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客場如何作業(yè):陪審制度“異化”現象再檢討

        2017-01-23 17:55:15張文波
        中山大學法律評論 2017年1期
        關鍵詞:陪審制度合議庭人民陪審員

        張文波

        【提 要】 司法機關著力推動的陪審制度改革,在試點期滿后出人意料地被延期一年。檢視陪審制度的運行狀況不難發(fā)現,職業(yè)法官與人民陪審員在審判實踐中存在微妙的權力支配/互動關系。由于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知識規(guī)訓、法院內部非正式權力關系的掣肘、法院實用主義邏輯的影響以及法官業(yè)績考核的壓力,陪審試點改革遭遇了一系列制度設計者始料未及的問題,而主審法官制度與案件審批制度是陪審制度走向“異化”的深層誘因。因此,應當轉換視角并回歸制度原意,設計一種“小巧而精致”的陪審模式,讓人民陪審員在法官員額制改革的背景下,以日常知識、語言與理性校正司法專業(yè)判斷,從而實現情理法的重構與復歸,最終走出“權力零和博弈”的窠臼。

        引 言

        作為繼承了根據地司法傳統(tǒng)并借鑒英美法系陪審團模式的中國當代陪審制度,隨著司法改革的不斷深入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提出,“逐步實行人民陪審員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問題”。2015年4月1日,由最高法院和司法部聯(lián)合制定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經中央深改組審議通過后,最高立法機關隨后作出決議,授權部分省市開展為期兩年的陪審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在部分地區(qū)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此后,陪審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的定位及其呈現出的價值都越發(fā)清晰,甚至有媒體歡呼“陪審制度的春天來了”〔2〕古水:《迎接人民陪審制度改革的春天》,登載于“中國法院網”,網址: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3/id/1566438.shtml,訪問時間:2017年 8月 8日。。然而令人頗感意外的是,盡管有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保駕護航和試點法院的積極推進,此前被普遍看好的陪審制度試點改革,卻在兩年期滿之際經最高法院報請,被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延期一年?!?〕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延長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期限的決定》,載《人民日報》2017年4月28日,第4版。任何制度革新都可能會遇到挫折,而改革的試錯性也需要給予改革者更多的寬容和耐心,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回避實際存在的問題。檢視陪審制度的運行情況不難發(fā)現,司法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在審判活動中的處境仍然差強人意,這主要表現為:一方面陪審員作為司法程序的參與者被嵌入到為正式法律制度所認可的權力結構之中,并作為合議庭成員為裁判結果負責;另一方面,陪審員們被賦予制約、監(jiān)督職業(yè)法官的“異質性權力符號”的功能,人民陪審員身兼決策者與監(jiān)督者的雙重身份存在某種內在沖突,致使職業(yè)法官與陪審員之間的權力關系呈現出微妙而復雜的態(tài)勢。

        一、葉公好龍:陪審制度改革中的“異化困境”

        司法實踐中由于對陪審制度的核心功能與價值認識不清,導致了一系列葉公好龍式的困局:一方面,中央決策層對于推行陪審制度的熱情似乎有增無減,這不僅反映在制度創(chuàng)設方面不斷推陳出新,也表現在相關媒體對陪審工作給予的持續(xù)關注與報道;另一方面,即便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參審范圍與工作職責已得到有關文件明確,但地方各級法院、法官乃至陪審員自身對這場改革都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并在試點改革實踐中產生了諸多困惑。

        (一)陪審制度改革中的幾個誤區(qū)

        1.誤區(qū)之一:成為內行?

        盡管各地法院紛紛開展對人民陪審員培訓法律專業(yè)知識與技能,但僅靠速成班式的普法教育和崗前培訓,難以在短期內使陪審員獲得系統(tǒng)的法律知識。這種一味追求將陪審員思維方式、知識結構趨同于職業(yè)法官的觀念與做法,反映了部分制度實施者對陪審制度的核心功能與價值認識不足。在此背景下,陪審員既無法借助蜻蜓點水般的專業(yè)訓練成為內行,又難以從普通人視角出發(fā)校正職業(yè)法官的認知與判斷,導致陪審制度的功能被虛化。甚至可以說,如果陪審制度的初衷僅僅是為了選拔一批身在體制外且精通法律知識的公民參與審判,那么不考慮回避原則和代表性問題,完全可以由律師、法務人員、法學教師等“法律職業(yè)共同體”將陪審員席位全部包攬。

        2.誤區(qū)之二:專注于事實審?

        陪審制度試點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就是將法律審與事實審分開,人民陪審員在案件評議階段僅就案件事實認定問題發(fā)表意見,不再對法律適用問題發(fā)表意見?!?〕參見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2015年4月24日,法〔2015〕100號。這種區(qū)分方式隱含了法律審在專業(yè)程度上高于事實審的結論,似乎非專業(yè)人員只能判斷事實真?zhèn)?,對如何適用法律則缺乏分析研判能力。但恰恰相反,事實審環(huán)節(jié)的證據審查認定最需要專業(yè)知識、技術與經驗,大量冤假錯案的發(fā)生首先是在審查證據、認定事實上存在嚴重瑕疵。另一方面,許多引起巨大爭議的案件,往往是在適用法律方面有違社會公眾預期。例如,近期廣受關注的山東于歡故意傷害案,控辯雙方對事實部分并無較大爭議,但一審判決結果卻引發(fā)軒然大波?!?〕參見王瑞峰《刺死辱母者》,載《南方周末》2017年3月23日,第1版。這充分說明,單純依靠職業(yè)法官未必能解決好法律問題。假如該案當初有陪審員參與庭審并在法律審階段發(fā)表意見,將法律與道德、倫理以及情感因素予以一并考慮,則一審法院絕不至于如此被動。因此,通過人為劃分事實審和法律審并限定陪審員參審環(huán)節(jié)的改革思路,顯然高估了陪審員的證據審查能力而忽略了他們在法律適用方面的貢獻。

        3.誤區(qū)之三:多重角色之惑

        自最高立法機關正式設立陪審制度以來,人民陪審員的身份焦慮便始終揮之不去——廣大陪審員承擔了參加合議庭審理案件之外的其他任務,如被人民法院委任為糾紛調解員、廉政監(jiān)督員、信訪接待員、法制宣傳員、社會調查員等職務〔1〕參見李金寶《沐陽:咱們的“五大員”》,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25日,第8版。,有的法院還安排陪審員駐庭值班辦公,負責日常接待、訴前調解、送達文書、判后答疑、跟蹤回訪等工作。〔2〕參見于中學《我愿再陪審十年》,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11日,第8版。有學者在論述陪審員的優(yōu)勢時,甚至坦言法院安排陪審員負責送達、通知、訂卷等工作而僅支付少量補助,就是把陪審員作為“成本低廉的企業(yè)雇工”對待?!?〕參見李擁軍《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現實困境和出路——基于陪審復興背后的思考》,《法學》2012年第4期,第19頁。因此,人民陪審員身兼數任的現狀既暗示了陪審員在審判席上無所作為的尷尬境地,也表明法院系統(tǒng)面對功能虛化的陪審制度在努力尋求某種突破,通過多重角色的扮演來充實多少顯得空洞化的陪審崗位。

        4.誤區(qū)之四:陪審專職化

        盡管《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明確要求防止出現“駐庭陪審”等情形,但鑒于陪審員數量過多導致法院人員管理上的不便,且法院陪審案件數量未能均衡分配,致使陪審員忙閑不均,且實踐中絕大多數公民擔任人民陪審員均屬兼職,案件開庭時間與人民陪審員工作時間經常出現沖突?!?〕參見陳宇《參加庭審次數不均 有陪審員未出過庭》,載《南方都市報》,2015年11月10日,第11版。這使得許多法院不得不另辟蹊徑,設立專職陪審員或為陪審員在法院設立專門辦公室,聘請數名陪審員長期駐院或駐庭辦公?!?〕參見陳江華《人民陪審員“法官化”傾向質疑》,《學術界》2011年第3期,第16頁。設立陪審制度的目的本在于通過陪審員選任的廣泛性,讓每一位社會成員均有機會參與審判,從而近距離感受司法公正并強化司法裁判的正當性。一旦陪審員專職化,將使普通公民參與案件審理的機會大為降低,并導致陪審制度喪失自身的獨特屬性。因此,保證陪審員選任的隨機性并讓陪審員與審判機關保持適當距離,是推行陪審制度的重要前提。

        (二)形合實獨:影響陪審制度發(fā)揮效用的深層誘因

        影響陪審制度在司法審判領域有效發(fā)揮作用的深層誘因包括多方面因素。簡而言之,“包產到戶”式的主審法官制度致使合議庭“名實不符”“形合實獨”,而仍然若隱若現的案件審批環(huán)節(jié)也讓陪審制度發(fā)揮效用的空間每況愈下。

        1.橫向上的主審法官制度

        最高法院在《人民法院第四個五年改革綱要(2014—2018)》中,將傳統(tǒng)的案件承辦人模式調整為主審法官制度,法官員額制改革后又進一步強化了主審法官責任制。受職權主義訴訟模式的影響,主審法官不僅要負責庭前準備、組織調解、查閱研讀案件材料、庭外調查核實證據、主持召開庭前會議,而且還要負責起草審理報告、撰寫裁判文書乃至判后答疑、釋法明理、信訪接待等工作。更重要的是,案件承辦人必須接受本院定期開展的工作業(yè)績考核,一旦案件質量、文書質量、審限考核等方面出現問題,就要承擔相應責任〔1〕參見陳瑞華《問題與主義之間——刑事訴訟基本問題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1頁。。換言之,案件一旦出了問題,陪審員可以置身事外,但主審法官卻無可回避。因此,主審法官在案件的審理上自然要比陪審員傾注更多心血,而陪審員對審判的普遍心態(tài)也能夠佐證這一現象。例如,在一起涉訴信訪案件中,曾參與審理該案的陪審員對此備感委屈,其潛臺詞即為“其并非該案的承辦法官,不應承受來自當事人的上訪壓力”。表面上看,是這位陪審員對于陪審事業(yè)尚未具備足夠的責任感,但實質上是其仍然以進入客場作業(yè)的心態(tài)或者說以一種“外部人視角”來看待司法審判活動,而這也正是主審法官制度潛移默化的影響。

        2.縱向上的案件審批制度

        盡管“讓審理者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早已寫入最高決策層公布的正式文件中〔2〕此由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參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3年11月15日)。,且員額制改革完成后取消案件審批制度亦是大勢所趨,但由于改革的漸進性和復雜性,部分法院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案件審批環(huán)節(jié),或者雖然在形式上取消審批流程,但院長、庭長仍然從多個層面干預、影響案件的審理進程與結果,致使合議庭在員額制改革后仍有被架空之虞。特別是對于需要審委會討論決議的案件,庭審結束后案件承辦人撰寫審理報告逐級呈請庭長、主管院長審批,之后審委會在聽取承辦人匯報后對裁判結果作出決議,再由承辦法官依照審委會決議內容作出判決。法院內部殘留的案件審批制度不僅弱化了庭審程序,還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陪審員參與審判的價值。因此,只有徹底取消案件審批環(huán)節(jié),真正實現“讓審理裁判,讓裁判者負責”,才能切實保障陪審員獲得評議案件的話語權。

        二、零和博弈——職業(yè)法官與陪審員庭審權力關系分析

        法庭是職業(yè)法官的主場。職業(yè)法官憑借知識、經驗與權威在法庭上如魚得水,即便沒有陪審員的參與,職業(yè)法官在法庭上仍然可以照常開展工作。而陪審員如欲參加庭審,需要職業(yè)法官根據案件提出申請,也就是說陪審員是職業(yè)法官“請”進法庭的,因而屬于“客場作業(yè)”的性質。

        (一)信息不對稱引起的知識規(guī)訓

        身處由職業(yè)法官和專門化的法律知識體系所建構出的司法場域中,陪審員不可避免地在日常管理、專業(yè)技能、案件審判等方面被職業(yè)法官所“規(guī)訓”?!?〕參見李彬《潁上法院安排業(yè)務骨干培訓新任人民陪審員》,載《人民法院報》2013年5月3日,第8版。陪審員加入合議庭往往是在承辦人已經閱讀全部案卷并且安排好開庭日期后,方才向陪審員主管部門申請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此時距離開庭日期迫近,剛剛被通知參加合議庭的陪審員無暇審查卷帙浩繁的證據材料便匆匆走上審判席,相比開庭前對案情往往早已爛熟于心的職業(yè)法官,雙方形成一種信息嚴重不對稱的局面?!?〕在一些法院中,人民陪審員在案件開庭前為閱卷投入的精力和熱情,甚至不如參加庭審的律師。參見鄭成良、李文杰:《人民陪審實踐:法治中國語境下的考量與反思——基于上海三區(qū)法院陪審運行之研究》,《法學雜志》2016年第11期,第81頁。同時,由于職業(yè)法官對于法律規(guī)則的熟稔掌握,形成了一種事實上的“知識性權力”〔3〕[法]米歇爾·??拢骸兑?guī)訓與懲罰》,劉北成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年,第153頁。,在庭審和評議案件過程中,對疏于專業(yè)法律話語的陪審員引導、影響有余,平等溝通探討不足。由于在法律知識和審判經驗的積累上高下立判,職業(yè)法官對陪審員往往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心理優(yōu)勢?!?〕波斯納曾提到英美法系的法官為“旁門制法官”,而歐陸法系則為職業(yè)制法官,即形成一個系統(tǒng)接受法學專業(yè)教育的職業(yè)階層,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中國的職業(yè)法官為何始終對專業(yè)背景不純正的陪審員抱有偏見。參見[美]理查德·波斯納《法官如何思考》,蘇力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150頁。

        (二)法院內部非正式權力關系的掣肘

        人民法院在當代中國社會除了具備審判職能外,還是一個傳統(tǒng)意義上承載職業(yè)法官基本生活的“單位”,對擁有正式編制和干部身份的職業(yè)法官提供作業(yè)場所、物質保障、身份歸屬等全方位的組織支持。經年累月工作在一線的職業(yè)法官們,在單位內部很自然地編織出一個龐大而精致的關系網絡和熟人圈子,而短暫鑲嵌進司法場域的陪審員相對于職業(yè)法官而言,既無行政權威又無袍澤之誼,甚至無法共享同一知識背景,因而具有天然客場化的傾向。這意味著,陪審員們從身份到心態(tài)都僅僅是“客人”或者干脆說是“外人”,因而在各個方面都無法與職業(yè)法官一爭短長,遑論在審判資源和庭審權力的分配上擁有多少話語權。

        法官員額制改革完成后,案件質量終身負責制也隨之開始推行。在此背景下,無論是法官考評機制還是法官懲戒機制,都是針對職業(yè)法官而設計。換句話說,即便案子是陪審員參與合議的,出了問題板子卻仍然要打在承辦人身上。對于職業(yè)法官來說,多一個審判員參加合議庭就是多一個人為案件質量把關,而請一位陪審員參與庭審就是少一個人提供專業(yè)知識和審判經驗?!?〕由于部分基層法院對于審判人員申請將簡易程序案件轉為普通程序會在績效考核中扣分,審判員普遍不愿進入普通程序審理案件,故而在客觀上使陪審員加入合議庭更加困難。基于上述理由,職業(yè)法官在現有業(yè)績考核體系下無意與陪審員分享審判權甚至不愿意邀請陪審員參與審理案件,對于積極落實陪審制度更是缺乏激勵機制。這一狀況,有學者悲觀地稱之為法官與陪審員之間此消彼長的“權力零和博弈”〔2〕劉哲瑋:《人民陪審制的現狀與未來》,《中外法學》2008年第3期,第444頁。。

        (三)人民法院實用主義邏輯的影響

        考察一項制度的運行狀況,不僅要追溯制度設計者的初衷,還要觀察制度實施者自身的利益邏輯。陪審制度陷入“外熱內冷”的僵局,相當一部分原因源于法院內部的實用主義邏輯,而當初制度設計者賦予陪審制度的理想圖景則逐漸虛化。各級法院之所以對外傳遞出對陪審制度高度重視的態(tài)度與聲音,很大程度上是看重其“民主符號”的效應——延聘陪審員可以作為“司法公開”“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政績,在向當地人大及其常委會做工作報告時,贏得更多代表和委員的贊同票。因此,所謂“外熱內冷”正是法院實用主義邏輯影響的產物,即法院院長們希望借助陪審工作爭取更高的報告通過率,故而營造出陪審制度形勢大好的繁榮景象,此為“外熱”;而與陪審員直接打交道的職業(yè)法官們則深感陪審制度諸多不便因而興味索然,則為“內冷”。

        同時,由于法官員額制改革完成后法院辦案人數減少,不僅陪審制度試點改革中推行的“大合議庭”模式難以推行,而且各地法院面臨著更加急迫的案多人少困境。因此,人民法院為了“節(jié)約”寶貴的審判資源并達到均衡辦案的目標,開始在合議庭中大量啟用人民陪審員,由過去常見的兩名職業(yè)法官和一名陪審員的“2+1”模式,逐漸過渡為一名職業(yè)法官配備兩名陪審員的“1+2”模式。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模式的轉變固然在客觀上彌補了法院辦案力量的不足,但這僅適用于配有固定合議庭建制的中、高級法院。〔1〕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設計,第一審重大案件中合議庭組成應按照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2+3”的比例配備,此舉無疑會加劇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參見最高人民法院與司法部聯(lián)合印發(fā)《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2015年5月20日,法〔2015〕132號。對于絕大多數案件均由職業(yè)法官獨任審理的基層法院來講,陪審員由于身份的限制只能充任合議庭成員,無法獨立承辦案件,只能出現在適用普通程序的案件中,因而陪審員對于緩解基層法院案多少人的矛盾并無顯著效用?!?〕由于簡易程序案件轉為普通程序延長了審理期限,一些基層法院將之列為績效考核中的扣分項,致使審判人員無意借助陪審資源來緩解辦案壓力。

        三、陪審制度改革路徑的重構與設想

        司法審判從來不是法官充當自動售貨機的機械輸入/輸出過程,更不能單純依照法條辦案而置輿論、情理于不顧,而是歷經推理、辯論、折中與妥協(xié)后綜合評判的思維過程,這也就為陪審員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提供了平臺。因此,陪審制度試點改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轉換視角:重塑理論基礎

        1.多元化的法律淵源與制度價值

        當我們不僅僅局限于白紙黑字式的法律規(guī)范,轉而把視野投向更為廣闊的法律淵源時,或許關于陪審制度“何種陪審,誰之參與”的困惑就會迎刃而解:判決說理部分吸收采納的,不僅包括國家統(tǒng)一制定法中的具體規(guī)則,還包括生活習慣、社會輿論、傳統(tǒng)風俗等日常技術、思想與知識。因此,陪審制度的價值在此也呼之欲出:一是承接民意。陪審員絕大部分來自民間,掌握基層動態(tài),是審判組織中最有代表性的社情民意傳播者,以一般社會成員的樸素觀念、感性認識及主流社會價值觀為人民法院的裁判結果提供更廣泛的法律淵源。二是民主象征。法治的精髓在于規(guī)則、專業(yè)與程序,民主的要義在于平等、代表、正當性,民眾以個體身份參與到審判中能夠最直接體現民主與法治的有機結合,因而匯集各種職業(yè)背景與身份的陪審員是法治國家中最直接、最耀眼的民主符號之一。三是權力制約。陪審員對職業(yè)法官行使審判權予以某種形式上的制約,以防止職業(yè)法官因知識結構的褊狹導致司法擅斷,使員額制改革背景下的司法精英主義也需要接受日常語言、知識與理性的校正。

        2.“無知之幕”與“常識理性”的引入

        人民陪審員面對復雜的法律話語、充滿不確定性的案件事實、繁蕪叢雜的證據材料以及案卷制作技術經常會顯得力不從心〔1〕參見左衛(wèi)民、謝鴻飛《法院的案卷制作:以民事判決書為中心》,《比較法研究》2003年第5期,第40頁。,但專業(yè)知識的不足并不意味著陪審員不能作出合乎理性的判斷。在此,有必要引入羅爾斯的“無知之幕”理論,即通過排除幾乎所有的背景信息,讓人們根據社會一般常識和道德原則進行判斷,使任何人面對不確定的事實所做的選擇最終合乎正義?!?〕參見[美]羅爾斯:《正義論》,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第136頁。這一理論的意義在于,在一個專家言論動輒受到質疑乃至詬病的時代,普通公民的常識理性反而具有了用武之地。陪審員帶著樸素的是非善惡觀念走上審判席,將充滿復雜術語的法律關系、構成要件留給職業(yè)法官來處理,只保留對案件審理最真切直觀的理解。如此一來,既能有效吸納民意,又能緩解職業(yè)化與大眾化、精英化與平民化的沖突,將民意化解在合議庭內部理性討論與民主表決機制之中,促使法律精英與普通民眾達成共識,進而扭轉陪審員因“信息不對稱”所陷入的不利局面。

        (二)循名責實:定位制度原點

        1.回到法庭中來

        陪審員的核心工作是參與案件審理,人民法院應避免為陪審員設置多重角色進而“過度使用”。這就要求讓陪審員回到法庭中來,專注于審判事務,積極回應民眾對司法問題的關注,而不是用各種事務性工作來擠占陪審員的寶貴時間,更不是以虛高的陪審率指標回避客觀存在的問題,否則既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又可能導致部分案件未得到應有重視。此外,陪審員不能僅僅安于做一名法庭上的旁觀者,更不應該成為合議庭中被隱匿的角色,反而忽略了自身的“民主優(yōu)勢”。由于陪審員身在體制外因而在合議庭中地位超脫,可以更加獨立地表達意見,其作為民主的象征可以分擔法官的決策風險,從而降低外界對司法公正的質疑。當然,獨立發(fā)表意見也就意味著獨立承擔責任,這是司法責任制的現實要求,也是陪審員樹立威信的必由之路。

        2.限定陪審員參審案件范圍

        是否邀請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首先應當契合民眾的司法需求,而不是空談“民主功能”或“合法性想象”。硬性規(guī)定陪審率指標有違司法審判的基本規(guī)律,迫使法官對案件不加選擇隨意申請陪審員,既增加了陪審員不必要的工作負擔,也讓法官將陪審視為一項上級安排的任務而非某種切實解決問題的辦法,挫傷了雙方參與陪審制度試點改革的熱情。此外,還可能導致一方面案件陪審率虛高,而另一方面案件上訴率并未顯著下降的尷尬情形。陪審員只需在“法律人困境”的場合中一顯身手,或者說陪審員的最佳狀態(tài)即是“偶爾露崢嶸”。因此,應當適度壓縮陪審員參審案件范圍,通過訴訟分流機制讓陪審員重點參與審理有較大爭議、廣受輿論關注的重大復雜案件,這樣既能緩解法院辦案壓力,又可以使陪審員真正發(fā)揮效用。

        (三)完善陪審制度的若干設想

        1.改革陪審員選任方式

        作為司法場域中獨特的“符號資本”〔1〕布迪厄將場域中的資本劃分為四種類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和符號資本,人民陪審員因具有“司法民主”的寓意而符合“符號資本”的定義。參見[法]布迪厄等《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李猛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161頁。,人民陪審員以其來源的廣泛性與多元性著稱。因此,各級法院應竭力避免“專職陪審員”的設置,不斷擴大陪審員選任范圍。同時,按照《人民陪審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規(guī)定,試點法院須從當地符合條件的選民中隨機抽選法官員額人數五倍的人員作為陪審員候選人,在進行資格審查并征求本人意見后,最終遴選出陪審員。但在實踐中,試點法院普遍反映實行陪審員隨機抽選難度較大,需要動用大量人力物力采集信息、征求意見、審核資格,且部分候選人由于種種原因不愿意擔任陪審員?!?〕參見周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情況的中期報告》(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上的發(fā)言),2016年6月30日。鑒于上述情況,可考慮將陪審員選任環(huán)節(jié)同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選舉同期進行,在鄉(xiāng)鎮(zhèn)人大選舉委員會組織選民登記的同時,即由基層司法機關對選民進行資格篩選審查并當面征求其個人意愿。陪審員候選人則參照鄉(xiāng)鎮(zhèn)人大代表的提名方式,既可以由公民自薦也可以由組織推薦,并由司法機關將候選人名單及其基本信息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公示。〔2〕實際上,最高人民法院在實行陪審制度之初就曾主張結合基層選舉制度選任陪審員。參見《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結合基層普選選舉人民陪審員的通知》,1963年2月11日,〔63〕法司字第56號。這種選任方式既能降低信息采集成本,又能提升公眾對陪審制度的了解和關注并增強陪審員的榮譽感,也讓司法機關有效遴選出更有愿意參與陪審的公民。另外,還可選取若干民眾較為關注的案件,在判決結果公布后由陪審員向本社區(qū)居民釋法析理。

        2.邀請各領域專家和公眾人物擔任陪審員

        現代社會日益深化的專業(yè)分工所構筑的知識壁壘,導致法官判定事實真?zhèn)蔚哪芰Υ蟠笫芟??!?〕參見左衛(wèi)民、謝鴻飛:《分辨事實真?zhèn)蔚睦硇运伎肌罚斗▽W》2003年第3期,第37頁。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中的經典法官形象往往被冠以“明察秋毫”的美譽,然而現代社會新類型案件所要求的專業(yè)技術知識早已超出了法官們的理解范圍。一位法學專業(yè)出身的法官,當面對“左顳葉見蛛網膜下腔出血”“STR基因座”之類的專業(yè)術語時可能不知所云,然而他又必須就案件事實及時作出裁判。因此,如果沒有專家型陪審員參與庭審,合議庭只能被動接受專業(yè)鑒定機構的意見??梢哉f,當職業(yè)法官遭遇“專業(yè)壁壘”之時,也正是專家型陪審員大顯身手之際。另外,民眾對于法院判決結果的種種疑慮,很大程度上并非是在質疑法官的專業(yè)素養(yǎng),而是出于對司法權力可能被濫用的擔憂。因此,選任諸如街道綜治辦主任、居委會主任、司法所人民調解員等顯而易見的“體制內角色”擔任陪審員,除對法院工作增加“同情之理解”外,對提升司法公信力助益不大。反觀方興未艾的“自媒體時代”,一位公共知識分子或者意見領袖在網上“粉絲”動輒以百萬計,一呼百應的影響力和雄厚的人脈資源讓他們擁有超強的輿論引導能力。因此,越是重大敏感案件越應主動邀請公眾人物參與審判,由他們對司法工作予以客觀評價,從而提升判決的可接受度并加強司法權威。

        3.賦予訴訟參與人對陪審模式的程序選擇權

        陪審員參與庭審固然能夠展現出“民主的外觀”,但由于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的知識結構不同,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對陪審員是否參審可能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例如,醫(yī)療糾紛案件中當事人希望掌握醫(yī)學專業(yè)知識的人出任陪審員,而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則可能擔心陪審員因不了解刑事證據規(guī)則而誤判事實。如果假定每一個案件都存在一個與正義對接的客觀結果,那么由陪審員參與的合議庭與完全由職業(yè)法官組成的合議庭分別作出的裁判意見哪一個更接近上述結果,并非處于確定狀態(tài)。前置的陪審模式選擇程序,既是對司法資源的合理分配,也最大限度詮釋了司法民主的價值。因此,應進一步擴大《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中規(guī)定的陪審程序申請主體范圍,賦予當事人及其代理人/辯護人是否接受陪審員參與庭審的選擇權。

        4.積極推動庭審實質化進程

        對于陪審員來說,特征是“陪”,核心是“審”。鑒于“主審法官制度”以及“案件審批環(huán)節(jié)”導致陪審制度虛化,欲使陪審員在庭審過程特別是刑事案件庭審中發(fā)揮作用,應當積極通過庭審實質化實現陪審制度“脫虛向實”。作為“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核心內容,庭審實質化意味著舉證質證提出在法庭、控辯意見發(fā)表在法庭、爭議焦點確定在法庭、裁判結果形成在法庭。同時,由于事實審需要運用專業(yè)的證據規(guī)則,法律審則需要考量習慣、風俗、人情等因素,因而不宜硬性劃分法律審與事實審環(huán)節(jié),而應從司法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出發(fā)。在此過程中,法庭成為定分止爭、定罪量刑的唯一場所,當庭宣判成為陪審員參審案件的常態(tài),此舉不僅保障了司法活動公開透明,也成為陪審員充分發(fā)表評議意見、避免被職業(yè)法官架空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形式上代表民意的人民陪審員與遵循規(guī)則之治的職業(yè)法官按照一定程序編組進合議庭之中,既能避免司法精英主義者的偏執(zhí)與擅斷,又能克服民粹式的大眾審判中非理性情緒的滋長,并被法院借重為應對不利輿情、防止外部干預的符號性資源。〔1〕參見彭小龍《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復蘇與實踐:1998—2010》,《法學研究》2011年第1期,第28頁?;谏鲜隼碛?,重構陪審制度的理論根基,從制度目標反推出完善陪審制度的若干構想,不失為陪審制度走向復蘇的有益探索。但需要注意的是,陪審員的民主隱喻并不能取代日常司法實踐中的專業(yè)技術、知識與判斷,只有經驗理性與邏輯理性的結合,才能最終構成司法審判這一實踐理性的整個過程。因此,陪審員的民意渠道優(yōu)勢與職業(yè)法官的專業(yè)知識優(yōu)勢不可偏廢,情理法的重構與復歸需要將日常語言與常識理性一并融入法律規(guī)則之中。同時,如果對案件不加甄別就邀請陪審員參加庭審,當事人就有理由懷疑判決的專業(yè)性抑或定罪量刑的精準性。因此,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方式與參審范圍也應有所限定,小巧而精致的陪審制度才是目前中國司法實踐所實際需要的。陪審制度不僅是當代中國法治宏大敘事中的一部分,也是普羅大眾與司法精英之間展開對話與互動的生動實踐。經過特定程序被遴選為人民陪審員的公民能夠獲得近距離接觸法律、感受正義、參與司法的寶貴機會,并親自體驗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有機結合的魅力,這才是陪審制度的生命力所在。

        猜你喜歡
        陪審制度合議庭人民陪審員
        我國人民陪審員超33萬人
        公民導刊(2022年10期)2022-04-29 00:44:03
        刑事陪審制度改革研究
        選任好人民陪審員 讓群眾感受更多公平正義
        人大建設(2019年7期)2019-10-08 09:03:42
        試論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的完善
        商(2016年21期)2016-07-06 08:10:34
        《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發(fā)布
        社會觀察(2015年5期)2015-12-02 04:41:30
        獨立審判語境下合議庭辦案責任制的改革與探索
        東南法學(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司法改革中合議庭負責制——走出“形合實獨”的困境
        東南法學(2015年1期)2015-06-05 12:21:34
        陪審員參加合議庭評議的實證考察與制度檢討——以某基層法院審判實踐為樣本的分析
        海峽法學(2015年2期)2015-02-27 15:08:22
        人民陪審制度的優(yōu)越性
        法制博覽(2015年21期)2015-02-06 18:43:55
        司法程序中的民意及其制度化表達——兼論人民陪審員制度
        時代法學(2015年6期)2015-02-06 01:39:13
        无套内射无矿码免费看黄| 免费看av网站在线亚洲| 无码伊人66久久大杳蕉网站谷歌 |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国产午夜福利精品| 91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高清视频| 亚洲av日韩av在线观看| 亚洲特黄视频|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毛片| 丰满精品人妻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二区波多野结衣| 日韩免费小视频| 日韩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三级精品视频2021| 久久久久久好爽爽久久|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观看| 人妻秘书被社长浓厚接吻| 国产乱人无码伦av在线a| 亚洲一本大道无码av天堂| 日韩在线视频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视频女同久久久一区二区| 樱桃视频影院在线播放| 欧美亚洲日韩国产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18|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三级| 成av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丰满熟女人妻| 久久综合五月天啪网亚洲精品| 日本在线 | 中文| 一二三四在线视频社区3| 国产激情视频免费观看|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网深田| av在线亚洲欧洲日产一区二区| 成在线人视频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综合一区二区| 欧美人妻少妇精品久久黑人| 午夜毛片午夜女人喷潮视频| 色综合久久人妻精品日韩|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爱妻|