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軍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專利法之專利轉化率研究
張亞軍
(710063 西北政法大學 陜西 西安)
美國商務部《知識產權與美國經濟:產業(yè)聚焦》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yè)對GDP貢獻率不足27%,而美國、歐盟均已接近40%。然而在談到中國專利成果的轉化問題時,大多數學者都似乎達成共識認為中國專利成果的轉化率低。筆者在涉及這個問題的時候,對轉化率的定義問題覺之重要。大體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大多數學者都是在廣義的角度去談論轉化率,但是對其內涵卻不同的理解,而對內涵的不同理解也就涉及到了狹義的轉化率的范疇。對專利轉化率定義的界定目的是在一個基本的共識之下來探討專利轉化率問題。避免不同定義之下沒有基本的共識框架之下探討,各持己見無法交流,以解決實際的問題。
專利轉化率;界定
首先,中國專利申請的數量與專利成果轉化的結果的比例關系可以很清楚反映出中國專利成果轉化率低。(可以從知識產權報的公開數據可以得出)其次,在確定轉化率低的前提之下,轉化率低的原因要分別研究,比如有些專利申請的目的就不在于轉化,這些原因的專利的低轉化率是應有之義,不應該納入轉化率低范疇。某種意義上說,需要對專利轉化率低進行一個定義,進而進行區(qū)分,找到真正需要解決的低轉化率所在,例如需要研究的問題在于:中國的轉化率低的內涵,是眾多高質量的專利轉化率低;眾多低質量的專利的轉化率低;眾多高、低專利轉化率低?再次,高低質量的專利的判斷到底是應該由市場進行判斷還是相關組織、官方政府?判斷的具體標準、原則又應該是什么?倘若是低質量的專利轉化率低,而且談提高轉化率的對策,南轅北轍,治標非本,豈不是牛頭不對馬嘴,而應該談如何解決專利申請的質量,即可專利性的標準的問題;倘若是其他兩種情況,倒是研究轉化率低的對策才是正道。
1.研發(fā)
專利的本質屬性缺陷:國內專利申請者主要是研究機構為主,研究成果與市場脫節(jié),必然導致其專利成果難以轉化,這里需要證明的是國內專利的申請主體,若如前述所述,則應該進行相應的改革,納入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立項,以企業(yè)為主體等等。
2.申請
專利申請的目的多元化:為了防止對手涉足某一技術領域,例如“休眠專利”;為了防止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組合申請,為了保護核心專利,其實施的只是核心專利?!吨袊鴮@晒D化率問題探究》“非侵權創(chuàng)新理論”。
3.實施
(1)利益分配的問題,立法過分保護專利權人的利益,導致風險投資人等其他利益主體在實施專利當中得不到相應的利益回報。
(2)上至國家,下至公民,對專利制度的認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進而導致制度的設計、構建以及對制度的運用都是一個認知的過程,符合人類認知事物規(guī)律。即使引進了西方國家成熟的專利制度,但是制度運行的環(huán)境是無法引進的,好的制度并不僅僅在其本身,而其所處的整個系統(tǒng)的協(xié)調的結果。從認知這個角度來說,低轉化率是中國專利成果轉化的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3)信息不對稱的阻卻了實施主體之間達成合意促使專利得以轉化實施。例如專利權人不知道誰需要自己的專利或者需求專利方不知哪一個專利權人有其所需。解決辦法建立信息溝通平臺,充分公開信息,建立專利實施許可市場等等《中國專利成果轉化率問題探究》高斯定理也可解釋。
(4)相關轉化體制支持缺失:投資融資體制支持不完善;缺乏有效的專利信息和交易平臺。
(5)發(fā)達國家專利權的濫用造成了國內專利實施外部壓力。
轉化率指在一個統(tǒng)計周期內,完成轉化行為的次數占推廣信息總點擊次數的比率。計算公式為:轉化率=(轉化次數/點擊量)×100%。例如:10名用戶看到某個搜索推廣的結果,其中5名用戶點擊了某一推廣結果并被跳轉到目標URL上,之后,其中2名用戶有了后續(xù)轉化的行為。那么,這條推廣結果的轉化率就是(2/5)×100%=40%。
上述的定義來自于互聯(lián)網信息推廣領域,里面包含三個概念:統(tǒng)計周期、完成轉化行為的次數、推廣信息總點擊次數。
大都認為:專利轉化率=專利產品化進入市場量/專利申請總量。(這里仍需要仔細考究)這樣一個定義過于通俗,不夠科學嚴謹。筆者試著借用轉化率的定義結合專利的本身特性界定專利轉化率。
統(tǒng)計周期:專利領域不同于互聯(lián)網領域,后者的轉化周期相對于前者較短。專利領域,一個專利從申請到實施,受各種因素的綜合影響,轉化周期可能千差萬別。更別提專利申請階段周期的不同,即使同一天申請的專利,獲得授權的時間也可能差距很大。專利領域轉化率的統(tǒng)計周期的確定相對比較困難,筆者暫時的想法是以一個普通專利(普通專利如何定義是一個問題)從申請到轉化的周期為一個專利統(tǒng)計周期。
完成轉化行為的次數:專利的轉化行為最主要的就是實施許可,專利的轉讓、質押、以專利權出資等等也應該歸入轉化行為的范疇。因而定義為專利統(tǒng)計周期內申請授權專利后進行了實施許可、轉讓、質押、以專利權出資等等轉化行為的專利的數量。
推廣信息總點擊數:專利統(tǒng)計周期內申請授權專利的數量。
專利轉化率:一個專利統(tǒng)計周期內,進行了實施許可、轉讓、質押、以專利權出資等等轉化行為的專利的數量與申請授權專利的數量。
比如專利申請的目的多元化:為了防止對手涉足某一技術領域,例如“休眠專利”;為了防止他人起訴侵權而申請;組合申請,為了保護核心專利,其實施的只是核心專利。以及因為可專利性條件低而獲得授權的低質量的專利,例如專利的本質屬性缺陷:國內專利申請者主要是研究機構為主,研究成果與市場脫節(jié),必然導致其專利成果難以轉化(這里需要證明的是國內專利的申請主體)。這兩種專利筆者認為應該排除在申請授權專利的數量之外,但是這樣就遇到了一個棘手的問題,除了申請專利的目的只有專利權人自己清楚。因而前述的排除可能完全不具有實際操作的可能性,但是理論上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的專利轉化率低中專利應該是一個本身具有很好前景可能性,然后再實施過程中遇到阻礙無法實施。前景的好壞誰來確定姑且不說,但是因為可專利性條件過低而授權的低質量的專利以及申請的目的就不在于實施的專利至少應該排除。否則,在后兩種等專利為主的前提下去談專利的轉化率低的問題,倒像是杞人憂天。專利轉化率低三個主要方面是:專利本身的缺陷、專利權人缺少相關轉化的要素、外部環(huán)境的支撐不夠。專利本身的缺陷,其一,可專利性標準過低,導致了低質量專利的需求;其二,申請專利大都脫離市場導向的專利,導致了低質量專利的供給;一供給一需求,導致了大量低質量專利的存在。
國知局有專利實施許可的統(tǒng)計,在加上專利轉讓、專利質押的,然后與專利申請量的比例,可以估算出轉化率,得出的結果中需要強調其中包含質量低、申請目的等的一個基數。
還有三種不同類別的專利的申請比例,相應的可以影響到轉化率的高低,即實用新型、外觀設計的授權條件低,質量相應就低,而發(fā)明的授權條件高,質量相對較高,不同類型的專利的申請量,可以結合專利的轉化率判斷。至少可以反映出低質量專利對專利轉化率的影響。
[1]《中國專利成果轉化率問題探究》.
[2]王斌.《產權規(guī)模及產業(yè)集聚對專利成果轉化》.
[3]鐘優(yōu)慧.《市場化改革對專利轉化效率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