先對孔子這個人感興趣,然后再對他說過的話感興趣,激發(fā)出學生對論語學習的興趣和能動性。在課堂氛圍活躍起來過后,教師再抓準時機切入論語教學,學生定能積極的參與、配合,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目的。
合作學習是一種相對傳統(tǒng)課堂教學更加開放的教學方式,其尤為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可強化學生在教學過程當中的主觀能動性。它能夠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真正主觀、直接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由此產生自己的體驗以及感悟,對知識形成自己的認識,更加熟練的掌握相關能力,這能夠顯著提升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推進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學生的主體性知識、能力發(fā)展來說是極其有利的。
例如,在《社戲》《安塞腰鼓》《口技》等課文的教學當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后的時間,通過網絡等途徑,去了解我國還有哪些傳統(tǒng)的民間藝術、民間技藝,并嘗試自己去深入的學習其中一種,然后展示給同學,這可以極大的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發(fā)展,同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與深厚的民族榮譽感。
所謂的信息化教學技術,即以現代化信息技術為基礎,結合現代教育理念,形成的教學方式,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多樣,且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方式相比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如增強學生對教學的興趣、使教學更加的形象和具體、體現學生的主體性等等,可以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高效課堂的構建和學生的學習、發(fā)展。
例如,在中學教學課程體系當中,語文學科的抽象性是相對偏低的,至少相比于數學而言更加的直觀、形象。但在實際的中學語文教學中,依然需要有情景的支持,才能讓學生更好的融入教學、理解教學,產生自己的主觀體驗和主觀認識。在傳統(tǒng)的教學技術、條件之下,教師想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是較為困難的,不論是道具的準備還是背景的設置都非常費時間、費成本,甚至可能影響到正常的教學進度,而利用信息技術,教師則能輕松的為學生創(chuàng)設出教學情景。如在《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課文的教學當中,教師便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為學生展示真實的中國石拱橋和蘇州園林的視頻,給學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學生更為真切的去感受石拱橋和園林的美之所在,這可以讓學生對課文形成高度的共鳴,更加深刻解讀和掌握課文內容。
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對于學生的學習、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意義。為此教師應當較強相關的研究、探討與實踐,積極推進中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構建,讓學生通過語文教學實現更好的學習、發(fā)展。
武漢市解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