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嘯宇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沉默權制度的問題研究
盧嘯宇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吉林 長春 130000
沉默權制度由英美國家影視作品中出現的這句“你有權保持沉默”被人們所熟知,然而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沒有明確的沉默權制度。是否應當將沉默權制度立法于我國憲法或刑事訴訟法當中,學術上尚有不同觀點。本文通過對沉默權制度的分析,結合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的情況,對我國是否應當通過立法設立明確的沉默權制度進行淺析。
沉默權;程序公正;英美法系;米蘭達規(guī)則
“你有權保持沉默。如果你不保持沉默,那么你所說的一切都能夠用來在法庭作為控告你的證據。你有權在受審時請律師在一旁咨詢。如果你付不起律師費的話,法庭會為你免費提供律師。你是否完全了解你的上述權利?”米蘭達告知規(guī)則是英美法系中沉默權延續(xù)至今的體現。然而沉默權起源于17世紀的英國,當時的法院在審理李爾本案件時,以被告人拒絕宣誓為由,判定其犯有蔑視法庭罪。兩年后議會掌權,議會經審理認為原審法院的判決不合法,議會認為:任何人都不得被強迫宣誓回答使他們的生命或自由處于危險之中的問題。隨后,議會決定禁止在刑事案件中讓被告人宣誓,被告人在接受審判時有權保持沉默遂成為刑事訴訟中的一項制度。1966年美國最高法院通過對“米蘭達案”的審理后,確立了米蘭達告知規(guī)則。對于這一規(guī)則,不僅是沉默權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體現,更重要的是法律在保障人權上的一大進步。時至今日,許多英美法系國家依然采用著這種沉默權制度保護犯罪嫌疑人的人權,而沉默權在這些國家也在不斷演變進化。沉默權發(fā)展成為兩種類型,分別為明示的沉默權、默示的沉默權。明示的沉默權就是在有關的法律條文中明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或某一訴訟階段依法享有沉默權,在有關法律條文中出現“沉默權”字樣,通過有關法律條文的具體規(guī)定對沉默權予以確認。而默示的沉默權是指在有關的法律條文中并不明確出現“沉默權”的字樣,但依據立法機關的原意和立法的宗旨可以推斷出其隱含的沉默權,法律通過對被追訴者陳述的鼓勵機制和保障機制使沉默權得以實現。目前,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采用默示沉默權制度,例如,德國、日本并沒有采用“你有權保持沉默”的美國式表述,而是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在訴訟過程中享有“就指控進行陳述或者對案件不予陳述的權利”。[1]在美國成立米蘭達告知規(guī)則以后,默示沉默權全部轉型為明示沉默權。[2]
如今,沉默權制度早已成為許多國家司法實踐中程序公正的一部分。在我國,沉默權似乎并沒有完全得到重視。我國現行法律法規(guī)中并沒有明確地制定沉默權制度,但我國2012年通過的新《刑事訴訟法》已經出現了類似默示沉默權的表述?!缎淌略V訟法》第五十條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方法收集證據,不得強迫任何人證實自己有罪。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逼渲小安坏脧娖热魏稳俗C實自己有罪”為2012年《刑事訴訟法》新加入內容。由此可見,我國的法律法規(guī)也通過設立類似默示沉默權制度,對保護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人權方面在立法層面上進行了提升。話雖如此,目前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并沒有完全的引用沉默權制度,最多也只是有了沉默權制度的“影子”而已。那么,類似于英美法系國家中的沉默權制度能否適用于我國的刑事法律當中呢?
沉默權制度的優(yōu)點是象征著一個國家對人權保護的提升,“不得強迫任何人自證其罪”似乎是發(fā)達國家刑事訴訟程序中不可或缺的條件。確立及實現沉默權制度一方面可以使刑事訴訟中的控辯雙方地位進一步趨近平等,從而完善司法實踐中的程序正義。雖然從理論角度出發(fā),刑事訴訟中控辯雙方本為平等,審判機關居中裁判。但在現實生活中,檢法兩院皆為國家機關,控方往往掌握主動權。辯護方是自然人,加強如實供述并配合偵查機關破案義務,那么現實中無法實現平等。因此,沉默權的賦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權,使之可以與國家機關抗衡,達到程序公正的目的,即便不能實現程序正義,也能使國家權力不那么“野蠻”橫行。[3]此外,沉默權制度在防止偵查機關刑訊逼供、侵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人權、實現司法公正也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由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是我國刑事訴訟中八大證據的一種,偵查機關提取犯罪嫌疑人口供便成為偵破案件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通過偵查機關通過刑訊逼供的方式獲取口供從而盡快偵破案件的問題屢見不鮮。沉默權制度的確立有助于改善此現象,從立法的根本出發(fā),警示偵查機關工作人員,防止、抑制刑訊逼供的發(fā)生。同時,沉默權制度也是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內容,但我國法律并沒有明確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也沒有完全貫徹無罪推定原則,而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沉默權既是對個人自由意志的尊重與保障,也是我國完全貫徹無罪推定原則的需要。[4]
當然,確立、實現沉默權制度也有其弊端。我國俗語有云“沉默是金”,此言用作于此也頗有幾分恰當。若犯罪分子利用沉默權制度,對偵查機關的訊問閉口不言,這樣便會使案件的調查上增添難度。在美國,因“辯訴交易”制度的存在,多數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會選擇放棄沉默權,進行有罪供述,來換取較輕的刑事處理。但是,在我國,偵查方法和偵查手段并不先進,與美國等國家仍有較大的差距,一些流竄作案的犯罪以及黑社會性質的犯罪,缺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陳述,破案會有非常大的難度。[5]同時,按照常理理解,無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通常不會選擇沉默,進而為自己的無辜進行辯護。恰恰是有罪之人才會選擇“沉默是金”,用沉默權制度逃避法律的制裁。這也成為了刑事訴訟中打擊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矛盾所在。也有學者認為,沉默權制度并不適用于現階段的我國刑事訴訟法。其原因主要在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辯解是我國刑事訴訟中的主要證據來源。若落實沉默權制度,偵破案件、還原案件事實就要在其他證據方面做出提高。而此種提高往往會增加司法機關工作人員
的工作量,同時也耗費了更多的司法資源。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不僅加快犯罪案件的偵破速度和進程,而且節(jié)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等司法資源。[6]
綜上所述,筆者推測正是由于沉默權制度是一把“雙刃劍”,其利弊清晰可見。雖然在保障人權、抑制刑訊逼供現象上有其積極作用,但難免會讓我國的刑事訴訟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權上做出讓步。也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我國的立法機關尚未完全將沉默權制度進行引入。
[1]何家弘.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式沉默權制度之我見[J].政法論壇,2013,31(01):107-114.
[2]吳旭仕.浙江國大律師事務所.新刑訴法中沉默權的確立及實現[J].法制與經濟,2017,02:172-176.
[3]陳寶鵬.西南民族大學,法學碩士.沉默權制度的利弊分析及在我國的發(fā)展[J].法學博覽,2016,06:223.
[4]王琪.西北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新刑訴法下關于沉默權制度的思考[J].法學博覽,2017,06:224.
[5]吳舒敏.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沉默權應否本土化[J].法制與社會,2017,04:123-124.
[6]林敏華.福州大學法學院.沉默權制度在中國現階段應該緩行[J].法制與社會,2011,05:43-44.
D925.2
A
2095-4379-(2017)30-0177-02
盧嘯宇(1988-),男,漢族,吉林長春人,研究生,吉林司法警官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法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