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心寶,肖逸夫
(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滇軍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長征的動機探析
曹心寶,肖逸夫
(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龍云主動請求滇軍出兵入黔,參與對中央紅軍長征的圍追堵截,其動機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地方自保、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思想主旨,又有出于擁蔣反共的誠意,還有借機提升云南、滇軍在全國地位和影響的動機,是各種因素和利益權衡的產物。當然最終目的,是維護自己在云南的半獨立的統(tǒng)治地位。
滇軍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動機
1934年底,中央紅軍長征入黔。1935年1月5日,云南王龍云在未奉中央任何命令,黔省也無請援電信的情況下,主動致電蔣介石,要求滇軍入黔,“相機防剿”中央紅軍。這符合蔣介石使西南實力派與中央紅軍互相廝殺,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利的意圖,自然求之不得,爽快答應。這樣就有了滇軍入黔圍剿中央紅軍這一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那么龍云為什么主動要求滇軍入黔,其動機和目的是什么?下面根據本人掌握的檔案和文史資料,淺析如下。
對云南王龍云來說,派滇軍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長征,地方自保、御敵于國門之外是一個重要原因。這里的“敵”當然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怕蔣介石借追剿紅軍之機而使中央軍進入云南,進而危及自己半獨立的現(xiàn)行政權;二是怕云南落入紅軍之手。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并于12月突破湘江向貴州前進,給志在統(tǒng)一西南的蔣介石以千載難逢的機會。在追剿中央紅軍的過程中,1934年蔣介石在南昌時就曾對陳布雷說:“川、滇、黔三省各自為政,共軍入黔我們就可以跟進去,比我們專為圖黔而用兵還好。川、滇為自救也不能不歡迎我們去,更無從借口阻止我們去,此乃政治上最好的機會。今后只要我們軍事、政治、人事、經濟調配適宜,必可造成統(tǒng)一局面?!盵1]足見蔣介石的計劃。
龍云原本并不十分關心中央紅軍西走,及中央紅軍入黔時,龍云在震驚之余,先后召開了好幾次會議商討對策。孫渡向龍云建議說:“蔣介石這次追堵共軍,實懷有一箭雙雕的野心,不僅想消滅共軍,而且還想乘便消滅地方武裝。……如果共軍進入云南,則中央軍必跟蹤而來,那就會使云南政局有發(fā)生變化的可能。因此,我們防堵共軍,還是以出兵貴州為上策。在共軍未進入云南以前,應盡最大努力去防堵,總以不使共軍進入云南為最好?!盵2]經過商議,龍云在充分認識和了解蔣介石的政治意圖后,決定采納孫渡的建議。為了防止中央紅軍進入滇省,御敵于國門之外。龍云采取了兩手策略,一是接濟黔軍王家烈、猶國才彈藥三十萬[3],以增強黔軍堵追紅軍的實力;一是直接派滇軍入黔,防堵紅軍。
故1935年1月5日,龍云在未奉中央任何命令,黔省也無請援電信的情況下,主動致電蔣介石,提出“共匪竄黔,滇中已集中兵力,相機防剿”[4]。對龍云的主動請纓,蔣介石當然是求之不得,故于1月8日正式電令龍云:“迅調所部,至少12團,先行開赴畢節(jié),相機聯(lián)絡川、桂、黔軍,極力堵匪西竄,以免蔓延”。[5]龍云則回復蔣介石,答應派滇軍移駐貴州畢節(jié),并表示“先頭部隊十日內可達。全部則約兩星期”。[6]由此揭開了孫渡率滇軍三個旅進入黔境畢節(jié),攔截、尾追中央紅軍長征的序幕。1月12日蔣再電催龍云:“俟滇軍到畢節(jié),即約期會剿”,“希速飭所部早日開拔速進為要”。[7]當劉湘、賀國光電催滇軍“進駐敘永或古藺,聯(lián)合川軍,防匪西竄”時,龍云于1月18日向蔣介石聲明:“查此種計劃,似覺不甚明了滇省情形。蓋本軍此次奉命出發(fā),乃系倉卒啟程,輕裝就道。人數雖一萬五千,然只能為對匪作戰(zhàn)之一單位,如深入,則一切均成問題。即兵之自身與給養(yǎng)皆感困難;且滇邊空虛,轉多顧此失彼之慮”“本軍到畢節(jié)以后,只宜掩護滇東,再相機聯(lián)合防剿。若邃深入,則事實有所不能。謹先聲明,即祈鑒核。”[8]
李明、何玉菲研究指出“從一月份蔣、龍之間往來的有關電報可以明顯看出,蔣欲驅使滇軍出省為其夾擊紅軍效力,而龍云集中滇軍的主旨則是為了保境自衛(wèi),即使奉命進駐畢節(jié),目的仍在‘掩護滇東’。移駐安邊等地后,則仍念念不忘要‘兼顧滇邊鎮(zhèn)雄、彝良’。由此可見一月份的龍云指揮滇軍集中與出省的目的,都因懼怕紅軍長驅入滇而以保境為第一要旨。”[9]1935年4月中旬,紅軍進至黔境盤江,與云南近在咫尺,龍云認為紅軍“不外渡盤江而入滇,抑或入桂”,于是訊調滇軍第一旅(旅長劉正富)入黔開赴興義,其目的仍然是想拒紅軍于滇境外。龍云4月17日致孫渡電中說得很清楚,“匪入盤江。此間已令劉旅正富先率步兵三團,巧日由曲靖、平彝出發(fā),限馬日到達興義截堵?!盵10]
龍云之所以派兵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還有擁蔣反共的動機和目的。龍云從1927年開始擔任云南省主席到1945年被蔣介石趕下臺為止,統(tǒng)治云南長達18年,被稱為云南王。龍云掌握云南政權后,雖然和蔣介石存在著維持獨立和追求統(tǒng)一的矛盾,但又和蔣介石存在共同利益,對蔣介石存在依賴,因此,在其統(tǒng)治云南前期,采取了擁蔣反共的方針。這是由兩方面因素使然,一是龍云本人出身彝族的上層社會,加上現(xiàn)行云南統(tǒng)治者的身份,決定了龍云政權的階級利益與南京政府的訴求具有一致性,由此,也就決定了其和蔣介石具有共同的反共性。一是當時國內政局動蕩不安,各派軍閥你爭我奪,戰(zhàn)亂頻繁,龍云雖然控制了云南,但地處邊陲,力量有限,要在各派軍閥的夾縫中求得生存和發(fā)展,就需在國內尋找強有力的勢力作為自己的后臺和靠山。而控制南京政府的蔣介石,在當時國內各派勢力對峙和博弈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可算是當時的強者。因此,投靠蔣介石,尋求其支持,便是龍云的必然選擇。正如龍云之子龍繩武所說:“我老太爺和蔣先生談不上有什么私人交情,他們兩人只有利害上的交情。老太爺認為蔣是一個已經形成氣候的領導人物,所以支持他?!盵11]
正因為如此,在西山會議派及改組派反蔣,在蔣桂戰(zhàn)爭、中原大戰(zhàn)等國民黨派系斗爭的重大事件中,龍云都堅定地站在蔣介石一邊,全力以赴,助蔣一臂之力。在對待共產黨的問題上,他也和蔣介石相呼應,反共不遺余力。1928年1月17日,龍云在被蔣介石正式任命為云南省政府主席的同一天,就公開打出反共旗號,在云南正式成立了云南的“清共委員會”。同年4、5月間,龍云召開了所謂的“內政改革會議”,會議通過了進行清黨、財政改革、國庫管理和消滅土匪武裝四項決議。把清黨作為四項“改革的先決條件”。此次會議明顯是一次擁蔣反共會議。會后,省政府委員、外交事務專員兼云南省清黨委員會主席張邦翰在給英國駐昆明領事館送去的一份照會中,說共產主義“是掠奪成性的野獸,其目的是要消滅軍隊和文明,以便實現(xiàn)其各種各樣的強暴、兇惡的計劃?!麄兪侨祟惖臄橙?。”[12]鮮明反映了這一時期龍云的政治態(tài)度。到一九二八年末,龍云以清黨為名所處決的人士達到四百。1930年,龍云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士更是猖獗,致使中共云南地下黨組織一度中斷。
龍云的竭誠擁蔣反共,也不斷得到蔣介石的提拔回報,1931到1935年龍云先后成為國民黨第四屆中執(zhí)委候補委員、二級上將、第五屆中央監(jiān)察委員。
1935年龍云派滇軍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長征,除了對蔣介石中央勢力插手云南的防御,對自己半獨立地位的維護外,對蔣介石的支持和擁護,對共產黨的仇視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霍爾研究指出“當長征紅軍迫近貴州時,龍云反復考慮了形勢。他給王家烈和猶國才拍電,略述了賀龍、肖克部隊和其他從江西撤出的紅軍進攻貴州的可能性。他呼吁王、猶消除隔閡,‘如果這一傳聞是真實的,共產主義的災難將降臨整個西南,而不僅僅是一、兩個省……可以相信,你們將利用這一機會真誠地合作,以便我能盡一切辦法援助你們,消滅共產主義。’”[12]龍云及其親信確信,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并不適合中國,其存在只是一種暫時的現(xiàn)象,遲早總歸消滅。據第三縱隊滇軍司令孫渡回憶,在1934年冬龍云召開的云南高層會議上?!敖^大多數都認為紅軍只有少數力量,在大軍跟蹤緊追、各省軍隊到處堵截的情況之下,‘實無幸存之理’。省政府委員周鐘岳特別強調這一點。他一開始就斷言紅軍‘已臨末日’,并舉由秦漢以來一直到太平天國時代的農民起義(一該說成‘流寇’),來與紅軍相類比。他還為紅軍算命,說太平天國尚有十三年的命運,紅軍的命運比太平天國還短。龍云也斷言紅軍‘必同石達開一樣到大渡河而敗亡”[9]。在龍云1935年3月7日、12日致入黔滇軍將領孫渡、安恩溥、魯道源、龔順璧等電報中亦明言“赤匪狡詐,早所共知,但共產主義不適中國,已可斷言。無論敵情如何變化,仍在我包圍之中,共匪既無政治憑藉,遲早總歸消滅?!盵13]
正是基于這一認識,龍云派滇軍入黔擁蔣剿共,是基于一定誠意的。1935年2月25日,在“龍云責備孫渡行動遲滯命遵漾電行動”中,就明確言及,“需知此次勞師糜餉,實為國家除巨患,并非借出兵以敷衍中央為得計。前者已矣,務需遵照日前委座漾電,轉令各節(jié),切實奉行,勿遺后悔為要”。[14]在同一天,“龍云告誡孫渡滇軍應破除畏難茍安積習電”中又言“應轉飭各部,破除畏難茍安積習,遵照委座漾電計劃原則,隨時商承伯靈、乾初兩兄,聯(lián)合川黔友軍,協(xié)同進剿,不分地域,不分久暫,總以殲滅此匪為唯一職責。若在因循,或有貽誤,對于委座與人民,亦恐無以自解也?!盵15]王叔堪在《龍石的上臺和下臺》中也回憶說:“這個時候,龍云可以說是衷心擁護蔣介石的統(tǒng)治的?!盵16]當然,龍云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想以派兵入黔擁蔣剿共的誠意,換取蔣介石對自己云南半獨立地位的承認和維持。后來,龍云也如愿以償,蔣介石并沒有像搞掉貴州實力派王家烈那樣立即搞掉龍云。龍云仍舊維持著“云南依然是我家天下”的地位。
龍云認為滇軍發(fā)動和參與的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大大提高云南在全國的地位和影響,是滇軍的光榮,是云南的光榮,同時也是自己借以在云南維護半獨立統(tǒng)治的政治資本(因為龍云也參與其中),因此,龍云要求和責成云南省教育廳在云南全省各學校實施護國主義的精神教育[17],以提升云南人的自豪感。但龍云同時也以1930年中原大戰(zhàn)時,自己為支持蔣介石,派盧漢率滇軍入桂,圍攻南寧,結果被桂軍打敗為恥。故1931年以來,龍云臥薪嘗膽,向法國購買了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進行了整軍建軍,力圖重振滇軍雄風。經過龍云的苦心經營,滇軍擁有法式軍火裝備,軍容之盛,中央軍為之遜色[18]。
而此次派兵入黔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龍云認為給滇軍提供了展示自己實力,提升云南、滇軍在全國地位和影響,恢復歷史榮光,血洗恥辱的良機。故龍云于1935年2月6日就任蔣介石委任的剿匪軍第二路總司令后,把自己的心思對滇軍前線將領和盤托出:“我滇軍護、靖兩役,中外馳名。乃民十九入桂,軍威一落千丈,致啟人輕視。近年以來,雖力求振作,但于國家無有表見。此次出征,全局所關。數年未清之共匪,今已西竄,經過數省,亦未得消滅?,F(xiàn)在我滇出師,適值匪勢已衰,為國家利害,諸弟前途,本省以后地位計,均在此一舉。茲正所謂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之時。所望振作,勿失此良機?!薄耙坏┡c匪接觸,勿惜犧牲,當以軍譽為重?!盵19]后來,龍云也多次以之敦敦告誡滇軍將領。如1935年2月15日,“龍云飭孫渡勿再瞻顧電”中道:“滇軍自靖國以后,聲譽日降,復由桂失利,尤一蹶不振。不特影響本省政治、軍事,更礙及國家統(tǒng)一。此次奉命出發(fā)剿赤,行動遲滯,兵未出境而匪已侵入,不無有礙觀聽。所幸共匪遠來疲憊,已成弩末,現(xiàn)尚徘徊邊境,報效黨國,千載良機,一旦接觸,務持獨立作戰(zhàn)之精神,報最大犧牲之決心,庶可挽既墮之軍譽,成不世之豐功?!瓰楸臼≤娬?,為本軍前途計,均需努力圖功,勿稍瞻顧。務望激勵官兵,奮勇殺敵,慎勿使敵匪脫圍遠竄,功敗垂成也?!盵20]2月16日,“龍云再令滇軍分頭進擊免貽人譏電”中又道“須知此次剿共,中外注目,勿以等閑視之。于歷史及滇省之地位,在有關、與內戰(zhàn)迥異。機不再來,愿各將領遵照按月迭電,抱絕大犧牲,為黨國除巨害,放剿共之異彩,留歷史之光榮,不愿保存實力為滿足,貽人以譏?!盵21]
后來,龍云聽說滇軍在4月8日、9日取得觀音山、黃泥哨的所謂“大捷”后,自然十分興奮,立即向省政府秘書處交待發(fā)一個關于滇軍在黃泥哨作戰(zhàn)情況的通報并加以宣傳。通報電稿大肆吹噓說:“滇軍于9日在黃泥哨與‘共匪’戰(zhàn)斗甚烈。當日擊斃共匪三千余,俘虜無算,正在清點中。因擊斃人數過多,朱、毛及其他匪首是否在內,未得明確,亦在清查中?!薄安樵摲擞哨M西竄以來,此為第一次之大創(chuàng),犧牲甚巨,”[22]蔣介石為鼓勵滇軍為自己剿共效力,就此于4月11日、12日接連致電龍云,對滇軍、龍云加以表彰,謂滇軍第三縱隊“行動敏捷,忠勇可嘉”,“此皆兄訓練成績之表現(xiàn),曷勝欣佩?!盵23]“查此次觀音山、黃泥哨之役,我第三縱隊行動迅速,果敢奮戰(zhàn),卒能一往無前,催彼頑寇,深堪嘉尚。茲特頒發(fā)第三縱隊獎金三萬元?!盵24]龍云接蔣介石表彰電后,更是欣喜若狂,于4月15日致電入黔的滇軍第三縱隊各旅團長,大發(fā)感慨,謂“委座電令頒獎”,“欣慰實深”?!拔臆姶舜我陨賱俣啵毚邚姅?。觀聽為之一新,較之畏匪避匪之流,不啻天壤?!饼堅苹貞?930年滇軍入桂戰(zhàn)敗之恥說:“滇軍自以前由桂失敗,一蹶不振,二十年以后之新聲譽,自茲樹立?!盵25]
正是由于滇軍在貴州對中央紅軍的‘攔截’、‘追剿’和赴貴陽解蔣介石之圍,“勤王救駕”,后來蔣介石論功行賞封龍云為‘滇黔綏靖公署主任’,龍很以為榮,據龍云的幕僚馬子華說:“蔣介石為了酬謝龍云輸誠追擊紅軍,便封他為‘滇黔綏靖公署主任’。這有點像清代的‘云貴總督’了,龍為了這份‘光榮’,把昆明市的東大街改名為綏靖路(即現(xiàn)在的長春路),并在大東門外,建立‘綏靖門’以示紀念”[26]。
綜上所述,龍云主動請求滇軍出兵貴州,參與對中央紅軍長征的堵追,其動機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的地方自保、御敵于國門之外的思想主旨,又有出于擁蔣反共的誠意,還有借機提升云南、滇軍在全國地位和影響的動機,是各種因素和利益權衡的產物。當然最終目的,是維護自己在云南的半獨立的統(tǒng)治地位。最終結果,如其所愿。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霍爾所指出,一九三五年發(fā)生的政治事件,“鞏固了龍云的權力,而不是削弱了它。其他省的軍閥,有的已成為中央政權擴張的犧牲品,有的被迫交出了地盤,而龍云卻完全保住了自己的統(tǒng)治權?!盵12]
[1]晏道剛.追堵長征紅軍的部署及其失敗[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圍追堵截紅軍長征親歷記——原國民黨將領的回憶(上冊)[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11.
[2]孫渡.滇軍入黔防堵紅軍長征親歷記[A].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貴州省博物館.紅軍長征在貴州史料選輯[C].貴陽:貴州社會科學編輯部,1982.467.
[3]龍云為滇已集中兵力防堵紅軍致蔣介石函(1935年1月5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34.
[4]龍云為滇已集中兵力防堵紅軍致蔣介石函[A].周朝舉.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一分冊)[C].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279.
[5]蔣介石電令龍云調兵12團開赴畢節(jié)[A].周朝舉.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一分冊)[C].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289.
[6]龍云復蔣介石齊電(1935年1月8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35.
[7]蔣介石命滇軍早日開拔速進電(1935年1月12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35.
[8]龍云聲明滇軍無力深入電(1935年1月18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37.
[9]文思.我所知道的龍云[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4. 65.49.
[10]龍云派劉正富旅開赴興義堵截紅軍電[A].周朝舉.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二分冊)[C].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1288.
[11]張朋園訪問、鄭麗榕紀錄.“云南王”龍云之子口述歷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77.
[12](澳)霍爾著、謝本書等譯.云南的地方派別(1927-1937)[A].云南省歷史研究所.研究集刊[C].1984,(1).442.534.539.
[13]第2路軍龍云扶機電令、龍云囑滇軍于圍堵戰(zhàn)中務收功以振軍譽[A].周朝舉.紅軍黔滇馳騁史料總匯(中集第二分冊) [C].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1990.937.962.
[14]龍云責備孫渡行動遲緩命即遵漾電實行電(1935年2月25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04.
[15]龍云告誡孫渡滇軍應破除畏難茍安積習電(1935年2月25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04.
[16]王叔堪.龍石的上臺和下臺[A].云南省政協(xié)文史委員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八輯重九風云[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356.
[17]龔自知.抗日戰(zhàn)爭前龍云在云南的統(tǒng)治概述[A].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云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云南文史資料選輯第3輯[C].1963.50.
[18]杜聿明.蔣介石解決龍云的經過[A].全國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蔣介石與各派系軍閥斗爭內幕[C].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234.
[19]龍云就任二路軍總司令告誡滇軍將領電(1935年2月6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04.
[20]龍云飭孫渡勿再瞻顧電(1935年2月15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68.
[21]龍云再令滇軍分頭進擊免貽人譏電(1935年2月16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89.
[22]云南省政府秘書處關于滇軍在黃泥哨作戰(zhàn)情況的通報電稿(1935年4月10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70.
[23]蔣介石表彰滇軍電(1935年4月11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72.
[24]蔣介石獎滇軍三萬元電(1935年4月12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76.
[25]龍云勉勵滇軍各旅團長電(1935年4月15日)[A].云南省檔案館.國民黨軍追堵紅軍長征檔案史料選編(云南部分)[C].北京:檔案出版社,1987.178.
[26]馬子華.一個幕僚眼中的云南王龍云[M].昆明:云南美術出版社,1993.49.
(責任編輯:婁 剛)
On the Motivation of Dian Troops Coming to Qian for Intercepting Central Red Army in the Long March
CAO Xin-bao,Xiao Yi-fu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Long Yun actively requested his troops to enter Guizhou for intercepting the Central Red Army,the purpose of which is multifacet:his doing so was not only for his own interests of defending his troops,but for supporting Jiang Jie-shi’anti-communist and even for improving Dian troops’position or influence in the country atthat time.But anyway,his eventual purpose of doing so is just to maintain his own dominance in Yunnan.
Dian troops’comin to Qian;intercepting;the Central Red Army;motivation
D231
A
1009-3583(2017)-0029-05
2016-10-1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遵義師范學院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貴州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遵義師范學院紅色文化研究中心、貴州省長征文化研究與傳承2011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項目(15KRIZY01);2015年貴州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項目(2015JD110)
曹心寶,男(土家族),湖南沅陵人,遵義師范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政治史、長征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