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瑋
讓生命安然“謝幕”
■文/徐瑋
人們在醫(yī)技絕處,收到天使邀請的時候,都必須面對如何安頓自己的問題,是繼續(xù)“不分青紅皂白,不惜一切代價地搶救”,還是選擇姑息療法,有尊嚴地安然“謝幕”……
姑息療法并不同于安樂死,因為它既不促進也不延遲病人死亡。姑息治療醫(yī)學是對那些對治愈性治療不反應的病人完全的、主動的治療和護理,以控制疼痛及癥狀,并對心理、社會和精神問題予以重視,其目的是為病人和家屬贏得最好的生活質量。對癌癥晚期患者來說,更需要重視癌癥的全程管理和控制,重視康復、姑息和支持治療,有效控制癌痛和心理痛苦。姑息療法就是支持治療和舒緩治療,更直白地說就是讓患者“好好地活,有尊嚴地死”。
姑息療法,也有文獻翻譯為“安寧療護”“臨終關懷”“安息護理”或“終末護理”等,香港的學者稱之為“善終服務”,在臺灣地區(qū)則叫“安寧照顧”。
有專家認為,廣義的臨終期可以有6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但狹義的臨終期一般為10天—14天,有時甚至可以短到24小時。一份調查顯示,70%的癌癥晚期患者的臨終期需要給予止痛、心理安撫等安寧療護服務,在這一階段,醫(yī)生等服務人員的重點工作應該從“幫助患者恢復健康”轉向“減輕痛苦”。
安寧療護始于英國的圣克里斯多福醫(yī)院。1967年,英國護士桑德斯在她長期從業(yè)的晚期腫瘤醫(yī)院中,目睹了垂危病人的痛苦以后,下決心要改變這一狀況,于是創(chuàng)辦了世界著名的安寧療護機構,使垂危病人在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段過程能得到心靈的滿足和舒適的照顧。隨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qū)都開展了安寧療護服務實踐和理論研究,20世紀70年代后期,安寧療護傳入美國,8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國。
研究者認為,安寧療護的目的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通過消除或減輕病痛與其他生理癥狀,排解心理問題和精神煩恐,令病人內心寧靜地面對死亡。其主要任務是對癥治療、家庭護理、緩解癥狀、控制疼痛、減輕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負擔和消極情緒。因此安寧療護一般需要醫(yī)師、護士、社會工作者、家屬、志愿者以及營養(yǎng)學和心理學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員共同參與。
安寧療護是社會文明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這是一個合上人生歷程最后一頁,劃上一個完美句號的服務,符合人類追求高生命質量的客觀要求,也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既有利于減少無謂的醫(yī)療資源浪費,最關鍵的是保障了臨終患者的死亡權,保障了一個人完整的生命權。
從服務內容來看,安寧療護應以照料為中心。因為對臨終病人來講,治愈希望已變得十分渺茫,最需要的則是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因此,服務的目標應由原先的治療為主轉為對癥處理和護理照顧為主。
安寧療護也需要維護人的最后的尊嚴。盡管患者已處于臨終階段,但個人尊嚴不應該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遞減,個人權利也不可因身體衰竭而被剝奪,而且,只要患者未進入昏迷階段,就仍具有思想和感情,醫(yī)療和護理人員應繼續(xù)維護和支持其個人權利。
安寧療護仍要強調生活質量。臨終也是生活,是一種特殊類型的生活,安寧療護是正確認識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價值,提高其生活質量的有效服務。因此,臨終生活有價值,并非消極地等待死亡。若缺乏這種認知,患者在臨終期將變得消沉,對周圍的一切失去興趣,醫(yī)護人員也會表現出態(tài)度冷漠、語言生硬、操作粗魯。
另外,安寧療護也是對活著的人的一次生命教育。死亡和出生同是客觀世界的自然規(guī)律,正是“死”才使“生”顯得有意義有價值。同時,安寧療護也能幫助病患家屬分擔一些勞累與壓力。
因此,安寧療護屬于一個完整生命周期中最后一個享受社會健康服務的環(huán)節(jié)。它以照料為中心,提供身體舒適、控制疼痛、生活護理和心理支持等服務,符合國家關于老年人照顧服務的要求,其服務的主要內容如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基礎醫(yī)療護理,也應屬于長期護理保險的服務保障范疇。當然,因為這個環(huán)節(jié)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除提供基本的生前照料服務外,在服務對象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時,還需要提供擦身、梳洗、穿衣、化妝等一些特殊服務。筆者以為,這可以作為一個特殊的服務包予以提供?!?/p>
作者單位:杭州市人社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