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瑤 潘 珅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
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形式初探*
李夢瑤 潘 珅
(寧夏大學音樂學院,寧夏 銀川 750001)
德州市位于中國山東省西北部,黃河下游,總面積10356平方公里,自古就有“九達天衢”、“神京門戶”之稱,是全國重要的交通樞紐。德州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明清時期曾是全國33個工商業(yè)大城市其中之一,也是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的發(fā)祥地之一,“運河船工號子”、“武城架鼓”、“馬堤吹腔”等等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了這座被稱為“中國京劇之城”的歷史名城,而其中獨具地域風格的葬禮文化,也為這座歷史名城增添了色彩。本文是從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的內容及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的社會功這兩個方面展開論述。
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形式
八十年代是中國從束縛走向自由的時期。中國的學術研究也從原來的傳統(tǒng)學術研究走向開放的學術研究。對于民間葬禮形式在文革期間認為是封建糟粕的東西,也在這個革新的時代中開始逐步走入人們的視野。德州市民間葬禮隸屬道教,主張“順應天道”、“崇尚無為”的人生觀、世界觀。因為道教從一開始形成,就從事并參與葬禮活動。道教對葬禮的參與,是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也是音樂藝術與宗教相結合的產物,并成為中國民俗的一部分。一種文化是不能脫離其周圍文化環(huán)境而獨立存在,在其發(fā)展中,葬禮的內涵逐漸突出孝的主題。雖然道教的葬禮有完整的形式,但在民間施行中,滲入了許多民間的因素,但整體的框架并未改變,主要在于行孝慈,同時也給家族帶來安全感,解除因親人亡故帶來的心理陰影。直到九十年代之后,中國葬禮音樂的研究才開始崛起。
(一)德州市葬禮音樂儀式內容
德州的葬禮習俗依舊保留著許多古代葬禮的儀規(guī),并有一個固定的儀式。子女們?yōu)榱吮M孝,請來專門的演奏班演奏喪曲,以表示家屬的哀傷之情。在這個儀式中,葬禮音樂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老人逝世,時間分為三至五天(在德州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被稱為喜喪,為五天)。第一天停表、門口掛紙錢、擺靈堂、戴孝、報喪、吊唁、守靈。第二天入殮辭靈、蓋棺。第三天送三燒紙活、出殯打幡、下葬、喪宴等環(huán)節(jié)。當老人去世,親人家屬把演奏班請來,演奏來到亡者家吹的第一個曲子是《小開門》,而吹此曲意義,就是暗示家屬,演奏班的到來,這個過程,被稱為“響門”。家屬披麻戴孝的跪在靈堂兩側,長子要跪謝前來吊唁的朋友們,而演奏班則在家門口或胡同口一個接一個的吹著喪曲,或唱著喪戲,例如《四六句》、《小寡婦上墳》、《楊三姐告狀》、《備馬令》、《孟姜女哭長城》、《孔雀東南飛》。守靈當晚,亡者家門前就會以馬路為界,兩邊支好帳篷,一邊一個嗩吶在帳篷內,還會有鑼等吹著喪曲,有的甚至會吹一夜,被稱為“對篷吹”,以表示親人對亡者的思念。第二天一早,喪樂隊吹著喪曲到門口迎親,準備入殮。入殮是親人家屬與亡者見面的時候,這時喪曲吹起,要求長子開光,長媳需要把亡者每一件上衣的右衣角剪下來,據說稱“為后人留財”。第三天,長子要在靈堂前打幡,次子抱著照片去家門口燒紙活,當家屬親人跪下,喪曲再次吹起(傳統(tǒng)要求男燒牛、女燒馬),出殯是必吹《四六句》、《打出殯》。喪宴之前,演奏班會在胡同口吹著《兩句半》接女婿,吃喪宴中,任何人都可以點喪曲,但女婿必須點戲,經常點的有《大悲調》、《小寡婦上墳》,人們一邊吃,一邊聽著演奏班吹奏的喪曲,場面十分壯觀。
(二)德州市民間葬禮樂班的構成
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演奏班中,器樂主要以笙、嗩吶、大管為主。嗩吶是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中最主要的樂器,其聲音高亢、嘹亮,剛中有柔,柔中有剛,不時還有一絲憂傷,音響特強的效果占據所有樂器的主要地位。笙是中國傳統(tǒng)而古老的樂器,發(fā)聲清越、高雅,音質柔和,歌唱性強,在葬禮音樂中可以突出體現(xiàn)逝者家人極度悲傷的心情。大管低音區(qū)音色陰沉、莊嚴,高音區(qū)音色哀傷痛楚,適合表現(xiàn)嚴肅的感情。镲,在整個樂隊中起到統(tǒng)領節(jié)拍的作用,在演奏中地位也很重要。梆子,演奏時左手托承,右手持攆擊之,與镲作用相同。打擊樂器還有堂鼓、小鼓、梆子、云鑼、中鈸、小鈸、镲等。
(三)德州市葬禮音樂節(jié)奏及旋律特點
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曲目繁多,自成體系,獨具風格。由于葬禮音樂大多為民間藝人口傳心授,流傳過程難免會根據演奏者所處的環(huán)境和演奏心理發(fā)生改變。曲子旋律從整體講,大多都像人的聲音,音域基本偏高,仿佛在激動的講述故事。旋律基本走向是在二度、三度的極進中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再通過三度的上下行急速的回落下來,整段音樂基本上都是在這樣的旋律中進行的。主旋律多為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節(jié)奏鮮明,聽覺上就像逝者在講述一生的故事,有情感的起伏。
(一)思親功能
在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形式中,哭靈部分占據重要地位,把兒女對失去親人的痛苦,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并在親朋好友來家吊唁之際回禮,表現(xiàn)對外人前來參加葬禮的感激之情。在德州當?shù)厝诵闹姓J為:“喪事辦的越隆重、體面就說明逝者的兒女越孝順,也能體現(xiàn)逝者的社會地位越高”。樂班吹奏過程中家屬任意點歌,在點播歌曲的時候,要給予樂班一定賞金,賞金越多越能彰顯兒女的孝心。為了體現(xiàn)在當?shù)乜梢泽w面的送走逝者,有些經濟條件的家庭會選擇兩個樂班,同臺競技,也就是當?shù)厝怂f的“對棚吹”。
(二)敬神功能
對于逝者家屬來說,人逝世后,敬神是尤為重要的,德州人認為人死后靈魂還在,但生前做的善事多,亡者可以升天,做的惡事多就要下地獄,家屬希望經過樂班超度,亡者可以在另一世界好好生活。另一方面,家屬希望逝者可以與祖宗在天堂相見,保佑后代平安,家庭和睦。表達親屬對亡者的思念與精神寄托。
(三)娛樂功能
葬禮音樂的娛樂功能,是針對少數(shù)逝者家屬而言的,在德州,亡者在八十歲以上逝世的葬禮,被稱之為喜喪。在人們看來,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钪娜?,不要過度悲傷。為了答謝前來吊唁的親朋好友,一場精彩、有排場的演出也是逝者家屬所追求的。
(四)德育功能
葬禮音樂形式主要突出家屬對亡者的思念不舍之情,也體現(xiàn)了亡者的高尚以及在當?shù)氐耐?。家屬要訴說的是亡者生前的功德以及亡者的離去對家庭的打擊和家族的損失。當?shù)卦岫Y音樂形式同樣也起到一定教育意義:教育后代要為善,勤儉,忠孝,愛家,敬老等。
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的演奏班,不僅擁有完備的樂器,同樣擁有很多曲目,但由于老一輩藝人不識譜,加之口傳心授的習藝過程,導致樂曲譜本的遺失,當?shù)睾芏嗳硕际菓{記憶記譜,老本譜蕩然無存。因此,在田野中收集的資料,尤為珍貴。德州市民間葬禮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與傳承者,都是普普通通的農民,一代一代口傳身授,繼承著祖先留下來的精華,才使今天的葬禮音樂得以延續(xù)。德州人對于葬禮非常重視,所以父輩們也很注重葬禮形式下的音樂何去何從。因此,從小就注重孩子興趣的培養(yǎng),并作為一門手藝養(yǎng)家糊口。有人因為喜歡本土音樂,所以花錢拜師,學習德州民間葬禮音樂的演奏。但隨著人類文明進步的迅速發(fā)展,火葬習俗的興起,葬禮音樂也在快速消亡。德州民間葬禮習俗不僅包含了德州的民風民俗,也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方性和歷史性,它是一種非常原始的民間音樂。因此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讓德州的葬禮音樂文化作為一種遺產保存下來,這對于我們了解過去的民間習俗和民間音樂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p>
(指導教師:潘珅)
[1] 田耀農.陜北禮俗音樂的考察與探究[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 2005,4.
[2] 付蓉華.池州市民間葬禮音樂特色探.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0,6.
[3] 李衛(wèi).魯南喪葬禮俗與鼓吹樂.中國音樂學,2016,10.
[4] 曹本冶.中國傳統(tǒng)音樂研究30年-儀式音樂研究.音樂研究,2010,10.
[5] 侯穎.商丘民間婚喪儀式音樂研究.音樂研究,2014,06.
[6] 牛玉新.山東鼓吹樂及其在民間風俗儀式中的作用.中國音樂,2003,03.
2015年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階段性研究成果(20151074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