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鳴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
儒家文化對高中生德育培養(yǎng)的研究
張芮鳴
山東省棗莊市第三中學
本文主要以高中課程中所涉及的儒家文化內(nèi)容為載體,探討了在高中階段儒家文化對高中生價值觀、民族意識和愛國意識、以及個性方面的影響,分析研究儒家文化對高中生德育的培養(yǎng)。
儒家文化;德育;培養(yǎng)
身處飛速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人們?yōu)槿颂幨浪邆涞娜宋乃刭|(zhì)、道德修養(yǎng)和家國意識都可以從儒家思想文化中找到源頭,其經(jīng)過代代傳承,不斷地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視角和行為規(guī)范。而高中的教育更多的承擔著傳播知識的職責,在歷史文化的教育中,儒家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仁”、“禮”、“中庸”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一直綿延至今。本文就以儒家文化的教育探討其對高中生德育的養(yǎng)成。
在高中教育中,儒家文化中的“仁”體現(xiàn)的是人本身內(nèi)在的一種道德情感,它宣揚的是以仁愛之心對待他人,體現(xiàn)的是一種大愛——忽略人與人之間的階級、差別,四海之類皆兄弟的大同境界,有助于高中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義”是儒家文化中體現(xiàn)人內(nèi)在的道德觀念?!墩撜Z》中的“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教會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強調(diào)學習時要虛心求教、實事求是的道德品質(zhì);荀子提倡培養(yǎng)學生鍥而不舍、生生不息、永不放棄等堅韌不拔、堅強的高貴品質(zhì);《禮記·中庸》中“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告誡我們?yōu)槿诵柚v求原則,注重人道精神與社會公正;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教導我們要自尊、自愛、自信,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尚書》中古人教導我們要以集體利益為中心,要注重對社會、民族以及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的培育。另外,在儒家中,“孝”體現(xiàn)著一個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準則?!缎⒔?jīng)》中“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認為,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是天經(jīng)地義的,更是體現(xiàn)了孝道這一美德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在理論上對道德有著清晰的定位,它教會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實施道德行為,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儒家文化一直以來都在強調(diào)著大一統(tǒng)為社會最理想的狀態(tài),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道德理想,人生價值有個人上升至整個民族、國家,個人的行為準則為社會和諧而努力。
《禮記》中“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強調(diào)為人需要將集體、民族和國家的利益放在心中,倡導人人為整個社會服務;《大學》的宗旨在于“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強調(diào)不論是為家國者還是為人民者,都要注重自身的修養(yǎng)的提升,而有一顆非常善良的心才可以為了他人、造福于他人;孟子的“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說到若想讓國家長治久安必不能缺少自己,表明自己的自信的同時更是告誡我們?nèi)魏我粋€人都要積極投身國家事業(yè)當中、為國家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對于儒家文化的傳承,有范仲淹的“為天下憂樂”、文天祥的愛國詩、顧炎武高呼“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林則徐查禁鴉片、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從“五四運動”到如今的“中國夢”,彰顯著我國愛國主義精神文明的傳承,從而鑄就了我國中華民族強大的凝聚力,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無私奉獻、威武不屈、舍生取義的愛國主義人士。
儒家文化中體現(xiàn)的群體意識,要求“儒家文化中的人”積極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在學習過程時,不斷地激起了學生內(nèi)心對家國的責任感。高中生通過欣賞儒家文化的深厚魅力,深深得感受到其中沉重的歷史使命感,更加意識到自身對他人、民族和國家的強烈的責任感。
《論語·學而第一》中有子就說過,“禮之用,和為貴”。當前社會我們所提倡的構(gòu)建和諧社會正是禮的具體應用,孔子的學生有若的這句話就是說,和諧社會的建立是需要有“禮”來節(jié)制的。儒家所提倡的“和”正是國家、社會實現(xiàn)統(tǒng)一有序的發(fā)展,眾志成城、齊心協(xié)力、萬眾一心,民眾之間團結(jié)一心;“和而不同”說明在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同時要“求同”、“存異”,保證人與人之間的多元性、差異性存在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中庸之道,學會寬恕他人、理解他人,在社會關系中每個人要有自覺性和對他人的責任感。
儒學在其價值體系中倡導“和”的同時注重“不同”,它認為只有在“不同”的基礎上才能夠在最終實現(xiàn)“和”的統(tǒng)一。當今社會的飛速發(fā)展,導致對人才的需求多元化,從而更需要有思想有個性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因此人與人之間年齡、性格、興趣愛好的不同以及貧富之間的差距,必然會在相處時存在著矛盾和沖突。這就要求在養(yǎng)成自己的個性、品行的同時,要學會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認同,統(tǒng)籌相濟,在不斷挖掘自身潛力的同時注重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形成正確的個性發(fā)展觀。這種個性與社會責任感的有效結(jié)合的文化沉淀,有利于高中生在提升其素養(yǎng)的同時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
[1]陳敏,魯力.論儒家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J].理論學刊,2015
[2]何宇紅.儒家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