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浦城縣畜牧站福建南平353400)
雛鵝大腸桿菌病的診斷和防治措施
季芝榮
(福建省浦城縣畜牧站福建南平353400)
雛鵝大腸桿菌病是危害2周齡內雛鵝的重要傳染病之一,給養(yǎng)鵝業(yè)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對本病的臨床癥狀、病理剖檢、診斷和防治措施詳細闡述。
雛鵝;大腸桿菌?。辉\斷;防治措施
雛鵝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2周齡內的雛鵝多發(fā),呈急性敗血癥,病鵝和帶毒的健康鵝是本病的傳染源,其主要通過種蛋、空氣中的塵埃、污染的飼料和飲水而傳播。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雨、悶熱、潮濕季節(jié)多發(fā)。該病已成為危害養(yǎng)鵝業(yè)的重要傳染病之一,同時本病易與鵝的其它細菌性、病毒性疾病混合感染,給養(yǎng)鵝業(yè)造成極大的經濟損失。故筆者將雛鵝大腸桿菌病的診治情況闡述如下,以供同行參考。
2016年11月25日,浦城縣蓮塘鎮(zhèn)九秋村養(yǎng)鵝戶嚴某所飼養(yǎng)的2000羽7日齡灰雁鵝苗中,部分雛鵝出現精神不振、羽毛松亂、打蔫、少食或不食、拉白痢等癥狀。嚴某曾用恩諾沙星和阿莫西林治療,雛鵝病情未見明顯好轉,遂來求診。筆者接診后到現場觀察到:育雛舍陰冷潮濕,雛鵝怕冷扎堆在保溫燈下,不停尖叫,患病雛鵝離群呆立,縮頸閉目,喙部污穢,鼻孔有粘性分泌物,全身羽毛潮濕、蓬亂無光澤,拉白色稀糞,部分雛鵝出現仰頭、扭頸、抽搐等神經癥狀后,繼而死亡。
患病雛鵝精神沉郁,縮頸閉目,步履蹣跚,食欲減少或廢絕;雛鵝羽毛污濁、垂翅,飲水增加,拉白色稀糞,其中混有未消化的飼料,部分雛鵝眼結膜發(fā)炎,流淚、上下眼瞼粘連,嚴重者頭部、眼瞼、下頜部水腫,尤以下頜部水腫明顯,觸之有波動感,很快死亡。肛門周圍羽毛沾滿糞便,干涸后阻礙排糞;大部分患病雛鵝臨死前出現扭頸、抽搐等神經癥狀。
剖檢4羽臍炎型和2羽有明顯神經癥狀的瀕死雛鵝:患病雛鵝臍孔周圍皮膚水腫,皮下瘀血、水腫液呈淡黃色;心包積液,纖維素性淡黃色滲出液,浸染整個胸腔及心包膜;肝臟腫大,呈銅綠色,表面附有一層易于剝離的乳白色纖維素性滲出性薄膜,質地脆實;腺胃乳頭出血,脾臟有出血點;部分小腸后端有壞死灶,腸壁有菜花樣肉芽腫。十二指腸有出血點,可見腸黏膜脫落。
4.1 細菌培養(yǎng)
無菌采取瀕死雛鵝的心臟、肝臟組織,分別接種于普通瓊脂和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上,置于恒溫箱中37℃培養(yǎng)24h。在普通瓊脂培養(yǎng)基上長出灰白色、圓形、濕潤、光滑、邊緣整齊的直徑1~2mm不透明的菌落;在麥康凱瓊脂培養(yǎng)基上長出粉紅色、圓形、表面光滑,濕潤,中等大小的菌落。
4.2 涂片鏡檢
分別挑取心臟、肝臟組織在不同培養(yǎng)基上得到的菌落進行細菌涂片,用革蘭氏染色后鏡檢,可見到單個或成叢的革蘭氏陰性短小桿菌。
4.3 藥敏試驗
按常規(guī)紙片法進行藥敏試驗,結果發(fā)現:諾氟沙星、恩諾沙星高敏;氧氟沙星、中敏,青霉素、硫酸慶大霉素低敏。
1)將患病雛鵝隔離飼養(yǎng),用諾氟沙星兌水,同時在飲水中添加電解多維,可增強雛鵝的體質。用止痢散(主要成分是雄黃、藿香、滑石)拌料,防止其它細菌混合感染。
2)嚴重患病雛鵝用恩諾沙星1.5~2萬IU/羽肌肉注射,2次/d,連用3~4d。
3)清除育雛舍內糞便及污物,病死雛鵝進行無害化處理。用百毒殺(1∶600)對育雛舍、飲水器及飼養(yǎng)用具徹底全面消毒。
4)將育雛室溫度提高到27℃左右,加強通風換氣,保證育雛室內空氣清新,清潔干燥;按強弱雛分群,降低雛鵝的飼養(yǎng)密度;提供柔嫩多汁的黑麥草及富含營養(yǎng)的配合飼料,以利于雛鵝群的康復。經過上述措施治療,病情快速得以控制。第2天雛鵝病情有所好轉,食欲開始增加;一周后,除35羽患病嚴重雛鵝死亡外,全群雛鵝基本痊愈。
1)購入雛鵝時,應按強弱雛將鵝苗分群,挑出“丁臍肚”的雛鵝,單獨分圈飼養(yǎng),在飲水中添加恩諾沙星和電解多維,防止細菌感染,增強雛鵝體質,提高雛鵝成活率。
2)加強飼養(yǎng)管理,根據雛鵝大小、體質強弱、生長快慢分群飼養(yǎng),以25~30羽/m2的飼養(yǎng)密度,保證育雛室溫度28℃左右,并隨著雛鵝日齡的增長逐步降低飼養(yǎng)密度和育雛舍溫度,保證育雛舍通風、干燥、清潔,及時清除育雛室內的鵝糞、污染物及病死鵝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定期用百毒殺(1∶600)對育雛舍、飼養(yǎng)用具及周圍環(huán)境全面徹底消毒,消滅病原微生物。
3)采用網上育雛,減少雛鵝與糞便直接接觸,降低感染疾病的機率,提高雛鵝的成活率。
4)提供清潔衛(wèi)生的飲水,充足嫩綠的黑麥草及富含營養(yǎng)的配合飼料和安靜的飼養(yǎng)環(huán)境?!?/p>
10.3969/j.issn.1008-4754.2017.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