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辰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北京 100088
淺析當前我國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現(xiàn)狀、成因及對策
劉雨辰
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北京 100088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泛指公民對于法律和有關法律現(xiàn)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tài)度的總稱。公民整體的法律意識水平直接影響并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法治化程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法制建設取得了很大成績,法律制度及司法體系不斷得到完善,但公民整體法律意識水平尚有待提高。對當前公民法律意識淡薄的成因和對策的探討,對推進我國法治進程意義重大。
公民;法律意識;法治
現(xiàn)代社會是法治社會,法律與制度因而成為當今社會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石。公民是組成社會的基本成員,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主要力量。公民整體的法律意識水平直接影響并反映著一個國家的法治化程度。因此,在建設法治國家的進程中,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同等重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逐步完善,我國公民整體法律意識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總體上還未達到法治社會的要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一定的社會問題。如何進一步增強公民的法律意識,是我國建設法治國家進程中的重要命題。
(一)傳統(tǒng)道德觀念根深蒂固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公民整體法律意識逐步提高,公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識不斷增強。但由于我國歷史上曾長期處于封建專制社會,人治思維盛行,缺乏法治傳統(tǒng),許多與現(xiàn)代法律意識相悖的傳統(tǒng)道德觀念至今依舊根深蒂固于人們的頭腦中,如與現(xiàn)代法律對男女公民平等保護相左的“重男輕女”思想,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觀念相左的“刑不上大夫”思想,與主動維權意識相左的“刑設而不用”思想等,因而在當今社會形成了傳統(tǒng)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并存,并在有些情況下相互矛盾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許多公民,尤其是受教育程度低的公民,仍習慣于按照傳統(tǒng)道德觀念,而非法律途徑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各種矛盾糾紛。這在很多情況下有違法理,不利于社會矛盾的解決,甚至起到加深的作用,這對我國法律權威的樹立是極其不利的。
(二)公民法律意識水平地域差距較大
目前,我國地域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失衡嚴重,公民受教育水平存在很大差異,從而導致了公民法律意識的地域差距較大,并尤以城鄉(xiāng)差距最為明顯。在城市地區(qū),公民普遍受教育程度高于農村地區(qū),對法律知識的了解較多,法律素養(yǎng)較高。而在廣大農村地區(qū),由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為落后,公民受教育程度較低,許多人觀念仍舊固守傳統(tǒng),從“孝悌忠信”等道德觀念出發(fā)解決爭議,因而出現(xiàn)有法不依,目無法紀等現(xiàn)象,對法律思維和法治社會缺乏基本的認知和理解。
(三)維權意識淡薄
隨著普法宣傳教育的推進,我國公民遵法守法的意識逐步增強,可以基本做到依法辦事。但與此同時,很多公民尚停留于被動接受法律規(guī)定義務的階段,而尚未上升到主動以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身權利的階段,維權意識淡薄。在許多時候,因受傳統(tǒng)思想觀念影響,抑或是出于對現(xiàn)行司法制度的不信任,公民寧愿通過輿論手段(如發(fā)微博,向媒體爆料)私力救濟,也不愿通過法律手段,向有關部門提起訴訟來捍衛(wèi)自身權利,其有礙于我國法治環(huán)境的形成。
(一)法律制度體系不完善
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所有法律原則和規(guī)則的總稱,包括實體法律制度和程序法律制度。其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演進的。建國以來,我國法律制度不斷完善,成績斐然,但仍存在很大的待完善空間。主要表現(xiàn)在立法規(guī)定不完善,執(zhí)法不嚴以及司法不公現(xiàn)象的存在。如2006年廣州許某案中關于盜竊罪刑法理論的爭議,以及2010年藥某案庭審中對向旁聽人員發(fā)放問卷一事的爭議。這些都暴露出了法律明文規(guī)定與法律實施過程中的矛盾,由于法律規(guī)定不完善以及法官自身水平有限等原因,法官在案件審理中自由裁量權過大,依照個人好惡進行裁決等現(xiàn)象出現(xiàn),繼而導致公民對司法公正產生質疑,從而有損法律的權威。
(二)傳統(tǒng)觀念影響較深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對我國社會影響深遠。自宋朝程朱理學興盛以來,儒學的“仁義禮智信”深入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并規(guī)范著人們的行為舉止和思想觀念。程朱理學將天理與道德相融合,強調等級觀念。費孝通先生在《鄉(xiāng)土中國》一書中提出,中國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是一個“差序格局”的社會,即是由無數(shù)私人關系搭成的網(wǎng)絡,因而中國的道德與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對象和‘自己’的關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縮”。這便從根本上與西方民主自由思想所倡導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及司法公正存在沖突。
儒家推行以倫理道德作為治理國家的標準,強調道德對民眾的教化作用,這便導致了中國社會自古以來“人治”思維遠遠強于“法治”思維的社會傳統(tǒng)。尤其在相對封閉的鄉(xiāng)土社會中,人們自有一套不成文的處事規(guī)則,如族規(guī)村規(guī)民約等。這套規(guī)則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已成為人們約定俗成的爭議解決機制。當這套規(guī)則與國家法律發(fā)生沖突時,法律對這部分人而言便成為一紙空文。比如在部分農村地區(qū)會出現(xiàn)被拐賣的婦女企圖逃走時,被同村的村民重新帶回的現(xiàn)象。這種傳統(tǒng)觀念影響深遠,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嚴重影響了我國法治社會的進程。
(三)法治教育存在缺陷
法制教育是培養(yǎng)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手段,尤其是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對公民適應法治社會,推動法治進程至關重要。在我國,因為通識教育的缺乏,在義務教育階段,法治教育主要通過思想品德課程進行,以培養(yǎng)青少年基本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yǎng)。然而,在真正實踐過程中,這種模式并沒有收獲很好的效果。
在許多學校,出于應試教育的考慮,學校對思想品德課程重視程度不夠,導致其課時少、老師講課枯燥乏味,以至于學生對這一門課程缺乏興趣、關注程度低,根本無法達到增進法律知識,培養(yǎng)法律意識的目的。同時,思想品德課程大多片面強調法的強制性,著墨于公民要遵法、守法,而甚少有教育公民如何維權的內容,過多強調法律所禁止的行為,而忽視了法律所保護并提倡的正當行為。因而導致公民對法律知識缺乏了解,法律意識淡薄。
(一)建立完善的司法制度體系
從國家角度看,完善的司法體系是公民全面法律意識形成的基礎。只有司法程序合乎規(guī)則,真正做到公正、透明,公民才會信任法律、服從法律權威,以法律為武器解決社會問題。完善的司法體系不僅僅指全面完善的法律法規(guī)——當然,立法工作同樣重要,而我們更加不能忽視的,是整個司法程序的完善。從起訴、受理、到開庭審理,應當具有公正性、透明性和權威性,從而使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公平、正義。隨著社會進步,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我國應與時俱進,進一步完善法律制度,提高公民法律意識。
(二)強化法治教育
為了適應現(xiàn)代法治社會的要求,我國對公民的法治教育應更注重多元化,尤其是青少年階段的法治教育,應當以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法律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為出發(fā)點,通過多種手段進行教學。如在教學過程中加入案例分析、影視作品欣賞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對法律的興趣。在課堂上加入辯論等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深入理解平等、自由、民主等思想,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增強維權意識。
(三)利用文化產業(yè)推動普法宣傳
普法宣傳是增強公民法律意識的重要途徑,對于經濟發(fā)展落后,受教育程度低的農村地區(qū)而言,尤為重要。推動普法宣傳的途徑有很多,通常如國家政策宣傳、新聞媒體宣傳等。但通過文化產業(yè),如影視作品,文藝作品,相較其他宣傳手段更加大眾化,也更容易為人們所接受,因此效果更加顯著。優(yōu)秀的影視作品可以激發(fā)公民對法律的興趣和理解。如今年熱播的《人民的名義》,在各個年齡段的觀眾中都形成了觀劇熱潮,從而增進了人們對司法機關的認知,有利于增強人們的法律意識。
[1]曲明娜.公民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與法治社會的生成[J].法制博覽,2014(06).
[2]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3]司海林.論公民的法律意識[J].法制與社會,2013(1).
D920.0
A
2095-4379-(2017)31-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