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聞 胡 真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1730
淺議家庭暴力的特征、成因及防治對策
魏 聞 胡 真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檢察院,四川 成都 611730
家庭暴力在當今世界已將演變?yōu)橐粋€全球性的現(xiàn)象,在各國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隨著法律制度的不斷健全與對人權保障的日益重視,家庭暴力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文章分析家庭暴力特征及產(chǎn)生原因、我國的立法現(xiàn)狀與不足,并提出防治家庭暴力的對策與建議。
家庭暴力;法律措施;社會救濟;綜合救濟
家庭的和諧幸福關乎社會穩(wěn)定,而家庭暴力無疑是破壞家庭和睦、阻礙社會文明進步的痼疾,因家庭暴力釀成的故意傷害甚至故意殺人等惡性事件,嚴重損害了受害者的身心健康與人格尊嚴,更給社會增加了潛在的不穩(wěn)定因素,與我國建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社會的理念相悖。目前我國對反家庭暴力的研究尚處在初級階段,家庭暴力的防治需要多種措施并行,反家庭暴力任重而道遠。
家庭暴力是個全球性的問題,但由于社會生活環(huán)境、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的不同,各國學術界對家庭暴力的定義尚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認識。目前國際社會對于家庭暴力的界定包括在對于婦女的暴力中。1993年聯(lián)合國通過的《消除對于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指出:“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一詞系指對婦女造成或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傷害或痛苦的任何基于性別的暴力行為,包括威脅進行這類行為、強迫或任意剝奪自由,而不論其發(fā)生在公共生活還是私人生活。我國2015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暴法》①作出明確規(guī)定:“本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薄凹彝コ蓡T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間實施的暴力行為,參照本法規(guī)定執(zhí)行?!?/p>
(一)家庭暴力的特征
一是主體的特定性。家庭暴力特指發(fā)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暴力行為。首先,施暴者與受害者存在著血緣或者法律上的特定身份關系,即同屬于一個家庭內部的成員,如夫妻、父母子女、婆媳關系等;其次,受害者往往具有相對特定性,即相比于施暴者在生理或心理上處于弱勢地位,女性、兒童及老人受害者的情況更為常見。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也有出現(xiàn)男性為受害主體的現(xiàn)象。
二是行為的隱蔽性。家庭暴力通常發(fā)生在生活起居空間等相對私密的特定場合。受到長期以來“家丑不可外揚”等陳舊觀念的影響,家庭暴力問題被有意無意的掩蓋起來,多數(shù)受害者為了家庭的完整選擇容忍施暴者的行為。
三是手段的多樣性。家庭暴力的形式多樣,具體包括以下幾類:
1.身體暴力:包括所有對身體的攻擊行為,如:毆打、推搡、打耳光、腳踢、使用工具進行攻擊等。
2.語言暴力:以語言威脅恐嚇、惡意誹謗、辱罵、使用傷害自尊的言語,從而引起他人難受。
3.性暴力:故意攻擊性器官、強迫發(fā)生性行為、性接觸。
(二)家庭暴力產(chǎn)生原因
一是文化因素。我國有著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在曾經(jīng)的中華法系時期,家暴確實是古代意義的私事,宗族家長制下的族長家長對于家人族人擁有者除了殺害之外絕對的懲罰權力。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人民民主專政國家,我國在憲法及相關法律中都有“男女平等”的基本規(guī)定,但“重男輕女”、“男尊女卑”的傳統(tǒng)觀念使許多人并不將家庭暴力視為違法,只把它當作“家務事”,這種深根蒂固的封建觀念成為了滋生家庭暴力的溫床。
二是社會因素。首先,性別歧視依然是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的問題。盡管各國法律早已規(guī)定兩性平等,男女平等婚姻制度也是大多數(shù)國家的法定婚姻制度,但由于男性在生理上的優(yōu)勢,長期以來多在家庭生活中處于支配地位,甚至將女性視為附屬品,希望對其享有絕對的權力,這種觀念潛移默化中造成其實施家庭暴力的潛在原因,相信暴力是迫使受害者就范的合理有效的手段,因此在發(fā)生沖突時,他們更會選擇用暴力的手段使對方屈服。其次,受害者經(jīng)濟地位處于弱勢也是家暴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在一些較封閉的地區(qū),落后的經(jīng)濟水平使得女性對男性的經(jīng)濟從屬關系仍然存在,很多家庭中男子仍是經(jīng)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作為社會生產(chǎn)力重要組成部分的廣大婦女尚未真正地、完全地從落后的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中解放出來。在這種經(jīng)濟模式下,女性對男性的依附性很強,男性在家庭中扮演著控制角色,一旦和這一掌控角色發(fā)生沖突,就很容易發(fā)生家庭暴力。再次,社會防控體系的不足助長了家庭暴力問題的惡化。家庭暴力并非一般治安問題,還涉及到感情因素。目前我國救助渠道較少,對正處于暴力中的婦女難以提供有效緊急援助,暴力行為得不到及時制止。且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虐待罪屬于自訴案件,除了造成死亡的后果外不得由檢察院向法院提起公訴,也成為司法機關直接介入家庭暴力,以訴訟的方式捍衛(wèi)受害者合法權益的障礙。
鑒于家庭暴力的危害性和嚴重性,黨和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家庭暴力防治工作。我國《婚姻法》在2001年的修訂中首次將“禁止家庭暴力”寫入法律條文,隨著社會各界對家庭暴力問題的關注度與重視度日益上升,我國的家庭暴力立法進程近些年也在飛速發(fā)展。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反家庭暴力法》,著名反家暴學者李明舜曾說:“反家庭暴力法的出臺順應了民意,表明了態(tài)度,打通了渠道,營造了氛圍,劃定了紅線,體現(xiàn)了進步”,這部法律對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wěn)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但也存在某些立法上的不足。
(一)家庭暴力的定義有待完善
該法將家庭暴力定義為“家庭成員之間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jīng)常性漫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但現(xiàn)實中家庭暴力的內涵遠超出這個定義,具有其他表現(xiàn)形式,如性暴力,表現(xiàn)為故意攻擊性器官,強迫發(fā)生性行為、性接觸等,還有經(jīng)濟暴力,指施暴方利用經(jīng)濟條件上的優(yōu)勢,用掌握的家庭經(jīng)濟大權對受害者予以控制和虐待,降低甚至完全不支付生活費,在對方生病時不給付就醫(yī)費用。本次反家暴立法只將最常見的身體暴力與精神暴力定義為家暴,無疑將法律的保護范圍限縮在一定程度,使法律的保護力度減弱,不利于全面保護處于不同形式家暴環(huán)境下的受害者。
(二)公安告誡制度難以落到實處
公安告誡制度,即家庭暴力情節(jié)較輕,依法不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由公安機關對加害人給予批評教育或者出具告誡書,告誡書應當包括加害人的身份信息、家庭暴力的事實陳述、禁止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等內容,可成為法院審理涉家庭暴力案件的證據(jù)。這是一個選擇性條款,不具有強制性,賦予公安機關一定的裁量空間。由于將家庭暴力視為私事的觀念依然存在,反家暴的社會環(huán)境并未完全建立,一些素質欠缺的執(zhí)法人員可能在處理家暴案件時不能意識到其危害性而選擇以口頭批評的方式敷衍了事,致使告誡書制度流于形式。
(三)取證制度未做有關規(guī)定
司法實踐中,認定家庭暴力面臨著當事人維權意識差、舉證能力弱,或雙方時常存在互毆情形,雙方事后和好,及知情人證言取證困難等難題,導致法院在審理家庭暴力案件時面臨證據(jù)不足的情況,增加了受害者敗訴的風險。
(一)細化處理家暴案件工作人員的責任劃分
進一步細化反家暴過程中相關主體的法律責任,包括施暴者的民事、行政、刑事法律責任,特別是負有法定職責卻不履行其職責的執(zhí)法、司法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責任和社會救助機構不正確履行自己的職責應負的法律責任,使反家庭暴力法真正成為執(zhí)法、司法的依據(jù)。
(二)完善人身保護令保護功能
我國現(xiàn)行人身保護令制度在家暴案件中更多的發(fā)揮的是預防作用,這對于從實際上幫助受害人暫時脫離家暴境地意義不大,可參照美國的民事保護令制度,對違反人身保護令的行為規(guī)定更嚴格的法律責任,比如將追究刑事責任的具體情節(jié)予以細化,將受暴者生理、心理上的受害程度作為施暴者行為惡劣程度與人身危險性的評判標準,并以此決定是否追究刑事責任。
(三)由社會機構承擔設立庇護所職責
反家庭暴力不僅是國家公共部門的事情,更需要社會各方共同參與。反家庭暴力要充分利用各方資源,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模式為受害人提供更大范圍的保護。比如,將“政府可以設立庇護所為受害婦女提供援助”這一選擇性條款中的政府職責賦予有關社會機構,并通過行政撥款給予財政支持,這樣有利于在構架反家暴體系中權責劃分的平衡,也有利于調動社會機構的積極性。
(四)完善對家庭暴力的刑事追訴制度
改革家庭暴力訴訟模式,建議將與家庭暴力犯罪聯(lián)系最密切的虐待罪逐步過渡為公訴案件,并進一步明確虐待的持續(xù)性、傷害次數(shù)等追訴標準,以便在司法實踐中有據(jù)可依,改變目前家庭暴力犯罪入罪門檻過高的現(xiàn)狀。家庭暴力犯罪對家庭與社會的危害性不容小覷,其對受害人造成的持續(xù)性、隱蔽性的傷害不亞于一般暴力性犯罪,我國現(xiàn)行刑法在懲治家庭暴力犯罪上仍存在輕刑化傾向,沒能對家庭暴力犯罪起到足夠的震懾作用,建議適當加大對家庭暴力犯罪的刑罰力度。
總之,家庭暴力已經(jīng)成為一項嚴峻的社會問題,它的解決需要各種措施的綜合運用,需要全社會共同承擔責任。全社會都應對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問題給予高度的重視和關注,并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充分利用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所創(chuàng)造的條件,充分利用法律、行政、教育等資源,堅決同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作斗爭,共同為消除家庭暴力而不懈努力。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在2015年1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頒布的第一部反家暴法.
[1]劉夢.聯(lián)合國:消除對婦女的暴力行為宣言[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273.
[2]蔣月娥.美國反家庭暴力法立法考察報告[M].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3.
[3]李春斌.英美法系典型國家涉家庭暴力立法考察[M].大連: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6.
[4]程澤華.反家庭暴力民事立法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18.
[5]張文霞,朱東亮.家庭社會工作[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56.
[6]巫昌禎.防治家庭暴力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0:78.
[7]沈睿.我國反家庭暴力的立法探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8.
C913.1;D923.9
A
2095-4379-(2017)30-0098-02
魏聞(1995-),女,四川成都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檢察院,實習生;胡真(1983-),女,四川成都人,本科,學士,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qū)人民檢察院,三級檢察官,研究方向:刑法、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