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珂
(鎮(zhèn)江日報社,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站在更高的視角解讀新聞故事
——援疆干部王華先進事跡系列報道有感
□司馬珂
(鎮(zhèn)江日報社,江蘇 鎮(zhèn)江 212001)
援疆干部王華的先進事跡報道,是一組重大典型人物的宣傳報道,這也是筆者記者生涯中第一次參加這類重大典型的報道。江蘇《鎮(zhèn)江日報》之前曾推出過張雅琴、趙亞夫等典型人物,那時候也見過其他記者寫事跡報道時的那種狀態(tài),說實話因“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當時并沒有多少真切的體悟。這次宣傳任務(wù)真正落到自己頭上時,才開始體會到那種焦慮。但事后回首整個宣傳報道整個過程,筆者又感覺學到了很多東西,也領(lǐng)悟到許多東西。其中,最大感悟就是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讀新聞故事。
去新疆采訪王華的事跡,是鎮(zhèn)江市委宣傳部組織的一次集體采訪活動。從當時宣傳部的文件通知中獲悉,這是一個從中央到地方媒體都要參與其中的新聞報道活動。作為記者,我們都已意識到這個題材的重要性,特別因為王華是鎮(zhèn)江人,作為家鄉(xiāng)鎮(zhèn)江的媒體,報道好王華的先進事跡顯得尤為重要。
采訪之前,我們報道小組就這個新聞素材進行了充分討論。這個新聞事件的優(yōu)勢很明顯:這是從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視的一次人物宣傳報道,對王華的事跡,多位中央領(lǐng)導都給予了批示,江蘇省、鎮(zhèn)江市將把王華作為重大先進典型進行宣傳。所以,新聞事件的分量足夠重,也就是說新聞價值很大,重要性很突出。
仔細分析這一新聞素材,它又有明顯的短腿:
一是時效性問題。據(jù)了解,王華同志犧牲的消息一傳來,《鎮(zhèn)江日報》立即就進行了追蹤,準備對其集中進行正面宣傳報道,而且已經(jīng)完成了一部分采訪工作,可以說新聞敏感和策劃行動能力都非常強。但等到我們后來再去新疆采訪報道的時候,其實已經(jīng)較晚了,因為距離王華犧牲已經(jīng)隔了幾個月。
二是接近性問題。做這組新聞報道時,我們希望能夠采訪到王華的家人,獲知一些他鮮為人知,能打動人心,充滿人情味的事跡,這應(yīng)該是鎮(zhèn)江地方媒體的優(yōu)勢。但我們了解到,此行之前相關(guān)部門曾組織了一次媒體大采訪,王華的家人非常痛苦,不愿意面對媒體。為了照顧他們的情緒,那次采訪活動地方媒體記者都未能參加。所以,想從這個方向獲得一些新聞素材的思路基本就被否定了。
三是權(quán)威性問題。與張雅琴、趙亞夫不同,過去,我們的先進人物是從底層向上推薦出來的,但王華這次不同,是從上向下推,從中央級媒體向省級、再向市級媒體推薦,路徑完全相反。這是我們在實質(zhì)性采訪之前,對新聞素材的新聞價值作出的一個衡量和判斷。
如何進行報道?是我們?nèi)虢飞峡紤]得最多的問題。
當時對王華的宣傳有時間節(jié)點要求,非常緊迫,如果不進行籌劃,我們幾乎是當天采訪當天就要出第一篇稿件,時間和稿件質(zhì)量根本無法保證。所以,經(jīng)過商量,我們建議先報道表彰和社會反響等內(nèi)容,讓系列報道延遲了兩天,加上中間的雙休日,正好給了我們四天時間,可以有充裕的時間進行采訪寫作。
王華在新疆生活了三年,他的足跡遍布了農(nóng)四師每一個團場,事跡很多,我們必須要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抓取最感人也最具說服力的新聞事實。到達當?shù)睾?,我們獲知農(nóng)四師宣傳部在王華犧牲后的第一時間,基本是已經(jīng)把所有與王華工作生活有過交集的同事和新疆群眾都進行了采訪,并留下了許多原始資料。于是,花了半天的時間,我們將當時伊犁現(xiàn)有的資料都熟悉了一遍,帶回了一疊文字資料和視頻資料,甚至包括當?shù)丶o念王華的詩詞樣稿。
入疆采訪的首個下午,我們到了鎮(zhèn)江援疆前線指揮部實地去看了王華的辦公室,帶回了王華的所有日記本和工作、閱讀記錄,采訪了多位前線指揮部的工作人員。他們幾乎每個人都能講出一長串有關(guān)王華的感人故事,從中我們感受到他們在援疆中的孤獨、堅持和樂觀的精神狀態(tài)。在采訪中,我們不僅被王華感動著,也被鎮(zhèn)江這么一群可愛的援疆干部感動著。
一天采訪之后,對王華我們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之后,報道小組又碰了一次頭。經(jīng)商量最后決定采用系列報道的形式對王華事跡進行報道。選用這種新聞體裁,我們也是有考慮的,就當時來看,從中央媒體到省級媒體好像傾向都是采用通訊體裁,所以,選擇系列報道避免了報道體裁上的撞車。另外,通訊體裁參加評獎字數(shù)有不超過3000字的限制,肯定對王華事跡報道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采用長篇紀實報告也不太現(xiàn)實,所以,我們最終選擇了系列報道的形式。
其次,我們對主題進行了確立。討論一開始,大家就提出了,文章主題一定要站得高,不能就人寫人,要把人放在時代中去解讀,所以,當時確定的第一篇主題是一滳水的精神,借王華寫時代之風,借王華寫鎮(zhèn)江、全省乃至全國援疆干部的精氣神。第二篇主題是一家人的情懷。當時我們討論中曾議過,覺得近些年來,人物宣傳報道,不再一味是高大上,而是要讓讀者感到真實、可信和感人。正是在這種認知之下,我們確立了第二篇主題,寫“一家人的情懷”,寫王華與家人、與同事、與當?shù)匦陆扇旱墓适拢Y(jié)構(gòu)相對均衡,也避開了家人采訪不夠、故事少的困境。
第三篇主題,當時是從“干部要做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這句話延伸出來的。王華這個干部是有個性特點的,他不好喝酒,據(jù)說二三兩就倒,但他這個人愛好讀書,喜好寫詩,寫散文,他的讀書目錄天天都記,有自己的作品,有自己對社會現(xiàn)象的一些所思所想,甚至一些是與其個人工作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所以,寫一首詩的境界,其實就是寫他自我的精神境界以及他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三大主題確定之后,就好深入進行采訪了。最終成稿中,我們對故事進行了整合,有很多故事不得不舍棄了,其實采訪中,我們當時有一個考慮,就是盡可能多地找故事,盡可能地找細節(jié),因為一旦回鎮(zhèn)江,再想找采訪對象就太難了,要格外珍惜這次入疆采訪的機會。所以,我感覺去新疆采訪的那幾天,每天的采訪量和閱讀量是近幾年來最多的一次。王華的8本日記,還有厚厚的有1厘米高的A4紙打印的讀書目錄,以及采訪對象一天有近10個對我們都是一種考驗。采訪結(jié)束,我們又對故事進行了匯總分析,謀篇布局,確定把這些故事寫在第幾篇里,可謂千錘百煉,終于不負使命,完成了這次有新聞實踐考驗意味的系列報道。
(編輯:秦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