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強 中共普洱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
以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普洱市民族團結進步教育
李安強 中共普洱市委黨校黨委書記、常務副校長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眻蟾骐m然對有關民族團結進步的表述言簡意賅,但內涵豐富、邏輯嚴密。指明了今后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前提,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為關鍵,以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為根本,通過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
對各族干部群眾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的是提高各族干部群眾對于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了解,增強各族干部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使各族干部群眾都自覺以維護民族團結為最大光榮,以破壞民族團結為最大恥辱。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中國各民族在不斷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進程中,在歷史、心理、社會、制度、政治、文化等層面取得一致性或共識性的集體身份認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共同開發(fā)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廣袤疆域,共同創(chuàng)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燦爛的中華文化,由此也形成了源遠流長的“大一統(tǒng)”思想,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這個共同體是歷史上形成的一個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社會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多民族的大一統(tǒng),各民族多元一體,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一筆重要財富,也是我們國家的一個重要優(yōu)勢?!鄙罨褡鍒F結進步教育是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性工程,各族干部群眾只有把自己的命運同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間從相識、相知到相認的不同層面狀態(tài),這是一個漸次深入的邏輯。交往是實現民族生存發(fā)展的基本方式,交流是對民族交往的深化拓展,交融是民族團結發(fā)展的理想結果。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要牢固樹立“三個離不開”的思想,促進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學習、互相合作、互相幫助,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我國各民族起源、發(fā)展、歷史不同,文化、習俗和心理迥異,如何把56個民族“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做好民族工作,最關鍵的是搞好民族團結,最管用的是爭取人心?!敝挥汹A得人心,各民族才能形成在經濟上共同發(fā)展、相互協(xié)調,在政治上民主平等、共同參政,在文化上增強認同、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良性運行狀態(tài)。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做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工作,通過綿綿用力、久久為功,凝聚共識,同心相抱,以此最大限度地團結各族人民,最大限度凝聚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力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同心共筑中國夢,最根本的是凝聚人心、將心比心、以心換心,最核心的是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主題,最關鍵的是堅持和落實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針和戰(zhàn)略任務。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就是要讓各民族同心同德、血脈相連的團結牢不可破,使感黨恩、跟黨走的意志堅不可摧,弘揚促進團結、維護穩(wěn)定的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匯聚磅礴的民族力量。
普洱市有26種民族,其中有14個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61%。普洱市不僅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百花園,也是云南民族眾多的縮影,民族團結有歷史、有文化、有血脈,在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面有優(yōu)勢、有特色、有成就。
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是“新中國民族團結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第一碑”,是見證中國百年以來民族團結的“活的民族生態(tài)文物”,是新中國成立后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方法論、基本路徑和生動實踐,也是進行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的最好教材。近年來,普洱市深入開展“三個離不開”教育,廣泛開展“民族團結活動日”“民族團結活動周”等活動。截止2016年底,全市創(chuàng)建民族團結示范村(點)260個,城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qū)10個,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1個。全市未發(fā)生過因民族和宗教問題引發(fā)的群體性事件,社會主義民族關系不斷得到鞏固和提升。
普洱市提出在云南省率先建成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qū)的建設目標。近年來,全市緊緊圍繞民族經濟發(fā)展、民生改善保障、民族文化繁榮、民族教育振興、生態(tài)文明建設、民族干部培養(yǎng)、民族法制建設、民族理論研究、民族工作創(chuàng)新、民族關系和諧十個方面作出示范的目標任務。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教育和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力弘揚和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國家意識、公民意識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思想深處形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國夢為引領的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2015年12月掛牌成立的云南省普洱民族團結進步干部教育學院,是目前為止全國唯一的一所民族團結進步干部教育學院。2017年,中央民族干部學院掛牌將其作為教學實踐基地。學院發(fā)揮普洱在民族團結進步方面的核心引領和標桿作用,除了開展民族理論教育外,還著力打造了普洱民族團結誓詞碑、楊麗坤故居等一批民族歷史文化極為深厚濃郁的現場教學基地,使“普洱民族團結進步干部教育學院”真正成為全省乃至全國廣大干部增強民族團結進步的示范、提升民族工作能力的基地和培養(yǎng)民族干部隊伍的搖籃,發(fā)揮普洱民族團進步最大的特色和優(yōu)勢,為邊疆民族地區(qū)探索一條促進民族團結、實現共同進步的發(fā)展之路。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展。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最根本的就是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tǒng)一思想認識、凝聚奮進力量、明確前進方向。通過廣泛深入的教育,引導各族干部群眾深刻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深刻認識這一思想在理論上的重大突破創(chuàng)新、在實踐上的科學指導作用,準確把握這一思想的時代背景、精神實質、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認同感。要重點抓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關于民族、宗教方面作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論斷的學習,以此凝聚人心,增進團結,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fā)展。
堅持圍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的主題,以黨的民族理論作為教育重點,突出“兩個共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五個維護”等內容,向廣大干部群眾傳遞民族團結奮進的思想。要深化“中華一體”教育,回答好事關民族工作全局最核心、最根本的道路問題,教育各族干部群眾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要深化“三個離不開”教育,讓各族干部群眾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彼此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守望相助;要深化“五個并存”教育,將其作為判斷新時期民族問題的根本指針。
在堅持原有教育好傳統(tǒng)、好模式的基礎上,要不斷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方式。一是要務實。新時期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一定要改變過去那種搞兩張皮、空對空,灌輸式、說教式的理論教育,要堅持理論講授與開展體驗教學結合起來。通過理論教育,讓干部群眾把黨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學懂、學透;通過一些身臨其境的體驗和感悟,使教育“不是說而是做”,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二是要有特色。避免照本宣科只講歷史,或者走馬觀花。要進一步拓寬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資源,通過深入挖掘一切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資源的精神內核和實踐價值,將其轉化為具有現實“可學”“可做”的生動素材,讓教育易于感受,樂于接受。三要深情。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目的是要讓干部群眾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融一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是對黨的十八大作出的“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的提升和拓展,意味著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從擴大群眾知曉度和社會覆蓋面向全面深化教育內容、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水平轉化,必須清醒認識這一轉變,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把握規(guī)律性、體現時代性、富有創(chuàng)造性,更加符合時代、實踐和人民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