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新
愛國主義是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
吳燦新
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與其國家凝聚力有著緊密的正相關關系。愛國主義精神是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對于國家凝聚力來說無疑是至關重要的因素。愛國主義精神不僅是國家凝聚力最具廣泛性的道德基石,而且是國家凝聚力最堅實的精神支柱。當今中國要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必須克服幾個認識上的障礙:一是把“世界主義”與愛國主義對立起來,進而否定愛國主義精神;二是把愛國主義等同于狹隘民族主義,從而否定愛國主義精神;三是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分裂開來,因而把人們的認知引向歧途。
愛國主義;國家凝聚力;精神核心;世界主義;狹隘民族主義;社會主義
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與其國家凝聚力有著緊密的正相關關系。可以說,國家凝聚力強,則國家興旺強盛;國家凝聚力弱,則國家衰弱敗落。然國家凝聚力的強弱,有著許多相關因素,其中,愛國主義精神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愛國主義有多種解釋,《辭?!防锝忉尀椤皭蹏髁x是對祖國的忠誠和熱愛。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濃厚的感情”[1](P149)。愛國主義精神集中表現(xiàn)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為保衛(wèi)祖國和爭取祖國的獨立富強而獻身的奮斗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維系著華夏大地上各個民族的團結統(tǒng)一,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祖國發(fā)展繁榮而不懈奮斗。”[2]
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無疑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也是中國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民族凝聚力“就是使民族結成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以確保其生存和發(fā)展的內在力量”[3](P11)。民族凝聚力是以一種觀念形態(tài)(感情、愿望、理想、價值觀等)蘊藏在每一個民族成員之中,它本質上是一種文化凝聚力,它建立在一種文化精神的認同與共有的基礎上。由此來看,民族凝聚力的核心是民族精神,或者說,民族精神是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和民族凝聚力的核心。中華民族精神“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4](P11)。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基礎和生長、發(fā)育、壯大的強大力量,它以一種深沉的憂患感和歷史責任感縱貫于歷史過程的始終,是中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積淀與思維定勢。由此可言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精神核心。
國家凝聚力是使一個國家的全體成員結成一個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的內在政治力量,它本質上是一種政治凝聚力。因為國家是一個政治組織,其凝聚力主要來自于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集團的政治向心力、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然而,現(xiàn)代國家基本上都是民族國家,民族凝聚力是國家凝聚力的根基,沒有民族凝聚力就不可能有國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的本質是文化凝聚力,而國家凝聚力的本質是政治凝聚力;文化凝聚力是政治凝聚力的根基,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民族凝聚力(文化凝聚力)的精神核心,也必然是國家凝聚力(政治凝聚力)的精神核心。
愛國主義精神是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首先表現(xiàn)為它是國家凝聚力最具廣泛性的道德基石。
愛國主義精神之所以是國家凝聚力最具廣泛性的道德基石,第一乃因為它是一種國家倫理精神。所謂國家倫理精神,就是一個國家的倫理文化精華的綜合反映和集中體現(xiàn),是一個國家的成員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間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基礎上,于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中歷史地形成和發(fā)展的,為國家大多數(shù)成員所認同和景仰的倫理道德理念內核,表現(xiàn)為一個國家的倫理精神風貌;它是以特有的善惡樣式從根本上反映社會經濟利益關系的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現(xiàn)象,反映了其所內涵的人民性、正義性和進步性[5]。愛國主義精神的倫理精神本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認知:一者,愛國主義精神倫理是一種“精神意識”現(xiàn)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不僅每個國家的社會存在是不一樣的,而且社會存在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被其所決定的愛國主義精神就有其特有的民族性、社會性、時代性。現(xiàn)代中國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民族性來說,是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從社會性來說,是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時代性來說,是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精神。二者,倫理精神是以善惡的形式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古希臘著名倫理學家柏拉圖曾將人類的認識樣式分為真假樣式、善惡樣式和美丑樣式三種。而倫理精神,就是以善惡樣式去認識世界。愛國主義精神將“愛不愛國”作為區(qū)分人們特別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集團言行的根本善惡標準。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集團如果是愛國的,他就具有善性,就能夠真正形成其政治向心力、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國家凝聚力也就強盛;否則,就會被人民遣責、拋棄,就無法形成其政治向心力、吸引力、感召力和親和力,國家凝聚力也就衰弱。三者,倫理精神又是通過善惡矛盾從根本上反映社會的利益關系。善惡矛盾的根源則是社會的經濟關系特別是利益關系,愛國主義精神作為一種倫理精神,正是通過善惡矛盾來從根本上反映社會利益關系的內在要求的,它不僅反映了一個國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要求,也反映了一個國家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的根本要求,它倡導以人民根本利益為基礎的集體主義,從而對人們特別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集團的道德活動和道德行為起著根本性的價值導向作用。
第二乃因為它是最具廣泛性的一種國家倫理精神。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其特定的生存空間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基礎上,于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中歷史地形成和發(fā)展的倫理精神,是有著不同特點的。但在這諸多的國家倫理精神中,只有愛國主義精神最具有廣泛性。這種廣泛性,從利益要求來說,它反映了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中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為“國家”是人民的現(xiàn)實的最基本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基礎,沒有“國家”的人也就喪失了現(xiàn)實的最基本的生存空間和發(fā)展基礎,滄為無家可歸的“難民”或者“亡國奴”。從歷史縱向性來說,它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以來歷史上各個國家各個民族都倡導的一種國家倫理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許多民族、國家能夠延續(xù)發(fā)展至今。從世界橫向性來說,它是當今世界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都倡導的一種國家倫理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這些民族和國家才可能有發(fā)展的未來。從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內部要求來看,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獲得生存發(fā)展的較好條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各個民族之間、各個集團之間、各個人之間的團結合作。特別是當國家被外敵侵犯,民族國家面臨生死存亡之際,這種國內(民族)大團結更是一種救國圖存的緊迫性根本要求。而最能夠促成最廣泛國內(民族)大團結的就是愛國主義精神。從今天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來看,隨著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社會分層日益顯現(xiàn),社會矛盾與社會問題也不斷出現(xiàn);同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也到了攻堅的時候,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刻,能夠最廣泛地整合全民族、全體人民的利益,促成民族、人民大團結的也就是愛國主義旗幟。無疑,“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6]。
愛國主義精神是國家凝聚力的精神核心,其次表現(xiàn)為它是國家凝聚力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人與動物的差別,就是有無“精神”的差別;在動物世界中,物質性的生存是它的全部;而在人的世界中,物質性的生存發(fā)展只是他的一個基礎的部分,而更重要的,則是他的精神性生存發(fā)展。人與人的差別,不僅有物質性的差別,也有精神上的差別;而在一定意義上說,精神性的差別才是最根本性的差別。因此,精神支柱是人之為人的本質規(guī)定性,而精神支柱的高低則是人與人之間最重要的差別。
人的精神世界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世界,因此,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人有著同樣的精神世界。然而,在每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中,卻又有著一些與其他人相同、相似、相近的精神要素??梢哉f,愛國主義精神就是人的精神世界中最具廣泛性的一種相同、相似、相近的精神要素。正是愛國主義精神,成為了每一個民族、國家中最大多數(shù)人的精神支柱,也就成為了許多民族、國家的精神支柱。
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國國家凝聚力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華夏文明延綿不斷,發(fā)展至今,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秘密,就是中華民族有著最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四大文明古國是: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而除中國之外的其余三大古老文明,都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中先后中斷,而唯有古代中國文明延續(xù)不斷。這個秘密就在于中國社會的歷史進程的特殊性。由于中國古代特有的地理環(huán)境,使古代中國社會成為一個早熟的農耕社會,也使其從野蠻走入文明的過程中,比較完整地保留了原始氏族制,并進化為宗法制。家庭、家族是古代中國的社會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國家,具有家國一體的特征。特別在國家受到外敵侵略之時,強烈感受到國破家亡的屈辱,保家衛(wèi)國成為每一個有血性的中國人的堅定信念。從而在家國命運一體化的歷史進程中,愛國主義精神日趨強盛,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成為了中國國家凝聚力的最堅實的精神支柱。
精神支柱對內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力;對外則成為一股強勁的精神力量。愛國主義精神不僅是中華文明延綿不斷的強大精神支柱,也是中華文明不斷進步的強勁精神力量。自古以來,在中國歷史上,無數(shù)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教育家、科學家等,往往都是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支撐、激勵下,譜寫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可敬可佩的愛國主義篇章,推動著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偉大的中國夢的攻堅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是當代中國56個民族、近14億中國人最大的公約數(shù),最大的最根本利益所在?!爸袊鴫舻谋举|是民族復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盵4](P8)中國夢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把國家、民族和個人三者的利益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家國天下”的情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當代中國愛國主義的鮮明主題。要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共同精神支柱和強大精神動力。
當前,要增強我國的國家凝聚力,就必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然而,在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問題上,當前還存在著不少思想理論上的阻礙,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世界主義”與愛國主義對立起來,進而否定愛國主義精神。
當今世界話語中,世界主義開始流行起來。雖然學術理論界在何謂世界主義問題上眾說紛紜,但顧名思義,所謂世界主義,就是將整個世界視為一個共同體。因此,世界主有兩個核心命題:一是將人類全體視作一個利益共同體;二是將世界中個體的人視作道德關懷的平等單元[7]。本來,“世界主義”應當是一種積極的理想的“思想”,它以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然而,當下卻有一股混濁思潮,就是把世界主義與愛國主義對立起來。在他們的眼里,在當今世界全球化時代,講愛國主義就是一股違背所謂歷史潮流的“逆流”;倡導愛國主義精神就必定會阻礙世界主義的實行。這是一種典型的形而上學觀點。事實上,馬克思主義就是一種積極的理想的世界主義,其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在其青少年時代,就寫下了如此激動人心的思想:“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工作的職業(yè),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yè)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遠發(fā)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8](P1)馬克思在后來的革命理論創(chuàng)建和實踐中,也反復指出,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然而,馬克思主義從來都沒有將世界主義與愛國主義對立起來,反而,它主張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統(tǒng)一,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的統(tǒng)一。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無產階級的解放包括了廣大人民的解放。無產階級解放和人類解放是一致的:人類的解放只有通過無產階級的解放才能實現(xiàn);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終解放自己。無產階級解放運動是為大多數(shù)人謀利益的運動,是要用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最終消滅一切階級和剝削制度,實現(xiàn)共產主義,解放全人類。習近平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思想,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提出了一系列新觀念:(1)提出世界整體主義和共同發(fā)展的思想。習近平說,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提出主權平等思想和不干涉內政原則。習近平屢次提及,各國和各國人民應該共同享受尊嚴;要堅持國家不分大小、強弱、貧富一律平等;呼吁尊重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發(fā)展道路的權利,反對干涉別國內政;主張主權國家在國際社會中地位平等,倡導“國際關系民主化”;反對國際事務中的以大欺小、以強凌弱、以富壓貧。(3)提出文明平等與融合的思想。習近平主張文明平等和文明間的對話、交流、互鑒。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間應當“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4)提出聚同化異的民族夢表述,將道德關懷的終極目標落實到“人民”,追求“各國人民共享發(fā)展成果”,既體現(xiàn)了世界主義“人人均應享有美好生活”的理念,又謹守了主權的邊界。(5)提出保留防御權的和平主義思想。習近平說,“中國將始終做一個維護和平的國家”。“中國始終奉行防御性的國防政策,不搞軍備競賽,不對任何國家構成軍事威脅?!盵7]
二是把愛國主義等同于狹隘民族主義,從而否定愛國主義精神。
“民族主義原本是來自西方學術界的一個概念,關于它的定義眾說紛紜。許多學者把它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通常是指以維護本民族利益和尊嚴為出發(fā)點的思想與行為?!盵9]對于民族主義有多種分類方法。根據(jù)民族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方面的表現(xiàn)形式,民族主義可以分成四種:政治民族主義、經濟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宗教民族主義。其中,政治民族主義的影響最大。所謂政治民族主義,就是表現(xiàn)在政治方面的民族思想、態(tài)度和行為。在民族國家依然普遍存在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政治民族主義在各個國家也是普遍存在的。政治民族主義又可分為五種:(1)推翻殖民統(tǒng)治、實現(xiàn)民族獨立的政治民族主義,如在20世紀第一次和第二次民族主義浪潮的沖擊下,眾多亞非拉殖民地國家紛紛趕走殖民統(tǒng)治者,建立獨立的民族國家;(2)愛國主義,當民族尊嚴受到侮辱、國家受到外來侵略、國家利益受到侵害時,民眾往往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3)分離主義,即把一個多民族國家分成若干個民族國家;(4)排外主義,表現(xiàn)為閉關鎖國,即反對與外國交往交流,反對借鑒外國的經驗和制度,反對和歧視外國移民等;(5)極端主義,認為本民族是世界上最優(yōu)秀的民族,歧視別的民族,甚至把某些民族視為劣等民族[9]。由此可見,第一、第二種民族主義,是正面的民族主義,而第三、第四、第五種民族主義,是負面的民族主義。事實上,可以把第一、第二種民族主義統(tǒng)稱為“愛國主義”;把第三、第四、第五種民族主義統(tǒng)稱為“狹隘民族主義”。愛國主義與狹隘民族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前者為理性民族主義、正義性民族主義;后者為非理性民族主義、非正義性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無論對于本民族與國家還是他民族與國家,都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即有利于維護本國主權、利益和尊嚴,對于侵犯和損害本國主權和利益的人和事進行自覺抵制,甚至與之堅決斗爭;有利于本民族自身發(fā)展進步,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可成為推動國家、民族、社會發(fā)展的巨大動力;不僅關心本民族、國家的利益,也關心他國他民族乃至全人類的利益,將愛國主義與世界主義、國際主義統(tǒng)一起來。而狹隘民族主義則無論對于本民族與國家還是他民族與國家,都有著十分消極的作用:它使人只關心本國本民族的利益,把本國本民族的利益、價值看得高于一切,具有民族利己主義內涵;它排斥外民族進入本民族地區(qū)或國家,對外民族文化采取拒絕、排斥態(tài)度;它認為本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完美無缺,不愿進行理性思考,不思變革和創(chuàng)新;它還可以用來煽動民族情緒,挑撥民族關系,達到分裂國家的目的[9]。
值得警惕的是,現(xiàn)在有些學者和媒體,先是把愛國主義的政治情感與民族主義的政治思潮等同起來,然后再片面地把民族主義等同于盲目排外、狹隘自私的極端民族主義或曰狹隘民族主義,從而達到否定愛國主義之目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必須旗幟鮮明:我們應該提倡積極的、理性的愛國主義,既堅決反對消極的、非理性的非正義性的狹隘民族主義,又堅決反對將愛國主義等同于狹隘民族主義的謬論。我們應該大力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追求本國利益同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fā)展中促進全人類共同發(fā)展。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就明確提出:“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自覺維護國家最高利益和民族團結大局?!盵10]
三是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分裂開來,因而把人們的認知引向歧途。
當下興起這樣一個“理論”:“國家”與“祖國”不是一回事;故愛“祖國”不一定愛“國家”,不愛“社會主義”,也可以是愛國主義。是這樣嗎?!
的確,“國家”與“祖國”不是一回事。
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從階級社會的基本事實出發(fā),指出,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是使一切被支配的階級受一個階級控制的機器。它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歷史的產物。第二,國家的本質在于國家政權總是屬于在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第三,國家是由許多部件所組成的互相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它有強迫被統(tǒng)治階級服從國家意志的能力和有行使這種權力的官吏(干部),有實現(xiàn)這種權力的軍隊、警察、法院、監(jiān)獄等強制機關,還有供養(yǎng)官吏與強制機關的捐稅和國債,這三項構成一種組織力量和物質力量,即特殊的社會權力。
一般國家行政管理當局(政府)是國家的象征,它是一種擁有治理一個社會的權力的國家機構,在一定的領土內擁有外部和內部的主權。
在國家與政府的關系上,國家大于政府,尤其是國家是主權者的同義詞,而政府只是國家的仆人、權力的執(zhí)行者、被委托人。但在國際舞臺上,國家是國際法中的主體,是該國范圍內的整個社會的代表,與國內政治中的政府十分相近。
而祖國既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更是一個法理概念,帶有豐富的感情色彩。祖國是指世代居住并對所在國文化有著高度文化認同感的并且自己和祖先國籍共同所在的國家。而國家是一個政治概念,一個政治權力機構。
看到“國家”與“祖國”的不同,無疑是一種學術理論上的必要。但是,問題不在這里,問題在于從此出發(fā)而走上的錯誤認知。
其之所以走上錯誤認知,首先是缺乏唯物史觀的認識方法。從歷史唯物論的眼光來看,“國家”與“祖國”都是具有歷時性的,是發(fā)展變化的。祖國重在地理和文化上的發(fā)展變化,國家則重在政治與政權方面的發(fā)展變化。前者的發(fā)展變化相對比較緩慢,后者的發(fā)展變化相對比較快些。也就是說,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祖國”中,會有許多“國家(政府)”的變動。在同一個祖國中,會有不同性質的“國家(政府)”,也會有不同的“國”“民”關系。在新中國以前的時代,都是剝削階級的“國家(政府)”,其“國”“民”關系的本質是對立的。因此,當這些剝削階級的“國家(政府)”殘酷壓迫和剝削勞動人民,搞得民不聊生之時,勞動人民奮起反抗,這無疑是一種愛國主義行為。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在歷史上第一次成為人民的國家,因為這個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政府成為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執(zhí)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最高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因此,在中國歷史上,新中國第一次使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政府)”與人民、“祖國”達到了高度的統(tǒng)一。在這種新的歷史條件下,將“國家”與“祖國”刻意分離,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分裂開來,說愛“祖國”不等于愛“國家”,不等于愛“社會主義”,也是愛國主義,顯然是極其錯誤的。
其之所以走上錯誤認知,其次是缺乏唯物辯證法的方法。在唯物辯證法看來,一切事物既對立又統(tǒng)一;而形而上學則往往只看到對立而看不到統(tǒng)一。愛國主義的對象是“國”,國的含義有兩種:一是祖國,二是國家。正如上述,祖國和國家雖有區(qū)別,卻又有聯(lián)系。祖國,就是自己的國家。祖國首先是國家,其次是自己對這個國家有歸屬感。沒有“國家”支撐的“祖國”,不是現(xiàn)實中的祖國。所以現(xiàn)實中的人們愛祖國一般也愛國家。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歷史發(fā)展明確地告訴我們: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fā)展中國,也只有社會主義才能富強中國。鄧小平強調:“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xiàn)‘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11](P206)可以說,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制度相一致、相統(tǒng)一,是由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的獨立發(fā)展、人民的解放歷史進程和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在近現(xiàn)代,是中華民族“獨立起來”的共同理想和目標,將愛國主義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內在地一致起來;在當代,是中華民族“富強起來”的共同理想和目標,把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制度內在地統(tǒng)一起來[12]。因此,堅持愛國主義與愛社會主義的統(tǒng)一,是新時期愛國主義的基本特征,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首先體現(xiàn)在對社會主義中國的熱愛上。針對“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的論調,江澤民曾經就有過明確的說法,“在今天,我們講愛國就是要愛社會主義祖國”。鄧小平也曾深刻指出:“有人說不愛社會主義不等于不愛國,難道祖國是抽象的嗎?不愛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新中國,愛什么呢,港澳、臺灣、海外的愛國同胞,不能要求他們都擁護社會主義,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對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否則怎么叫愛祖國呢?”[13](P392)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
[2]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基因[N].新華日報,2015-12-31.
[3]孔慶榕,張磊.中華民族凝聚力學(修訂本)[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2016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5]吳燦新.當代中國倫理精神[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6]習近平論愛國主義——十八大以來重要論述摘編[J].黨建雜志,2016(2).
[7]應琛.習近平外交演講中的世界主義情懷[J].當代世界,2014-11.
[8]王磊,選編.馬克思恩格斯論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9]何星亮.民族主義釋義[N].人民日報,2017-06-26.
[10]習近平.堅決反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N].新京報,2014-09-30.
[1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馬志德.論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N].西藏日報,2009-06-06.
[1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吳燦新,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教授。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形勢下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研究”(16JZD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