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明
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遼寧 鞍山 114000
?
公安機關如何應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張金明
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遼寧 鞍山 114000
“以偵查為中心”向“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公安機關會存在很多不適應。公安機關如何適應改革,在偵查措施的運用、證據收集等方面更符合審判的要求,是基層民警不可回避的問題。
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制度;改革
近幾年輿論媒體公開報道的冤假錯案,如佘祥林殺妻案、趙作海殺人案、聶樹斌強奸殺人案,反映出司法工作人員在案件辦理中,還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法律意識淡薄,先入為主,有罪推定。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偵查人員必須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夠證實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無罪、犯罪情節(jié)輕重的各種證據。但是一些司法工作人員在偵查取證中,置法律要求于不顧,只收集能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其次,責任意識淡薄,取證不及時,漠視人權保護。再次,證據意識淡薄,證據鏈條不完整,缺乏全面性和充分性。
在我國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律和理論上,偵查、起訴和審判是刑事訴訟的三個主要階段,是平行的關系。實質上,對案件的調查、定性都是在偵查階段完成的,訴訟的實際重心落在了偵查階段,是一種以偵查為中心的訴訟模式,公、檢、法之間的關系猶如“流水線”作業(yè):公安機關負責偵查;檢察院負責起訴;法院負責審判。公、檢、法三機關各管一段,而審判結果就是這條“流水線”的最終“產品”?!肮沧鲲?,檢察端飯,法院吃飯”就是對這種運作模式的一種形象描述。以審判為中心,是對以偵查為中心的變革,指的是刑事訴訟的重心在審判階段,案件的實質調查和全面調查都在審判階段完成,審判在案件事實認定、證據采信和實體性爭議解決方面具有終局性。
“寧可錯放罪犯也不冤枉無辜,還是寧可冤枉無辜也不錯放罪犯”,我們應該遵循什么樣的司法理念呢?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提出了“100-1=0”的司法理念,給我們指明了方向。習總書記說:“100宗個案,99個都實現(xiàn)了公正,但只要有1宗個案存在錯誤,對該案的當事人而言,都是100%的傷害。1例司法不公,都可能給司法的整體公信力帶來致命的影響。”因此,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群眾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大幅提升,我們要向防范洪水猛獸一樣來防范冤假錯案,寧可錯放,也不可錯判。錯放一個真正的罪犯,天塌不下來,錯判一個無辜的公民,特別是錯殺了一個人,天就塌下來了。
“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的確立,將給我國刑事司法權力的配置、刑事訴訟結構的調整、刑事司法方式的改善帶來一場革命。公安機關辦理案件中,會存在很多不適應。執(zhí)法理念不適應。理念是實踐的先導,如何適應從“以偵查為中心”走向“以審判為中心”刑事訴訟制度改革對公安機關的新要求,理念的轉變是前提,也是關鍵。辦案方式的不適應。這種不適應主要集中體現(xiàn)在證據收集的不適應。傳統(tǒng)的偵查模式,偵查人員從刑事案件一對一證據多、實物證據偏少的特點出發(fā),往往采取收集口供、證言等言詞證據作為突破口,根據犯罪嫌疑人的供述收集作案工具,復核犯罪現(xiàn)場,實現(xiàn)偵查破案的目的。庭審方式不適應。以審判為中心的核心是庭審實質化,庭審實質化的關鍵是全面貫徹證據裁判原則,讓各類案卷筆錄、書證、物證等證據在庭審中充分“曝光”,通過控辯雙方充分舉證、證人出庭作證、質證,最后判斷證據的證明力。對檢察監(jiān)督的不適應。對偵查工作跟進保障上的不適應。加強和改進偵查工作,需要跟進保障措施與之相配套。近年來,許多公安機關以“基礎建設年”、“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年”等為契機,大力加強警綜平臺建設、執(zhí)法辦案場所精細化改造、執(zhí)法記錄儀等單警裝備配發(fā)等偵查保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個別地區(qū)仍存在嚴重的執(zhí)法安全隱患。按照“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目標要求,在辦理案件中,公安機關應特別堅持并遵循以下四個方面。一要堅守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過去,為了有力震懾違法犯罪分子,教育群眾,宣傳法制,掀起犯罪嚴打活動高潮,在全國很多地方公安機關都存在召開公捕公判大會的違法現(xiàn)象。二要堅守事實證據調查在法庭,證據裁判在法庭,沒有確實、充分的證據不能認定犯罪事實。三要堅守應當按照裁判的要求和標準收集證據,程序違法必然影響證據效力。四要堅守涉案財物的處理必須嚴格遵照法庭判決執(zhí)行。
總之,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必將牽涉公安執(zhí)法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級公安機關必須以執(zhí)法規(guī)范化建設為載體,積極順應改革大勢,以主動作為的信心和勇氣、扎實有力的措施和辦法融入改革,才能確保各項執(zhí)法活動始終在法治軌道內運行,確保辦理的每一起案件事實證據經得起法律的檢驗。
[1]鄧思清.審判中心主義及其對刑事程序的影響[J].法學雜志,2002(4).
[2]葉青.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之若干思考[J].法學,2015(7).
D
A
2095-4379-(2017)07-0237-01
張金明(1970-),男,漢族,遼寧朝陽人,遼寧公安教育培訓中心,公安法制特級教官,遼寧大學,法律碩士,主要從事行政法、刑事法領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