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 張鋒☉江蘇無錫市金星中學 朱宸材☉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浦頭中學 祁榮圣
讓復習課上出“新授課”的味道
——美文《讓思維與能力的翅膀在復習課中飛揚》引發(fā)的思考
☉江蘇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 張鋒☉江蘇無錫市金星中學 朱宸材☉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浦頭中學 祁榮圣
教研活動組織同仁學習《中學數學(上)》(2015年第4期)中一篇美文《讓思維與能力的翅膀在復習課中飛揚》[1],在研讀學習之余,引發(fā)我們對常態(tài)課型復習課的思考:課改中的復習課質態(tài)如何?優(yōu)質復習課設計思路在何方?執(zhí)教行為如何落實?
復習課的設計是否合理,組織能否到位,教學過程是否體現數學教學的內涵,學生思維品質和能力是否能夠得到有效提升,對于復習課的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評價要素.復習課上,教師不應將視野囿于對知識點的簡單整理與整合,更重要的是要體現知識線索的有效串聯、知識體系的全面構建和數學思想方法的有效滲透.在日常教學中,許多教師舍得在新授課上下功夫、花時間,往往能夠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堂組織體現自己的教學想法,體現個性,實現有效教學,而對于復習課卻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對此類課型缺乏深入研究,往往把復習課當成習題講解課來處理,就題論題,不知不覺演化成為一種新授課知識點的匯集和習題的訓練和講解,長此以往,使復習課的教學效果不斷下降,從而也打壓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可見,對于復習課,不僅要遵循其本身的基本原則,更要力求追求形式的多樣化,體現豐富多彩的呈現效果,落實復習教學的實效性,讓復習課與新授課一樣,精彩紛呈.在仔細研讀特級教師何志奇和教研員姚敬東的文章《讓思維與能力的翅膀在復習課中飛揚》后,筆者不禁拍案叫好,深受啟發(fā).筆者認為,復習課確實應在文中所說的四點上下功夫,真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下面結合教學實踐粗淺地談談自己的一點學習體會,借此向兩位老師表達敬意.
數學復習課最佳的效果是融知識技能、思想方法、創(chuàng)新能力于一體,學生在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學習的基礎之上,把原來新授課的知識點重新串聯起來,形成知識體系鏈狀結構,讓學生把沒有掌握到位的知識進行再加工和提煉.這種重新建構,是要讓學生從更高的視野和角度俯視新授課的內容,從轉化的角度發(fā)現、思考、解決綜合性的問題,在難點突破處做到“抓鐵留痕”;在通式通法處力求做到“踏石留印’,這個“印記”不僅僅是一種舊知識的重現,更需要感悟數學本真,從知識的融會貫通中理解和思考通式通法的合理性和價值.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解法的理由和合理性,這樣的解法對于同一類問題有何啟發(fā)和指導意義?是否可以進行遷移和創(chuàng)新?這樣的復習課設計,不僅上出了新授課的味道,更能使學生在不斷思辨中體會數學學習的方法,悟道與體驗同時進行,在同與不同的思辨中能力得到發(fā)展.因此,何老師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復習活動,不急于拋出自己的解法觀點,而是在對話教學中享受“慢教育”,在“留白”中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表達對相同問題的個人見解,雖然學生理解的程度不同,卻各具特色.在不斷追求新知過程中,學生的“雙基”能力不斷夯實,復習過程也呈現出了喜人的再發(fā)現、再創(chuàng)造的場面,發(fā)散徹底,聚焦到位,體驗實踐中結合教師追問讓學生參與試講,教師把握思維核心立足于通法通式感知,充分發(fā)揮引導作用,基于學情的試問試講的技巧指導無一不彰顯執(zhí)教者的深厚功力!這種《標準》常提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并舉,縮小開口的復習策略為廣大教師設計教學提供了范例,文中由基礎知識數列呈現的片段一,基于學生生成不滿足問題解決,而是在多人多解中呈現基本量法,由運用性質解決上升到數學思想方法,數形結合中幫助全體學生完善了函數、方程的內在建構,于解法求異中捕捉數學的“大同”,在知識應用拔節(jié)上升中完成“一步一步向上走”的能力培養(yǎng).此刻,在基于主體生成的精彩呼喚通識通法教學不走尋常路嘗試喝彩之時,復習課也可以有這樣的“新授”的味道,真好!
要有效開挖思維深度,需要教師在設計和構思上施以妙手,通過扎實的復習設計,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了多種比較——異同比較、優(yōu)劣比較等,知識的聯系與區(qū)別在學生心中逐步明晰,借助類比等方法形成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對復習課中的難點,當學生難以獨立解決之時,有效進行組織和研討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方法,師生之間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不僅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短板,對有規(guī)律的問題,更能引導學生提煉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縱觀文章中的教學過程,教師讓學生暴露問題、剖析問題、解決問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復習課的整理和復習過程,通過預設的問題層層展開,從典型問題切入,讓演繹預設和生成并存,讓學生自覺梳理感悟.另外也可以看到,復習課也是可以充滿溫度的,教師輕盈的畫龍點睛式的總結,化枯燥為生動,化“冰冷的美麗”為“激情的思維燃燒”,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來看片段二,這個設計過程屬于高屋建瓴,是在章節(jié)的高度俯視整節(jié)內容,教師精心選題,通過“舉一隅返三隅”的方法,將深層次的問題不斷挖出,這樣的巧妙構思,體現了教師對教材“二次開發(fā)”的深厚功底和對復習課的透徹解讀,看似相同的例題,卻演繹出不同的精彩.復習課應當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教師從一講到底,從隨意選題到匆忙解題的懈怠中分離出來,轉向以疑問為軸、思維為線的執(zhí)行,學生便能不斷溫故知新,我們?yōu)檫@樣的“復習新授”課叫好!
教師的作用是讓學生個性得到最大的彰顯.這篇文章從教育研究的角度讀之有味,發(fā)人深省,很大的一個原因是兩位大師真性情的流露,可以說字里行間都洋溢著對“真教育”的追求,體現作者“我的教學主張我做主”的實踐和追求.片段三中呈現的師生對話,教師的愛心激勵,耐心引導,充分交流等舉措喚起學生主體在復習課中的參與熱情,以生為本的課堂呈現其實是教師“俯下身子、放下架子”與學生零距離的接觸.當我們適度“糊涂”,從學生的理解視角解讀問題“稚化思維、滯后發(fā)問”時,復習課中師生定能獲得“新授”般的滿足感與成功感.
值得進一步思考的是,何老師就“試講試問”的對話重要性和方式方法施行的注意點,從教學的角度,從學生的心理接受方面給予了充分的說明,對當下復習課中學生面臨的“給了模型我來干,聽講多做到計算”的常見質態(tài)發(fā)出質疑,對學生思考空間被擠壓、學生實質性思考機會被剝奪[2],最終淪落為“解題機器”現象直面拒絕,引發(fā)了讀者對復習課中互動環(huán)節(jié)該怎么做的思考.教師還能只滿足于“你問我答或者是流于形式的學生問,教師幫,學生答”的疾風暴雨式的推進嗎?從面向全體的角度試行“試問試講”,讓學生在新課學習的知識缺失處學會發(fā)問,在難點、困惑點處因疑而問;在學習解題中“可不可以這樣講”的體驗中交流;在“他為啥這樣解”的反思或者“他為什么不能繼續(xù)講好這道題”的思考中吸引全體參與的注意力;在問題本質的思辨中形成合作分享.這樣的復習課從內容到形式的推陳出新,基于主體內驅力凸顯復習課模式,可以引發(fā)學生在最近發(fā)展區(qū)處積極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進行實質性的思考體驗,在思辨中學生在自主問題驅動下探索的熱情得以進一步迸發(fā),讓單純的知識傳授成為學生智慧性地認識事物本質的過程.
可見,試問試講并不是讓教師走開,教師從學生問中的篩選,從學生試講實踐中的提煉無一不是教師基本功的體現.我想,學生對于數學問題的新困惑、新發(fā)現、新想法,為復習課打開了“新授”窗.
敢問復習課的路在何方?何老師美文指明了方向:復習過程中,牢牢抓住生情和學情,注意知識點間的綜合聯系,連點成線、線鋪成面,形成系統(tǒng)的復習和訓練內容,在主體的“試問試講”的充分參與中自我搭建所學的知識樹.當復習處于尾聲時,教師引導學生概括一類問題的解決模式,于通式通法處再次強化方法,滲透數學思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雖然復習課的模式是根據教學內容而確定的,不能一概而論,但是教師心里裝著孩子,帶著“新授課”的感覺,結合復習課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切入,呈現思維的豐富多彩,從而使復習課教學之“路”走得更加精到、精心、精彩,有“根”可依(復習課的內容永遠是基礎),有“據”可循(真正實現思維在碰撞中激發(fā)),讓點、線、面縱橫交錯,編制成網,真正有效地促成復習課的質量.
最后,由這節(jié)精彩的復習課想開去,目前很多復習課都好像冠以了某種特定的模式,如某校成功的模式如下:首先,通過自學探究,讓學生自己整理所學過的知識,建立知識結構的網絡關聯圖,然后進行小組討論,將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找到,通過組內合作與組間競爭推動復習課的效果不斷上升;其次,通過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模式好不好呢?也許短期內是會有成效的,長遠看呢?這篇美文其實已經真正指明了數學教學的真諦所在了.
1.何志奇,姚敬東.讓思維與能力的翅膀在復習課中飛揚.中學數學(上),2015(4).
2.章建躍.理解數學理解學生理解教學[J].中國數學教育(高中),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