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業(yè),許露平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煙臺 264000)
?
對靈性自由的“尋求”
——評《在荒野里看見耶穌:美國黑奴宗教敘事研究》
董振業(yè),許露平
(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煙臺 264000)
奴隸敘事是18世紀晚期至20世紀中葉之間由已經(jīng)獲得自由的前奴隸所書寫或口述的自傳性記錄,具有鮮明的美國特色。它起源于奴隸制下非裔美國人的生活經(jīng)歷,在內(nèi)戰(zhàn)前的廢奴運動中一度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19世紀30年代,在官方主導下相繼出現(xiàn)了一系列記錄前奴隸生活和民俗的采訪實錄。根據(jù)美國歷史學家馬里恩·威爾遜·斯塔林的研究,現(xiàn)存共有六千種這樣的材料可以利用。作為研究美國黑人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奴隸敘事的學術(shù)價值在20世紀70年代以后得到了美國學術(shù)界的肯定,但在國內(nèi)學術(shù)界對此認識仍有所不足。高春常教授所著的《在荒野里看見耶穌:美國黑奴宗教敘事》一書即著眼于這些豐富的敘事材料,精選出一些典型材料,在客觀分析文本價值的基礎(chǔ)上,以專題和個案的方式依次展開本書的主題。
對自由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這對于身處奴隸制牢籠的黑人也不例外。不過,在外在的枷鎖極大地限制著奴隸生存空間的同時,他們?nèi)匀辉诤诎抵忻魅绾潍@得心靈上的自由與安寧;即使在獲得身體的自由以后,這種對自我的堅守仍使之與白人的世界保持一種不遠不近的距離。本書將主題聚焦于黑人的靈性自由而不是掙脫奴隸制的外在鎖鏈,顯示了一種與一般奴隸制研究作品的不同視角。當然,追求靈性的自由仍是在竭力擺脫外在鎖鏈的敘述背景中展開的,例如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對基督教的皈依就與他突破了識字的奴隸制限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而對巫術(shù)部分的敘述同樣印證了它與奴隸制之間的瓜葛。因此,本書對黑人靈性自由追求的描述是相當寬泛的,并沒有回避奴隸精神生活當中矛盾的乃至愚昧的部分。
其實,在本書的定性措辭部分,作者指出了奴隸宗教的混雜性質(zhì)(第6頁)。文末還點出了學術(shù)界長期爭議的“赫斯科維茨——弗雷澤爭議”議題,也就是美國黑人在經(jīng)歷奴隸制的劫難之后,其非洲宗教因素是否仍在他們的基督教文化中依然存留的問題。以富蘭克林·弗雷澤為代表的社會學學者斷言非洲文化在美國土壤上的失根,而以梅爾維爾·赫斯科維茨為代表的人類學學者強調(diào)非洲傳統(tǒng)在新大陸上的牢固性。本書所列舉出的奴隸敘事材料表明,作者的觀點更偏向一種中間性的立場,即不否認非裔宗教文化與非洲傳統(tǒng)之間的某種連接,但更突出的是黑人宗教的社會公義訴求傾向(第125頁)。
本書重點在于以奴隸本身的現(xiàn)身說法,闡明一部分黑人在從母國被擄走、被剝奪了敘事中予以浪漫化的田園牧歌式生活之后,是如何卷入到一個充滿血腥暴力的白人世界的,而后在奴隸制下又是如何接觸到基督教,從而一步一步地介入到主流文化中去的;但正如這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奧拉達·艾奎亞諾所發(fā)現(xiàn)的那樣,白人基督教選擇性地忽略了社會正義的一面,而“我變得十分遲疑,任何時候都不能發(fā)現(xiàn)比我更加正確、或者更加虔誠的人”(第67頁)。還有的是生于奴隸制之中的黑人,他們急于尋求一個生活中的保護者,并在自由后誤打誤撞進入非主流福音主義者的小圈子,這方面的例子是書中所描述的索杰娜·楚思;一些勇敢的奴隸在發(fā)現(xiàn)自己的靈性追求之后,決意“跟隨北極星”,最終穿越了自由與奴役的界限,這方面的例子是“黑人摩西”哈里雅特·塔布曼和道格拉斯,后者在自由后發(fā)明了“被壓迫者的上帝”這個概念,也在行動上為美國黑人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知覺轉(zhuǎn)變狀態(tài)”來概括美國奴隸在宗教皈依時的核心環(huán)節(jié),這應該說是一種創(chuàng)舉。按照作者的觀點,“知覺轉(zhuǎn)變狀態(tài)”是一種內(nèi)在的感知改變狀態(tài),在這個過程中,處于特定情境的奴隸進入到某種幻覺之中,確信自己的罪惡已被上帝原諒,從而獲得了靈性的新生。本書中的幾個主角在皈依時都經(jīng)歷了這樣的心路歷程,像艾奎亞諾、楚思、塔布曼以及《美國奴隸傳記大全》第19卷中所記錄的諸多受訪對象都無一不是經(jīng)歷了這種內(nèi)在的轉(zhuǎn)變,而南卡羅來納的黑人則將這種“尋求”過程演化為一種社區(qū)現(xiàn)象,作者將此歸納為“歸隱——復出”模式(第46頁)。不過,本書在描述另一位主角道格拉斯時并沒有提供相應的證據(jù),盡管他也曾陷入了作者所說的“精神崩潰狀態(tài)”(第118頁)。這表明在以“知覺轉(zhuǎn)變狀態(tài)”來概括奴隸的皈依過程時,應對適用性范圍保持學術(shù)上的謹慎。
本書并沒有將黑人的靈性追求局限于奴隸制期間,而是進一步拓展到他們在獲得自由后的表現(xiàn)。如果說奴隸制的夢魘被看成靈性自由的刺激性因素和“尋求”起點的話,作者將自由后環(huán)境的改觀看成靈性自由進一步擴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二者都被當作黑人靈性體驗的不同場景,但自由選擇的出現(xiàn)被當成了靈性進展的新指標。追求內(nèi)心圣潔的前奴隸或是單槍匹馬、或是加入某個團體,決定要“為我的人民發(fā)出懇求”(第92頁),而毫不遲疑地投入了當時轟轟烈烈的廢奴運動中去。艾奎亞諾、楚思、塔布曼和道格拉斯無一不相信,自己始終受到上帝的指引,并以帶領(lǐng)他們的希伯來子民擺脫法老的奴役、穿過紅海到達“應許之地”的使命相自許。他們甚至沒有將自己限定于非裔美國人的藩籬之內(nèi),有的具有世界大同的胸懷(艾奎亞諾);有的用宗教理由去闡明女權(quán)議題(楚思);有的本身就是一個宗教武器(塔布曼);有的堅持非暴力反抗原則,還連帶著關(guān)心壓迫者本身的拯救(道格拉斯)。在奴隸宗教敘事研究方法上,本書對奴役與自由的并置性設(shè)計,對于我們思考美國黑人如何提升了本書在序言中所提出的“人類精神”,應該是大有裨益的。
在篇章結(jié)構(gòu)方面,本書分卷首畫、導言、第一到第八章、附錄和后記等部分組成。第一章為美國黑奴的巫術(shù)敘事研究,第二章描述知覺轉(zhuǎn)變狀態(tài)與美國黑奴的宗教皈依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第三章到第八章分別論述了艾奎亞諾、索杰娜·楚思、哈麗雅特·塔布曼以及弗雷德克里·道格拉斯的宗教敘事。
本書關(guān)于奴隸信仰復雜傾向的論述,再度凸現(xiàn)了美國黑人在主流文化與自我意識之間掙扎的“兩個靈魂”問題(第72頁),而他們對“被壓迫者的上帝”概念的持續(xù)關(guān)注(第63、123頁),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到20世紀美洲風行一時的“解放神學”,如果將其看成是后者的一種預示也未嘗不可。
總而言之,人們對黑人奴隸的關(guān)注,往往集中在其逃離奴隸制枷鎖、獲得外在的身體自由上,但本書通過闡述奴隸的自我敘事,向我們表明奴隸對內(nèi)在的靈性自由追求同樣是不可或缺的。奴隸的自由尋求其實是一種對身體奴役和靈性混沌的雙重超越。這正是本書的意義所在。
[1]高春常.在荒野里看見耶穌:美國黑奴宗教敘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責任編輯:楊全順]
2016-10-27
董振業(yè)(1988-),男,河南商丘人,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美國史研究;許露平(1992-),女,湖北襄陽人,魯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研究生,主要從事美國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