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波 蔣李卉 (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533000)
淺析技術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運用
——以《秦俑魂》為例
宋海波 蔣李卉 (百色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 533000)
在舞蹈的領域中,技術與藝術一直是一個令人爭論的話題。對于舞蹈家而言,技術與藝術永遠都是一對矛盾體,技術與藝術兩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溶解,相互支撐,在舞蹈表演和編創(chuàng)的過程中,技術與藝術的溶解度,意味著舞蹈家向舞蹈藝術的靠攏痕跡。尤其是舞蹈演員,在掌握一定的技術技巧后,能否將技術技巧熟練地融合在舞蹈表演中,更能看出一個舞蹈演員的藝術修養(yǎng)。在舞蹈演員表演的過程中,通過“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的轉換,來達到藝術與技術的溶解,減少技術與藝術的獨立痕跡,從而提高舞蹈藝術的藝術性,是舞蹈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境界。
技術;藝術;舞蹈;融合
關于舞蹈技術與藝術的關系,呂藝生教授曾經用控制論與反饋輪來解釋:舞蹈邊沿已屬,主要是通過人體有目的的運動來實現(xiàn)的。演員在表演時,按事先與編導、作曲家、設計共同認可”給定信息”,進行有控制的輸出,經自身感官的感受,獲同伴以及觀眾的反應,經神經傳回大腦,又經大腦的判斷并做出指令,神經傳給四肢軀干,進行調解控制,最后完成一個舞蹈形象的塑造。1”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理解到,一個舞蹈演員在舞蹈表演的過程中,一直保持著自我意識的控制,既不能完全的在“第一自我”的世界里只顧動作以技術的完美,也不能只在“第二自我”的意識空間里,沉醉在舞蹈角色所塑造的情感里,忽略對自身的控制。那么舞蹈家改如何將技術與藝術結合能,筆者將舉例從男子獨舞《秦俑魂》來進行剖析。
中國古典男子獨舞《秦俑魂》1997年由陳維亞編導,舞蹈音樂《絳州大鼓》,舞蹈服裝:韓春啟,由舞蹈演員黃豆豆首演于北京。舞蹈《秦俑魂》的創(chuàng)作是編導根據(jù)選手的自身條件,特意把原四人舞《秦王點兵》改編為男子獨舞。而舞者黃豆豆的表演也徹底了征服了評委與觀眾,更是將作品的技術技巧發(fā)揮到極致。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古代詩人王昌齡用這樣氣勢磅礴的詩句形容了古代將士的颯爽英姿。自秦統(tǒng)一之后,全國實行了嚴格的征兵制,不少年少力壯的年輕男子都身騎駿馬,外披鎧甲,手持弓弩,為保衛(wèi)國家而奮勇殺敵。舞蹈《秦俑魂》則正是運用了這一藝術形象,加入了中國古典舞的語匯和創(chuàng)作手法,借古樸的“秦俑”形象,讓凝固了兩千多年的神勇武士的藝術形象,重新迸發(fā)活現(xiàn)在我們眼前。對于舞蹈藝術形象的塑造,編導不僅在音樂上,服裝上打下功夫,在動作上更是如此,“舞”“武”相容,利用一系列的技術技巧加以變形,塑造出一種典型的外部形象,給觀眾們留下了中華男兒自古以來獨具的將士風范的直面映像。
為體現(xiàn)秦朝將士的英勇威武,編導充分運用了技巧的各種功能,使技巧的表現(xiàn)達到極致。從舞蹈動作編排來看,編法技術純熟,舞蹈當中沒有為技術而炫耀,為動作而堆砌的生硬之筆。演員隨著那由遠到近,由輕到重的音樂節(jié)奏的不斷升華,情緒也不斷高漲,在一招一式干凈利落的動作間,轉換得那么自然流暢,并把技術技巧與人物情感融合的合情合理?!皺M移空中轉身變叉”、“空中騰躍劈腿”、“空中轉體大蹦子”、“跳躍撲虎”、“旋子360°”、“朝天蹬”等等,舞蹈動作可以說技巧與動作之間一氣呵成。編導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將士從泥塑里出來的感覺,還大膽借用現(xiàn)代元素,編創(chuàng)了類似于街舞中機械舞的動作,通過身體局部關節(jié)的擺動,由僵硬的身體動態(tài)慢慢轉化成活生生的秦朝將士。通過這些連續(xù)性、高密度的技巧,生動的塑造了一個從歷史中走來的、渾身充滿著傳奇和力量秦朝將士,而這些給觀眾顯示的不僅僅是技術的精彩、舞者精湛的表演技法,而是華夏英雄昂揚的斗志,堅韌的信念和滿腔的熱血,這也正是此舞蹈最引人入勝的和難能可貴的地方。
當舞蹈《秦俑魂》之“魂”才脫殼之際,那具模仿僵直的腿腳很讓人覺得沉重二者重視演員黃豆豆將技術與藝術完美融合的結果。隨著時空的轉移,秦俑不再是一個泥塑的陶俑,而是一個生動的秦朝勇士。隨后,秦朝將士隨著鼓聲的節(jié)奏及古琴的韻律開始左右擰動身軀,動作頓挫,滲透出一種古樸的氣質和凝重的歷史感。舞蹈通過技術技巧還給觀眾留下了秦朝勇士自信無畏的形象,例如:床的技術技巧串,中間英勇抗敵是空翻,大跳等。并且從一開始到結束,舞蹈演員始終在“第一自我”和“第二自我”中來回轉換,具有著“半心半意”的朦朧美,正是這種控制,使得舞蹈技術與藝術在無形之中有了完美的結合,呈現(xiàn)出了以一人營造千軍萬馬的浩蕩畫面,使觀眾產生了一定的審美距離。而舞蹈的結尾更是整個作品的點睛之處,更是技術與藝術結合的完美實例,當演員在一連串技術性動作結束之后,以便以靜代動,把動作質感慢慢放緩與快節(jié)奏的擊鼓聲形成鮮明的對比,演員緩緩地把腿抬起,在那傾身倒地的一瞬間,舞臺的整個天幕升起,映現(xiàn)出浩浩蕩蕩的秦俑勇士群體方陣,那雄渾威武的陣勢形成巨大的視覺沖擊力,把整個舞臺的氛圍推向了高潮,折射出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和雄渾的力量。
在舞蹈中技術與藝術存在著“二律背反”的關系,兩者在實際過程中永遠相對的,技術與藝術的不可溶解和不應完全容解是永存的。正如劇目《秦俑魂》中所展現(xiàn)出的中華勇士氣概的藝術形象和千年古韻威武技術動作融合一樣,一個沉睡千年的靈魂,在此刻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從舞臺后區(qū)經過一系列騰空翻躍的技術技巧迸發(fā)出來,在情感掙脫束縛的瞬間,用一大串流暢的技術技巧展現(xiàn)出來,將情感推向制高點,昂首挺胸一個英姿勃發(fā)的中國古代男子形象毅然的矗立在人們眼前。讓人們觀后久久不能忘懷。 該作品也因此成為中國古典舞經典中的經典,同時,這部作品也是檢驗一流演員的試金石。正是有了技術與藝術的融合,才使得舞蹈更加完美、直抒胸臆。在我們舞蹈邊沿的過程中,技術始終是藝術的基礎,而技術也是提高藝術平直必不可少的途徑,兩者相輔相成,既不能完全溶解,也不應完全溶解,演員始終需要有半心半意的自我意識,在表演的過程中靈活地轉換“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在表演過程中演員所創(chuàng)造的情感環(huán)境和人物形象是高度緊張所創(chuàng)造的結果,也是體現(xiàn)技術與藝術溶解狀態(tài)的朦朧美。
注釋:
1.呂藝生著.《舞論》第87頁.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出版.
[1]袁非凡.技術與藝術的關系[D].中央音樂學院,2012.
[2]鮑軍梅.淺論舞蹈中藝術與技術的關系[J].大舞臺,2011(07):117-118.
[3]殷勤.如何正確運用舞蹈技術提升舞蹈藝術[J].藝術教育,2014(09):113-114.
[4]高菲菲.如何正確看待舞蹈表演中的舞蹈藝術與技術關系[J].藝術教育,2014(1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